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區青龍湖鎮中心衛生院(102447)崔寶恩
為盡快改善農村居民的飲水條件,青龍湖地區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通過打深水井和對原有部分深機井進行清掏、消毒和密封,建立起農村自來水供水系統,有效控制了這些地區的腸道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1],現對相關數據統計分析,報告如下。

附表1 青龍湖地區改水前不同水源污染情況

附表2 自來水細菌指標監測情況

附表3 飲用不同水源人群腸道傳染病發病情況
1.1 資料來源 收集2001~2010年這些改水地區腸道傳染病發病調查數據,對改水地區兩組人群做了腸道傳染病動態觀察,并進行綜合分析。
1.2 檢驗方法 細菌總數用菌落計數法;大腸菌落用乳糖發酵培養法;耗氧量用酸性高錳酸鉀溶量法。
上世紀80年代前青龍湖地區居民飲用水源以大口井、機電井、鐵管壓把井及土自來水井為主,水質較差(見附表1)。
為改造水源,解決人畜飲用水及飲水衛生問題,早在上世紀70年代全縣(當時為縣建制)突擊建土自來水167眼,以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及衛生用水問題,但實踐表明,土自來水雖有砂層過濾裝置,但是由于水源為淺層水,水質污染較重,過濾層不能得到經常、定期清洗,加之井周圍衛生防護不好,未能完全達到預防腸道傳染病的理想效果,僅起到局限疫情和阻斷腸道傳染病水系流行的作用[2][3],土自來水的污染程度僅低于大口井,為此在當地衛生部門的督促下,該地區于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打深水井(井深50~80m)。至2010年共打深井286眼,并以深井為水源鋪設無毒聚乙烯塑料管道,修建井房,建立自來水供水系統,受益人口達28.3萬人,占全區農村總人口的58.65%,對建成后的自來水每年進行兩次檢測,結果表明自來水水質各項指標基本都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細菌學指標合格率均在95%以上(見附表2)。
改水前(上世紀80年代)對三個鄉鎮4.9萬人腸道傳染病發病率進行調查,平均發病率為127.41/10萬;傷寒為7.62/10萬。改水后(2001年~2010年)腸道傳染病發病率平均為28.64/10萬;其中細菌性痢疾為9.34/10萬;腸炎為17.62/10萬;傷寒為1.68/10萬。
對兩個村改水前后人群腸道傳染病發病比較,改水前發病率為20.63%;改水后為2.3%,兩者差異有顯著性(χ2=41.52,P<0.05);改水前菌痢發病率為36.40%;改水后為4.74%,兩者間有顯著差異性(χ2=34.21,P<0.05),見附表3。
改善農村飲水衛生條件,對降低腸道傳染病有著極其重要意義,檢驗結果表明:大口井污染較重,其主要原因為淺層水加之井周圍衛生防護不好致使細菌總數、大腸菌群超標。飲用自來水人群腸道傳染病發病率明顯低于改水前人群發病率,實踐證明,做好這方面工作,對提高廣大農村人口的健康水平具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