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貞鏗
德育是學校通過各學科教學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法紀和心理品質的教育,牽動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的實踐活動。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學具有教育性,德育是教學的重要任務。要把思想教育落到實處,首先,教師需要言傳身教,只有具備良好的師德、嚴謹的治學作風、扎實認真的工作態度和敬業、愛業的精神,才能用無聲的語言,潛移默化地感染他們;其次,教師要有較強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意識,備課時應結合教材把德育教育作為一個重要方面寫進教案中,并持之以恒地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再次,要找準思想教育與教材的最佳結合點,用恰當、簡明的語言觸動學生心靈,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共鳴,這樣才能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我在多年教學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總結了一些物理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方法,現介紹如下。
一、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初中物理知識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物質的性質、特性等,本身就包含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師在教學中可結合具體內容,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例如,從物質無限可分和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的真實存在,使學生認識到物質是等一性的唯物主義觀點;互相矛盾的兩個方面對立又統一,在一定條件下構成一個統一體的觀點,可滲透到小粒子與大宇宙等知識面的教學中,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辯證法的基本知識基本觀點,逐步掌握辯證地思考問題的方法。
二、愛國主義教育
初中物理教材中蘊藏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內容,具體如下:
1.聯系我國古代物理方面的杰出成績,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物理史教育,如舉世聞名的火藥、造紙術、濕法練鋼的發明等,可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物理學學習興趣。
2.聯系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化工生產等到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如天然氣、煤、石油、鋼鐵冶煉、兩彈一星等高科技均居世界前列,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的教育。
3.聯系我國物理學家的感人事跡,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如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何澤慧,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毅然返回祖國。他們為我國核工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發展我國物理學工業奉獻了畢生的精力,體現了他們對祖國、對人民、對科學酷愛的高尚風格。
備課時,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每個知識點,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德育滲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勵學生樹立為祖國而奮斗的志向,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國情教育
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在滲透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及環境保護等國情教育方面有突出優勢,如學習“煤,石油”一節時,針對我國煤和石油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屬能源泉相對而言緊缺的“小國”這一事實,組織學生以“能源緊缺,出路何在”為專題,進行討論。同學們討論得既熱烈又認真,有的說:“要控制人口數量?!闭f明了學生對控制人口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有的建議“電視廣而告知,敬告人們節約能源”,從而聯想到物理課程中的核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等。通過了解國情,學生培養了關心大自然,關注并推動社會發展的情感。
四、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做好德育滲透
初中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分組實驗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認真實驗、實事求是的態度,樹立愛護儀器、愛護公共財產的主人翁思想和團結協作的優良品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在物理教學中有很多定義、定理或規律,僅依靠教師口頭傳授是枯燥無味的,教師要轉變教學行為,引導學生討論,共同思考,不斷總結。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而且可以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精神。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讓學生共享一種觀念:學生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要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學習。在這種情景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的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如在電磁感應教學中可介紹法拉第的事跡:他是英國科學家,原是書店的一名學徒,從小熱愛科學,發奮自學,終成科學巨匠,他經過十年的不懈探索,終于在1831年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在熔化與凝固一節教學中,講到常見晶體鎢的熔點高,可介紹科學家愛迪生經過上千次試驗才找到燈絲鎢的事例。又如上歐姆定律一節時,為什么叫做歐姆定律,此時可以告訴學生歐姆不怕艱辛、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執著的探究精神的事跡。很多科學家的事跡可以說明科學家追求真理的獻身精神和科學方法。要想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教師必須以身作則,自己認真作好演示實驗,嚴格按規則操作,尊重事實,如實記錄。鼓勵學生獨立完成課本中的實驗和制作,親自做實驗,驗證猜想。最后教師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樣,既傳授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許許多多的物理素材,對學生追求真理、獻身科學的教育都能起到極好的效果。
“教書育人”是教育的功能,重知識傳授,輕做人引導,必然會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發展。因此,學校教育必須著眼于素質教育的全體、全面、主動的觀念,使受教育者德智體美等身體和心理健康全面發展。各科教學內容中,都有內在的德育教育因素,教育工作者只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站在力求把學生培育成具有完善人格、品德高尚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適應人才的角度,就一定能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情感因素,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和活力,賦予其靈魂和魅力,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