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美芝
摘 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堅持教育為本,優先發展教育,改革教育體制,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該文分析了目前我國教育面臨的亟待解決的難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科教興國戰略 教育 思考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8(b)-0128-01
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優先發展教育,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完善教育體制改革,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質,促進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辦好人們滿意教育,是當今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課題。
1 科教興國內涵
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指導下,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基本內涵。
2 優先發展教育
人才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前途命運,人才培養,關鍵在教育,優先發展教育。基礎教育是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基礎教育上不去,我國的教育就沒有希望,完成科教興國戰略也就沒有希望。提高綜合國力,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高等教育人才是科技發展最直接的動力,是實現科教興國戰略的新生力量,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就要積極促進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水平辦學水平。
3 我國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素質教育流于形式、應試教育實質未變
我國從1999年開始,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目前素質教育現狀仍然堪憂,特別是中學素質教育,許多學校雖然形式上在搞素質教育,但實質上仍在搞應試教育,難以實現學生個性能力自由發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目標。
3.2 應試教育積重難返、教育功利化傾向嚴重
在中高考這個指揮棒的引導下,很多學校和老師把提高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教育目標,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素質,特別是道德素質的培養。應試教育扭曲了教育目的和方向,束縛了人們的思維開放和科技創新。“考試經濟”已經形成了一條規模龐大的產業鏈,與應試教育制度形成了牢不可分的利益結合體,已嚴重阻礙教育改革。教師道德素質整體下滑,急功近利,從事有償家教和其他經濟性活動,損害教師的良好社會形象。
3.3 高校人才培養數量和質量不匹配
我國高校平均規模和辦學條件都令人堪憂,院系結構混亂,綜合效益不高,投入大、產出低,高校擴招片面強調人數的增加,忽略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忽視德育教育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在科學與人文、知識與道德、智能和情感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協調、科學發展,難以獲得立足于社會、為科教興國戰略盡智出力的本領。高校政策不穩定,教師和學生在院校轉型期無所適從,挫傷在學術上有所建樹的積極性。
3.4 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脫節
高等教育輸出人才社會適應性差,與社會需要脫節現象嚴重。高校專業劃分過細、專業面狹小,教學內容陳舊,課程設置忽略實踐環節,就業服務機構也不能有效地把高等教育人才轉化為社會建設人才,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不匹配,不能有效地把科學技術轉化核心生產力,成果轉化率過低,教育資源嚴重浪費。
4 我國教育發展的若干建議
4.1 改革教育評價制度、推進素質教育
徹底改變現有的教育質量評價制度,要自上而下問計于民、取智于民,廣泛征求意見,集思廣益,建立健全更加科學、多元、符合教育規律的教學質量評價制度,讓教育質量評價制度可操作性更強,嚴格執行,避免流于形式,從根本上解決制約素質教育運行發展難題,強力推進素質教育。
4.2 加大教育投入、促進教育適度發展
增加教育投入是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的根本措施,各級政府要加大對基礎教育事業的投入,從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給予最大的支持和幫助,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吸引社會力量辦學,補充我國教育資源不足,促進教育事業發展。尤其要加大對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投入,最大程度減小城鄉基礎教育事業的差距,推動中小城市和農村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保證國家未來新生力量的茁壯成長,促進科教興國戰略的順利實施,真正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4.3 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才全面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服務于一切有教育需求的人,選擇教育內容、目標、方法,滿足人的終身發展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施開放辦學、多元辦學,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內容、教育模式和教育評價標準和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使教育真正服務于終身教育。要關心教師發展,提高教師物質待遇, 重視教師素質教育,增加教師進修機會,開展學術文化活動,營造學術研究氛圍,培養學術型和專家型教師,鼓勵優秀老師做教育家、思想家,在學術上和道德上成為學生的楷模,用人格魅力和一身正氣教育感染學生。
4.4 普及提高并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普及教育,就是說要保證必要的教育投入和基本的辦學條件,使學齡人口都有入學接受教育的機會。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要加大資金投入,加強硬件建設,推進辦學條件現代化,加強軟件建設,推進課程改革及教育模式,落實高校擴招政策,人數增加和質量提高并重,避免頻繁的院系調整,保證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的連貫性和穩定性。科學安排實踐課程,促進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提高實踐能力。高校要選擇合乎市場和社會的辦學方向,培養社會建設和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要保證提升人才的培養質量,提升高校科研成果投入市場的應用率,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注入新鮮血液和不竭動力。
5 結語
總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必須全社會增強教育優先發展意識,在鞏固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礎上,不斷推進辦學體制、管理體制和學校制度的創新,創造性地解決在發展、改革和開放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促進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辦好人民滿意教育。
參考文獻
[1] 孫綿濤.中國教育體制改革若干重大理論問題的探討[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0(1).
[2] 林有禹.重視科學教育,實現科教興國[J].上海教育,2009(18).
[3] 張祖峰.對科教興國的教育思考[J].科技信息,2009(27).
[4] 程方子.中國教育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