謝丹
摘 要:該文著重回顧了沈陽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在實踐環節、實踐教學、組織參加各種創新能力比賽幾個方面的創新人才培養歷史過程。同時對今后如何培養機械類創新人才進行了探討和反思。
關鍵詞:機械類專業學生 創新人才培養 探討和反思
中圖分類號:G47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4(c)-0241-01
機械工程學院是沈陽理工大學歷史最悠久的學院之一,一直有著重視實踐教學的優良傳統,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改革,勇于創新,堅持以“回歸工程”為辦學理念,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
1 機械類專業學生創新人才培養的歷史過程
1.1 重視在學生培養方案上保證充足的實踐環節
機械工程學院近年來,合理調整培養計劃,將實踐環節貫穿于大學學習的始末。具體包括機械冷、熱加工實習、課程設計、現代加工技術實踐、機電控制技術實踐、生產實習、創新工程訓練以及畢業設計等。另一方面,為適應當前社會發展,新的培養計劃要求學生從一入學的計算機基礎到機械制圖、機械設計、專業課課程設計直至畢業設計,計算機的應用貫穿始終,并要求所有學生在所有的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中都要實現計算機繪圖。
1.2 重視機械工程實踐教學體系細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近年來,機械工程學院重構了機械類學生實踐性教學體系。主要包括:①實驗環節:改革原實驗教學體系與內容,開放系中心實驗室,實現了從驗證型實驗為主逐步過渡到創新型與綜合型實驗為主的實驗體系;②實習環節:壓縮更新傳統金工實習內容,增設了“機電產品結構拆裝實習”與現代加工過程;③課程設計:向綜合型發展,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的課程設計合二為一,增設機電產品綜合課程設計;④新增選修型實踐性環節:在實踐性選修課、創新設計競賽、工程訓練或科研訓練中選擇;⑤畢業設計與論文環節:改變傳統的畢業設計,增加工程型項目和科研項目的份量,結合導師制改革,探索與企業共同培養的畢業設計或論文的指導方式和預就業培養模式。
1.3 組織各種競賽活動增強學生創新能力
近年來,機械學院給予資金和師資上的大力支持,積極組織或鼓勵學生參加各種類型的科技競賽活動(機械創新設計大賽、CAD繪圖設計大賽、力學競賽、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些競賽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學生的設計創新意識和專業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團結協作精神以及創新思維等方面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深受學生的喜愛,也取得了累累碩果。從2004年到2014年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機械工程學院組隊參加獲得了一等獎5項,二等獎14項和三等19獎項。從2003年到2013年“挑戰杯”遼寧省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大賽中,機械工程學院共獲得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17項。每年參加各種競賽的學生覆蓋面極大,充分地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引發創作沖動,每年參加學生 競賽人數也在不斷增加。
1.4 率先實行“預就業”滿足企業人才需求
機械工程學院從2005年開始著力于產學研結合在學生培養方面的合作,學生實習與畢業設計與企業合作進行,工程性項目增加,真槍實彈地培養學生知識集成和綜合應用能力,企業也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此基礎上,鑒于企業人才的需求、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2006年,機械工程學院就率先開展預就業培養模式的嘗試,作為學校第一個倡導并實踐“預就業”模式的學院,機械學院本著為社會服務的態度進行了多方的探討,從企業實習、畢業設計的單一合作開始,發展到現在的包括邀請企業家入學堂在內的多形式、全方位合作。目前,學院已經與康師傅有限公司、營口老發汽車配件有限公司等簽訂了預就業培養協議。今后,學院將繼續重點打造“預就業”模式,提高“預就業”的參與人數比例。進一步加大與企業的聯系,結合遼寧省以中型生產企業為主的特殊環境,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專業培養;同時加大學院品牌的宣傳力度,提高學院在企業中的知名度,把就業合作對象擴大到其他省份以吸引更優秀的企業,一方面帶動院系活力發展,同時也為社會培養人才,服務社會,達到雙贏的目的。
2 機械類專業學生創新人才培養的反思
2.1 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科學定位機械工程人才培養目標,優化整合機械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機械工程學院要在充分研究相關院校機械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在培養學生方面應結合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特點及東北重工業經濟建設實際,本著突出應用性、實踐性和可操作性,著眼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改革傳統的以知識系統化培養為目標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根據機械工程應用型人才的能力結構和要求,以知識適用為原則,優化知識結構,確定機械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2.2 要以學生為中心,繼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首先,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體是學生,盡管近年來機械工程學院在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需加大力度重視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和創新型人才成長的規律,構建以“個性化學習”和“多樣化發展”為主導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和潛能。在教育過程中,改變傳統的“繼承性”教育思想,重視“創新教育”。在實踐基礎上的創新,把教育與科研、社會服務相融合,產、學、研相結合。
2.3 要積極參加機械專業認證,推進機械工程專業的改革創新
建立機械工程專業認證制度對于提高我國機械工程教育國際競爭力,以及提高機械工程教育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機械工程專業認證,可以加強我校機械專業與企業界的聯系。把企業界對工程師的要求及時地反饋到我校機械工程培養方案中來,引導機械工程專業改革與發展方向,鼓勵企業界參與工程師培養方案制定、培養過程改進與培養成果驗收等過程。促進我校機械工程專業的國際交流,提升我校機械工程專業的國際競爭力。
總之,創新是我們面臨經濟全球化挑戰的迫切需要,大力培養機械類專業創新型人才,是當前地方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而創新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培養機械類專業創新人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地方高校只有主動地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讓機械類專業創新型人才不斷涌現,才能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 李佳國.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路與途徑[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8(1):93-95.
[2] 黃志廣,劉效梅.試論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模式和途徑[J].教育與現代化,2007(12):9-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