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玉
摘 要: 人人都有參與欲望,學生尤甚,如何讓其在教學中發揮最大作用,很重要的一點在于教師的倡導及培養。當今社會的進步,要求現代教育必須實施教師啟發、學生主體參與課堂的教學活動模式。然而,縱覽語文教學現狀,形勢不容樂觀。本文將對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現狀與對策展開一番探究。
關鍵詞: 語文 課堂教學 學生參與 對策研究
無論對于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課堂參與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每節課都要安排足夠的學生活動時間,讓更多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發表個人看法,通過有效的參與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從而實現學生主體的建構與發展。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如下明確性要求,語文教學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達到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因此,在現行教育體制下,本文對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現狀與對策展開研究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一、學生主體參與語文教學的現狀
(一)主體參與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不少老師在對學生講授語文知識時常常發現以下現象,有一部分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常常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對其他事情產生興趣,通過與學生的交談,發現這些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不大,對數理化卻有濃厚的興趣。問其原因,原來數理化學起來比較有頭緒,往往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非常不錯的效果,具有較強的收獲感。而語文比較難學,很難有頭緒,往往投入大量時間及精力卻難以取得滿意的效果,具有較差的收獲感,因而,這部分學生舍不得花心思學語文。多年的教學經驗證明: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不高,已成為造成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意識淡薄的根本原因。
(二)主體參與權實現得不充分。
首先,整堂課的教學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教師如果想要與學生一起探討不同意見恐怕沒有多余時間。其次,大行其道的仍然是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同樣面臨著升學考試的巨大壓力,在這樣的情形之下,語文教學中不少問題的答案僅有一個,那就是語文課本上的統一觀點。當學生提出與課本不一樣的看法時,絕大多數老師表現出不耐煩的態度,更有一部分老師直接持反對意見。從學生參與的形式分析,參與比較單一,課堂之上,絕大多數教師依然采用一問一答的集體提問方式。從時間上看,參與權得不到充分表現,更顯著的地方在于一堂課學生平均參與活動的時間大約只占八分之一,絕大多數語文課仍然是“一言堂”。
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學生在這種壓抑的環境之下學習,自然難以得到發展。究其原因,教師沒有給學生提供參與課堂教學的寬松環境,導致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不高,學生的主體參與權實現得不充分。
(三)主體參與意識不強。
長期以來,由于學生受傳統教育思想及教育模式的影響,形成這樣一種思想、性格,那就是思想上比較保守,性格上比較內向。在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中,他們沒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課中,并非他們對所學內容不清楚、不知道,而是明明知道也沒有參與其中。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學生參與語文教學的能力自然越來越低,甚至沒有自信心,不愿也不敢參與其中。
二、激發學生參與語文課堂的對策
(一)培養學生主體意識,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
要想使這種局面得到根本性改變,就要重視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想方設法地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轉變思維,充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找到令學生感興趣的地方,根據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對相關問題進行設置,讓學生享受自我發現的樂趣。與此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享受樂趣時,應引導學生主動地思考、探究語文課本上的相關知識,從而大大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例如教學《風箏》時,教師給予充足時間讓學生閱讀,一是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里做風箏、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話題;二是體會作者是怎樣把“我們”快樂和傷心的心情寫具體的;三是積累課文中生動的詞語。上課時,教師讓學生盡情表達各自內心世界的感受,說出自己的心得體會,結合社會生活實踐和自己的閱讀體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二)構建和諧氛圍,培養“參與”意識。
要創造一個怎樣的氛圍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呢?——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改變學生害怕參與、不愿參與的心理,營造樂于參與的氛圍,在參與中享受快樂學習的樂趣。教師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修養,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在整個參與過程中始終心情舒暢、興趣盎然。這樣,自然大大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如《月亮上的足跡》的導入設計,教師可以出示宇航員拍攝到的月球地貌的圖片,有條件的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飛船探訪太空的錄像資料。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珍貴的圖片資料是怎么得來的嗎?對,是我們的宇航員登上月球后拍攝的(或通過人造衛星拍攝的)。那么,你們想了解人類成功踏上月球的全過程嗎?讓我們一起學習《月亮上的足跡》,從而帶領學生進入課本,營造民主、愉悅、溫馨的參與氛圍。
(三)優化教學模式,創建“參與”條件。
語文課堂教學面對的是復雜、鮮活的生命個體,他們不僅性格迥異,而且興趣愛好各不相同。要想讓班上的全體學生都能思考,理應為學生搭建一個暢所欲言的平臺,讓學生能夠大膽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
1.組織好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的關鍵是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的思維緊緊跟隨教學步驟。因此,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其重要任務在于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握要點、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如教學《端午的鴨蛋》時,由于學生對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先不讓學生讀文章,而是利用下載的民俗文化視頻及圖片,幫助學生及時解決難點,學生當堂就高效完成了教學任務。endprint
2.實施差異性教學。針對不同基礎及思維水平的學生,課堂提問的設計應遵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難易適度、富有啟發性等原則,面向班上的每一位學生因材施教,使每個人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進步,從而實現教學上的真正平等。
3.容納學生不同聲音,真誠地傾聽學生的意見及內心感受。由于學生的個性不同,在認識上會有所差異,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充分肯定,并對學生思想中合理、有價值的一面,進一步引導其思考,善于發現學生思維活動中的閃光點,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讓課堂充滿相容的心理氣氛,讓學生產生安全感、寬松感和愉悅感。
(四)創設問題情境,強化學生課堂參與動機。
第一,教師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通過“聯結”,將學生帶入解決問題的情境之中,由于學生受到好奇心及求知欲的驅使,就有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參與動機。例如在對《秋天的懷念》進行講解時,教師可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展示圖片、播放相關動畫視頻,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自然想知道故事講了些什么。在講完整個故事之后,教師可以進行問題設置:“母親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帶兒子去看菊花?”“好好兒活是怎樣地活?”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學生盡情發表自己的看法,提高積極參與意識,落實主體地位,培養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
第二,盡可能與生活實際經驗聯系起來。在現實生活之中,經常可以看到的事物,更容易使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情感體驗。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之中,可以準備一些與教學內容有聯系的,并且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合適的生活事例,適時引進課堂。這樣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語文課的熱情,從而踴躍發表想法。
第三,創設問題情境的數量不能過多過濫,應有針對性及實效性。也就是說,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必須來源于教材,尊重教材原旨,這樣,它的存在才具有一定的價值。
在教學改革大踏步前進的今天,我們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正確看待學生參與對學生學習語文的影響及作用,努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參與意識,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尊重學生并且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以實現教、學兩個動態過程的平衡,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曾翠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參與意識[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5(Z2).
[2]張耀強.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J].世界教育信息,2005(02).
[3]李犇.淺析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培養[J].當代教育科學,2003(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