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冰
未來五年電商怎么走?
電商是一個不斷被演化的詞匯,最早看到電子商務的時候是一個落魄的詞,我們很難用什么詞描繪清楚,也許今天來看,用“電子商務經濟體”好像比較貼切,但未來五年、十年這個概念會不會被替代?我也不知道,因為它發展太快。
習李新政之后會給大家帶來信心,這有三層含義: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按可比的物價,IMF已經測算出中國的購買力已經超過美國,這是對美國人很大的震動,對阿里巴巴上市也是很大的震動。
未來的時間仍然是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是一個矛盾爆發期,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鎮痛、前期刺激三期疊加,各種矛盾和問題疊加。經濟驅動技術的發展,技術又驅動經濟的發展,一個產業的升級必須要由技術升級,當產業又由技術升級驅動的時候,這個產業是不會停下來的。
所以當中國更大規模地利用技術和新商業驅動的時候,這個腳步就不一樣了,電子商務恰恰是這樣的東西。從整個淘寶的交易規模、從整個中國交易規模超過美國來看,我們應該看到這不僅是給我們一個信心,也給中國電商一個信心。
我們從“克強經濟學”基本邏輯出發,調整結構,就是新產業要轉型升級,這個升級還不是句號,不能一句話講完,所以調整結構是后面發展動力的潛在儲備。穩增長背后最重要的是就業,今天網購的發展會給中國帶來上千萬的就業。
從電子商務的發展來看,今天的政策不得不支持電子商務,因為支持它就相當于支持整個經濟三角關系。最終就是今天正在做的,就是“簡政放權”。等市場活力釋放出來以后,讓互聯網把垂直互聯網體系和行政制度打破,把它碎片掉,把它變成可支配的經濟要素,用它構筑新的商業體系,機會就越來越大。這是我看到從整個宏觀和國家政策改變的認知。
未來受益于這樣改革紅利的背后,其實更重要的是看到增量的市場,就是改什么,不改什么,以及傳統和互聯網的討論和爭執是不是在替代。
我們可以看到三塊大增量:第一塊是八項規定,把當官完全沒有效率的時間擠出,這個擠出的盈余會釋放給終端;第二個是農村市場,在三四線地帶有大量的潛力,而這些地方沒有商業基礎設施,是塊巨大的蛋糕,未來要有方式、辦法、途徑加入進去;第三個是跨境電子商務,所謂“買全球、賣全球”,要讓世界經濟體系的東西賣到中國,而不只是把中國的東西賣出去。所以供應鏈的服務體系、技術標準、全球網絡經濟規則的制定是未來增量市場值得看到的地方。
今天電子商務的發展,背后還是互聯網對整個傳統或者各個領域的顛覆和重構,今天批發產業集群、制造業、金融、房地產、能源都在討論互聯網問題,因為第一波、第二波的改變已經開始影響第三波。很多中間環節被剔除之后,很多行業隨著技術社交化使它可以重新構建一個未來。
看到這個變化之后,就可以看到它改變的基本邏輯是從消費者端開始的。今天品牌商的地位開始降低,更多是由服務商主導的消費者倒逼制造商自己去升級自己的電商化,在這個過程中物流的變革以及金融的變革,就隨著逆向的互聯網化在發生。
我覺得這個過程在未來五年會加速進行,如果從零售端回看到批發、零售、生產,已經是全數據化的電子商務和電子商務經濟體,所以未來應該從這個角度來看待。
這個過程中,產能、生產線和檔期也被當做商品,賣的是供應鏈,大部分的淘寶商不知道供應鏈,但今天開始挑戰供應鏈。這種全流程、全數據的大規模在線定制,可能是未來下一步我們的看點,能不能大規模的呈現,取決于制造商自己的升級,取決于中間的流程商插入式的改變,這會倒逼制造商的轉型。
看完宏觀,再看微觀。微觀要看C端,C端就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主力消費人群,要看到3億網購人群中,40%是20歲到25歲的,再過五年他們會變成25歲到30歲。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是左邊的人,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是右邊的人,左邊的人是學會如何去超市和淘寶店買東西,而右手邊的人生來就在互聯網上,天天拿著手機,沒有手機和移動互聯網就活不下去,所以在這樣的體系支撐構筑出來的商業是完全不同的。
我覺得商業回歸一定不是簡單的回歸,而是數據升維,是重新回歸本質。不要以為產品為中心就是商業的本質,今天的產品是被消費者創造出來的,價值鏈也變得和B2C完全不同,所以我們要重新評估價值鏈的價值。
未來要走消費者為中心的走向,未來是消費者的數據在中間,所有的商業鏈條是圍繞產品設計實現商業的設計。我認為未來五年有機會可以讓更多商業主體轉為下面的商業主體,中間人會出局,那些零售、分銷、甚至品牌商的中間部分都會出局。從更大的尺度來看,就是在大規模生產、大規模零售、大規模定制、C2B模式的背后,有海量的品種、小批量和快反應,這個范圍經濟是大家要關注的。
2016年可能會看到更大的傾向,也許淘寶會超過沃爾瑪。這不是一個中國企業超過一個美國企業的問題,而是一個互聯網經濟體、互聯網商業超過一個靠傳統供應鏈組織起來的商業體系的問題,是一個在線經濟、網絡經濟全面超過零售業巨頭的問題,這背后的含義是非常重要的,未來五年一定會發生。
今天講得最多的是講互聯網金融,認為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金融,這樣的話題到處散播。我兩年前去中央政研室參加一個互聯網金融的會議,四個老總和我一起參加了,有一個民營老總談到互聯網金融是金融,我搖頭,他認為我不同意,他說互聯網音樂是不是音樂。后來我也跟人討論怎么回答這個問題,互聯網音樂不是一個互聯網加音樂的概念,而是一個化學反應。
很多年前有人在討論電子商務的本質是不是商務,其實這個命題本身就是假命題。商業的本質是什么?商業的本質肯定是交易,肯定是成本,肯定是利潤。今天的市場產生了最大的改變,它是混合的,但它逐漸有了新的商業本質,新的商業本質就是產銷合一。
所以當新的經濟討論商業本質的時候,實際上我們討論的是客戶。什么是客戶?買賣關系是客戶,但互聯網金融時代討論的是用戶,互聯網經濟說的是用戶,用戶使用叫客戶,我可以告訴你互聯網的本質是交易、是價格,這是一個術的問題而不是道的問題。
當大眾創新以及消費者全程參與產品創造的時候,其實產品的生產、交易以及產品的使用,已經分不清B和C,分不清企業和個人,或者未來互聯網時代企業和個人的邊界已經消失,所以未來商業的本質是什么,很值得討論和反問。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中央電視臺一分鐘講完中央電視臺在2013年的時候收入被百度超越這件事?這就是一個創立十幾年的企業可以超越創立五十幾年垂直壟斷的企業,這個整個媒體傳播行業的里程碑的背后是什么?它的背后有深厚的商業邏輯。中央電視臺有幾萬名員工和幾十萬供應商一起共創媒體的收入和渠道,但百度和谷歌的搜索引擎是由機器創造內容,它是由每一個參與的人創立的,所以每天有3億人參與搜索引擎。
幾萬人的生產怎么搞得過大眾的生產和制造?這時候商業的本質在悄悄發生改變,所以我認為未來五年商業的本質將會加速。
(本文整理自作者在2014中國電商媒體人峰會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