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曉寧
摘 要:教育的實質就是培養習慣。培養高標準的良好習慣就是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力,比單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是在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基。我校以養成教育為突破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一、課題引路,發揮科研先導作用;二、目標分解,實現習慣循序漸進;三、嚴格管理,確保養成教育落實。
關鍵詞:教育 習慣 成就 未來
中圖分類號: 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4(c)-0239-01
葉圣陶說過:教育的實質就是培養習慣。小學生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這個年齡段是打好學習基礎、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關系到學生知識的掌握,學業水平的高低,而且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展。好習慣,成就未來,主宰人生。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在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基。從這個角度講,培養高標準的良好習慣就是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力,比單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
2010年9月15日,區教學質量分析會后,作為教學副校長的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我在思考學生成績背后的問題,從試卷分析到調查問卷,我們發現學生的書寫、閱讀、思考甚至是態度等都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也可以說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或者說習慣不具備系統性和深刻性。從長遠來看,它不僅僅影響到學生學業成功,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身心發展。基于此,我們決定以養成教育為突破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
1 課題引路,發揮科研先導作用
課題來源于問題,我們面向學校教育實際,把握學校發展中的關鍵之處,把“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十二五”期間的主導性課題進行實驗與研究,實驗周期六年,一至六年級學生皆為研究對象,全體任課教師都是實驗教師,邊教邊研,探索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途徑和方法,實現教研一體化。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益,形成終身學習的技能;使教師成為科研能手,實現專業發展;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實現整體提高,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2 目標分解,實現習慣循序漸進
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絕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漸進,經過長期的努力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基于此,我們根據各年齡段學生心理發展的不同特點,著眼于社會發展需求,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客觀分析學生現狀,從八個方面確定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目標,分年段提出要求,不搞一刀切,既各有側重,又互為承接,注重層次性、連續性、堅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最終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1 認真聽講習慣
針對學生不會傾聽、想說就說、隨意接話茬等現象,我們要求學生學會舉手發言,不插話,適當補充,提出建議。
2.2 良好發言習慣
我校學生普遍發言聲音較小,回答問題不完整,因此我們要求學生大聲發言,說完整話,鼓勵學生敢于說自己的想法,語句通順,有條理。
2.3 規范書寫習慣
學生書寫姿勢不端正、字跡潦草、提筆忘字已成為社會問題,我們從規范學生正確書寫筆畫和筆順入手,逐漸養成書寫字跡工整、勻稱美觀、卷面干凈的好習慣。
2.4 積極閱讀習慣
許多學生家庭藏書少,死肯課本,沉溺動畫和游戲,我們通過開放圖書館、舉辦讀書節、開展親子讀書活動、評比讀書明星等途徑,培養學生每天讀書做筆記的習慣。
2.5 認真審題習慣
讀題不求甚解、做題馬虎出錯是學生的通病,我們通過交給學生審題方法(指讀、劃讀、做標記),進行強化訓練,培養學生仔細審題、正確理解題意的好習慣。
2.6 獨立作業習慣
許多老師和家長抱怨學生作業拖拉、邊玩邊寫、做后不檢查,我們通過限時完成作業、及時批改作業、有激勵性評語和獎勵等措施,培養學生逐漸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獨立檢查作業、建立糾錯題集等習慣。
2.7 課前預習習慣
要使預習有效果,必須明確要求。語文為例,低年級語文要提前讀書3遍,家長簽字;中年級語文劃出生字詞進行自學;高年級還要學會課前搜集相關信息,為學習新課做準備。
2.8 認真復習習慣
溫故而知新,我們通過創新作業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復習鞏固的效果,逐步養成認真復習的習慣。
3 嚴格管理,確保養成教育落實
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堅持課題引領,目標跟進,狠抓落實的原則,嚴格管理制度,切忌方案與行動脫節,加強過程管理,確保養成教育落到實處。
3.1 培訓學習,提高認識
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任務,因此學習培訓要從兩個方面進行。
對教師先進行全校性的通識培訓,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再由教研組長組織全體教師就“實施方案”進行學習討論,讓廣大教師真正吃透其精神實質,并在教學中自覺運用這些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對學生的培訓分兩步走,先利用國旗下講話時間,對全體學生講明意義,提出要求;再由班主任利用班會時間,逐條學習討論,促使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由有意運用到無意運用的轉變,養成終身受益的良好習慣。
3.2 嚴格要求,督管過程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主渠道。倡導一線教師以興趣引導營造自主學習氛圍,以習慣養成提高教育教學實效,以此作為課堂教學之綱,結合學科特點,從備、講、輔、批、考等各個教學環節入手,著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務處要明確要求,加強督管,教師備課要考慮習慣培養,練習作業要體現習慣養成,課堂觀察要看到習慣培養過程,課例研討要貫穿習慣養成。強化過程管理,加大檢查指導力度,及時總結情況,并把此項工作作為教師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讓習慣養成與課程改革有機結合,穩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3.3 提供平臺,合作交流
開辦論壇是溝通交流、同伴互助的有效途徑。我校在研究過程中,定期組織開展“教研論壇”,圍繞“學生必須養成的八種學習習慣”展開討論。可任選一個方面談自己的措施和看法,發言要有獨特見解,具有可操作性。教務處選擇優秀的教師講稿及時發表在校報《芳草地》上,期末把有關文章匯編成成果集《溪流》,進一步交流推廣。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種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顯性的習慣是受到心理驅動的,是學生個性的展示,人格的自我解讀,好的習慣可以實現愛學、會學、學會,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由滿足知識掌握到深入探究知識奧秘;不良習慣與之相悖,需要矯正克服,對于學生而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會獲益終生。就教師而言,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需要我們不懈地努力!
參考文獻
[1] 趙振杰.習慣的養成與學生行為管理的“終結”[J].教學與管理,2004(13).
[2] 鄧春峰.淺議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0(11).
[3] 胡方.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