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敏潔
讓兒童慢慢長大,讓兒童在游戲中長大;讓兒童快樂長大,讓兒童在探索中長大;讓兒童自己長大,讓兒童在閱讀中長大。這是教師奮斗的目標。我發現孩子們沒上小學前是最快樂的,每天在幼兒園里唱唱歌、聽故事、玩玩具、畫圖畫、做游戲,等等,上了小學有了學業負擔,快樂便慢慢少了。甚至有些孩子功課跟不上,每天都沉浸于補習中,就更談不上快樂了。數學老師要想實現讓孩子快樂長大的目標,首先要做的是在自己教學中,加強與老師之間的互動,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是讓學生學有所獲。學生學習數學,獲得必需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當然是重要的,但不應是唯一目的。學習數學要學會用數學的視角看世界,用數學的方法認識客觀世界中各式各樣的事物,學會通過數學思考把握千變萬化的現象。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快樂課堂,快樂學習,學有所獲。
要讓孩子快樂課堂,快樂學習,學有所獲,我們應該怎么做?下面我以《找規律》一課為例具體談談。
【第一次教學】
師出示一場景圖,問:圖中每行物體的排列有什么特點?
生:一個物體隔著一個物體排。
師:是的,三行物體中,都是每兩個同樣的物體中間夾著一個不同的物體,一個間隔著一個排,很有規律。
師:分別數出三行物體的個數,填入表格,再比較有什么發現?
學生填表發現:兩端物體的相同,并且兩端物體比中間物體多1。
師:你還能在生活中找到有這種規律的例子嗎?
生:手指與間隔,窗戶與展板……
師:剛才大家舉出了不少例子,其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現在我們再看一些例子,并請大家聯系發現的規律,算出相應的個數。
學生練習,鞏固內化知識。
【第二次教學】
師:上課前我們先來玩個畫圖游戲,我報你們畫,請一個同學在黑板上畫,其他在自備本上畫。
生畫○△○△○△。
師:誰多?接著畫下去,剛才老師報你會畫,現在老師不說你怎么也會畫下去?
生:排列有規律。
師:圓和三角的排列有怎樣的規律呢?
生:○△一個隔著一個排列。
師:像這樣○和△一個隔著一個排列,兩個圓圈中間一個三角,兩個三角中間隔著一個圓圈,這樣的排列在數學上叫間隔排列(板書)接下去怎么畫?畫得完嗎?你們打算一直畫下去嗎?可以怎樣?(用…表示)
師接著畫一個○和一個△。
師:○有幾個?△有幾個?誰多?為什么還是一樣多的?你是怎么比較的?(教師演示:一個對著一個,有一個圓圈就有一個三角。)
師再畫一個圓,誰多?為什么?
生:最后一個圓沒有對應的三角所以圓比三角多一個。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下面我們來看今天的學習內容。
師:(出示例題圖)你能在這幅圖上找到間隔排列的物體嗎?
學生找一找,全班交流說說個數之間有什么關系?為什么?(同桌互相說說)
師:你能在這幅圖中找到游戲中的○和△嗎?
生:可以把子、夾子、柱子看成○,把蘑菇、手帕和網子看成△。
師:兩種物體間隔排列,看到這里,你想到了什么?為什么?
生:首尾相同,兩端物體比中間物體多1。
師:再出示一個圓,看到這里你又想到了什么?為什么?
生:首尾不相同,兩種物體個數一樣。
……
兩次教學后,我明顯感覺到孩子的情感不一樣,收獲也不一樣。第一次教學,看上去規律是學生自己探索總結出來的,但這種發現的過程只是浮于表面,學生的思維訓練只留于淺層次,學生的收獲只是學會本節課的知識點,對學習內容的興趣不是很高。第二次教學,從孩子們的表情能看出他們很有興趣,課堂氛圍比較輕松、活躍,更重要的是學生收獲頗豐。找規律的教學要點是“找”,要讓學生經歷尋找規律的過程。我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特征,創設畫圖形游戲的數學情境進入課堂。帶領學生經歷6次找的過程,構建了間隔排列的數學知識。第一次,通過比較○△○△○△…○△中○△個數得出“一一對應”的數學思考方法。第二次利用上述方法找出○△○△○△…○△○中○因為沒有對應所以多一個。圖形找對應關系比生活實物要簡單得多,這樣設計大大降低了難度。通過這二次找的過程,學生雖然不能用言語表示規律,但已經認識到了間隔排列規律是什么樣的。同時也為學生下面在主題圖找到間隔排列,以及發現間隔排列的事物在個數上的規律奠定了基礎。接著下來組織學生在主題圖找間隔排列規律,以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的形式又經歷了兔子與蘑菇、毛巾與夾子、木頭與柵欄、樹與繩子四次找的過程。最后圖形與實物體相合,使學生內化知識、得出規律。這樣設計循序漸進,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自由快樂地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同時也促使學生主動構建有關數學知識。間隔排列現象在生活中是經常可以見到的,但是學生平時一般不會從規律的角度看待這些現象。在認識規律后,我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原型,建構起對規律的表象支撐。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視角看生活,用數學的方法認識客觀的事物,學會通過數學思考把握這些現象。
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首先就是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和諧的課堂環境是快樂課堂的前提。和諧課堂的創設需要我們多采用鼓勵的方式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或是肯定他們的想法,盡量不要讓學生認為我們高高在上不可接近;再者就是善于創設教學情境,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我們要有目的地為學生創設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或者是生活中常見的情景,將小學數學學習由傳統的機械學習轉向積極自然的自主探索學習,換句話說,就是情景教學法對于小學生的情感培養和思路啟發有著不可比擬的作用,還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進一步開發學生的智力。
當然,課本是教學的主要手段和工具,我們在利用外在手段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對課本的開發。課本中的例題就是很好的資源,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還能強化基本知識在學生腦海中的記憶。我們在培養學生解答常規例題的基礎上要注意培養學生舉反例的能力,進一步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難度要求,選擇合適的例題進行說明,不過分追求例題數量,而是要注重例題質量。在講解例題時盡量不要將全部例題解答過程都寫出來,可以寫一部分,然后讓學生寫出剩余部分。然后讓其他學生點評和批改,這樣就能在課堂上實現以練代講。
總之,小學數學教育要結合小學生的成長特點及認知規律,要讓他們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在快樂的氛圍中成長,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