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對自偵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自偵工作的改進、發展提供了契機;將對自偵工作的查辦理念、重心、策略等帶來深遠影響;自偵部門應采取精細化初查、規范化審訊和筆錄制作、全程化同步錄音錄像、專業化隊伍建設等多種措施,積極應對規則的實施。
關鍵詞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自偵;影響;應對
關鍵詞 劉松安(1983—),男,南昌市東湖區人民檢察院反貪局預防綜合科科長、檢察員,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偵查學、犯罪學。(江西南昌 330006)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充分體現了保障人權、理性規范執法、實體與程序正義并重的理念,其被載入有著“小憲法”之稱的刑事訴訟法對我國法治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聚焦于刑訊逼供等非法取證行為,通過發現、核查、排除非法證據,實現司法公正,對偵查工作將產生深刻影響。檢察機關自偵部門應積極主動應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帶來的挑戰,轉變執法理念,改進偵查模式,規范執法行為,加強自身建設,嚴格依照各項程序法、實體法執法辦案,自覺預防非法證據的出現。
一、“三個效應”——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對自偵工作者帶來的心理效應
自偵工作者既是刑事法律的理解者又是執行者,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實施對自偵工作者的認知、態度將產生系列效應。
1.“緊箍咒”效應。新刑事訴訟法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辯護律師無障礙會見制度,并對傳喚時限、提外審目的進行了嚴格規定,在給偵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的同時,也向自偵工作者傳遞了“立法從嚴”、“嚴格約束”的信息。而且,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法律化還僅是“程序性制裁的開始”?眼1?演,對偵查權的進一步約束、規范必將是我國完善法治的題中之義。也即是說,對自偵工作的“緊箍咒”肯定是漸緊,而不可能放松。在這種大形勢背景下,“粗放式”辦案、簡單粗暴執法,特別是非法取證行為必然要退出歷史舞臺。
2.阻嚇效應。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之下,非法取證行為將導致相關證據被排除,不能作為起訴、判決的依據,有關犯罪事實不能被認定,甚至整個案件都會“流產”,這對自偵工作者將產生巨大沖擊。自偵工作者在辦案中承受著來自辦案安全、辦案干擾等壓力,通過與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的智慧勞動,使案件“立得住”,但卻由于非法取證,導致案件“訴不出”、“判不下”,其付出非但未得到認可,還要面臨“一招不慎,滿盤皆輸”的尷尬境地,自身能力、形象還可能受到質疑。因而,從這個層面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實施將有效減少自偵工作者非法取證的心理誘因。
3.規范效應。非法證據排除的后果是自偵工作者所極力排斥的,這種震懾效果能使自偵工作者自覺遵守程序法律規定,更加平和、理性、規范地執法,避免非法證據的出現,促使案件經得起法律與歷史的檢驗,這既能對案件、法律負責,也是對自身負責。
二、“四個轉變”——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對自偵工作帶來的深遠影響
英國法理學家、哲學家邊沁曾指出:“證據為正義之基礎”?穴Evidence is the basis of justice?雪。證據是訴訟活動的核心,一切訴訟活動亦是圍繞證據來展開。證據規則的出臺、調整將直接影響到訴訟活動的進行。在自偵工作領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將給自偵辦案的理念、模式、重心、策略等多方面帶來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1.從“重打擊、輕保護”向“打擊與保護相統一”轉變,強化人權意識。由于歷史淵源及自偵工作者自我角色定位等原因,“重打擊、輕保護”一直是職務犯罪偵查工作的常見現象。職務犯罪尤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自偵工作者亦是懷著對犯罪嫌疑人“繩之以法、予以嚴懲”的心態來查辦案件,這就使得打擊成為了目的與重點。在凸顯打擊之中,忽視了對職務犯罪嫌疑人身體權、休息權及其他正當訴求、權益,甚至出現刑訊逼供等以給犯罪嫌疑人身體施加劇烈痛苦獲取口供的情形。這不僅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人權,還可能導致冤假錯案的發生,因而,對于這類以非法手段獲取的證據應依法予以排除。這就是說,如果僅強調打擊,而沒有同時注意對犯罪嫌疑人正當權益的保護,容易發生非法取證的情況,產生非法證據;而尊重犯罪嫌疑人身體權、休息權等正當權益,依靠正常偵查手段依法獲取的證據才可成為據以定案的依據。因此,自偵工作將以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實施為契機,增強人權意識、程序意識、規范意識,自覺不自覺都將視線轉向犯罪嫌疑人的正當權益的保護,完成從“重打擊、輕保護”向“打擊與保護相統一”的轉變。
2.從以“查明犯罪”為重心向以“證明犯罪”為中心轉變,強化證據意識。傳統職務犯罪偵查中,主要精力放在了審訊獲取犯罪嫌疑人口供之上,突破犯罪嫌疑人防線,拿下其口供,案件即“告捷”,此時,自偵工作者有一種“長出一口氣”的輕松感,似乎已萬事大吉。這種模式將“重頭戲”放在了審訊突破口供環節,而對其后的固定證據工作關注不多,一些辦案人員主觀認為案件已拿下口供,之后無非是制作筆錄,再按口供詢問有關證人、收集書證等其他證據,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事實上,突破口供僅是初步查明了犯罪事實,如何將客觀事實轉化為法律事實,如何依法有效收集、固定證據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且這些工作直接決定了案件的質量。如果案件突破時“滿地開花”,查明了諸多犯罪事實,但是由于對證據的合法性、可采性關注不足,在收集、固定證據上“缺位”、“錯位”,以致案件最終認定的事實較前少之又少,甚至出現非法證據致使案件遭遇變數,這樣的辦案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下,應建立以“證明犯罪”為中心的辦案體系,強化證據意識,依法、客觀、全面收集、固定證據,以扎實的證據將案件辦成“鐵案”。正是基于以上考慮,南昌市東湖區檢察院提出了“查明犯罪僅是開始,證明犯罪才是目的”的偵查理念,并將該理念制成標語張貼在反貪會議室,用于指導辦案實踐。
3.從注重辦案數量和影響向著力辦案質量轉變,強化質量意識。以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律師無障礙會見制度為代表的一系列刑事訴訟制度的確立,在規范刑事司法活動、推進法治進程的同時,客觀上給自偵工作加大了難度。近年來,職務犯罪隱蔽化、智能化程度在逐步提高,職務犯罪嫌疑人反偵查意識和抗審拒供能力在不斷增強,法律規定的嚴格、執法活動的規范使得職務犯罪偵查工作面臨了巨大挑戰,短期內甚至可能困難重重。可以大膽預測,今后一個階段不少基層檢察院可能難于查辦大案、要案,更多的可能是查處一些金額不大、事實不多的小案。而當前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工作考評體系側重對立案數、大要案數等指標的考量,在這種考評體系之下,自偵部門習慣于通過深挖犯罪來擴大戰果,這也成為了非法取證的動因之一。今后,由于法律要求和辦案難度等客觀情況的變化,注重辦案數量和影響的考評體系應適勢進行調整,轉變為側重對案件質量的多方位考評。自偵部門應主動融入高檢院“深化檢察官辦案責任制改革,建立健全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部署,增強案件質量意識,確保案件質量關,堅持做到“辦案不拘小,質量排第一”。
4.從側重“嘴上功夫”向加強“嘴外功夫”轉變,強化策略意識。一直以來,自偵辦案沿襲的是“一張嘴、一張紙、一支筆”的陳舊單一模式,側重法律政策攻心與審訊謀略的運用,可謂是“嘴上功夫”。偵查謀略“不可避免的帶有其隨意性。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出臺,迫使辦案人員對日常辦案中使用的不規范的偵查謀略手段進行重新的思考和定位。”?眼2?演此外,在如今詢問、審訊時間非常有限,而職務犯罪嫌疑人抗審拒供意志力普遍頑強的情況下,僅靠“嘴上功夫”將難于奏效。這就需要自偵工作者拓寬思路,多策并舉,合而攻之。通過加強偵查裝備建設,拓展技術偵查手段,做實外圍調查等多種“嘴外功夫”,與“嘴上功夫”有機結合,合力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犯罪事實。
三、“五個應對”——自偵工作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應對措施
面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挑戰,自偵部門應迎難而上,積極采取改進工作、規范執法、加強自身建設等有效措施化解困難,自覺預防非法證據的出現,確保案件質量,不斷提高辦案能力。
1.初查精細化。為有效預防非法證據,自偵部門應將查辦工作重心前移,擬訂并實施詳盡初查方案,做足、做實初查,通過各項精細化初查活動,全面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個人經歷、社會關系、活動規律、職務職能等基本信息,從外圍調查了解犯罪嫌疑人可能涉嫌犯罪的領域、環節及事實,力求掌握到初步證據。只有在充分初查之后,并經深入進行線索評估,在確定掌握了必要證據之后,才能正式接觸、調查犯罪嫌疑人。決不可打無準備、少準備之仗,以避免在正式調查犯罪嫌疑人之后出現“騎虎難下”甚至“病急亂投醫”的局面。只有初查工作做到“嚴”與“實”才能保障案件后續辦理的“穩”與“準”,只有在初查階段掌握了必要證據才使辦案工作有了“底牌”,有了“底氣”,從而有力避免了非法取證的可能。如,南昌市東湖區檢察院反貪局正是遵循初查精細化的思路,充分重視初查工作,近三年初查成案率在70%以上,經初查立案的貪污賄賂犯罪案件均得到順利辦理,2011年以來辦理的案件已判決32人,無一作無罪判決,有24人被判處了5年以上有期徒刑,其中有12人被判處了10年以上有期徒刑,分別占已判決總數的75%、37.5%。
2.審訊言行、筆錄制作規范化。審訊活動具有較強的對抗性,平和式的單一說教一般難以達到審訊效果,必然要求一定的“施壓”,但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之下,審訊“施壓”務必把握好度,過則有可能變質,甚至演變為非法證據而被排除。在審訊過程中,一要注意審訊語言的規范運用,盡力避免“威脅”、“欺騙”等嫌疑,可根據犯罪嫌疑人身份情況使用一些帶有一定模糊性、具有一定理解空間的語言,切忌亂許諾;二是應避免與犯罪嫌疑人發生肢體沖突。至于筆錄制作,更應提高規范化水平和嚴謹程度。筆錄是職務犯罪特別是賄賂犯罪案件最核心的案卷材料,也是各類紕漏的高發區。司法實踐中,一些辯護律師往往抓住筆錄中的低級錯誤甚至是筆誤作為提出非法證據排除申請的依據,這類問題筆錄通過補正、說明等補救措施后,雖然一般不會被作為非法證據被排除,但仍值得自偵工作者引起高度重視。在筆錄制作過程中,自偵工作者應以嚴謹、細致的態度,堅決防止出現筆錄復制粘貼以致內容高度一致、不忠實于原話等通病;同時,應在筆錄中例行加入身體狀況、精神狀態、有無刑訊逼供、威脅等問話,用訊問、詢問對象的回答來印證取證行為的合法性。
3.詢問、訊問時限掌握嚴格化。隨著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實施和逐步完善,自偵部門定要從嚴遵守“尊重保障人權、依法規范偵查”的要求,“車輪戰”、“疲勞戰”將受到嚴格限制。自偵部門應清醒認識到這是“大勢所趨”,自覺遵守程序法律規定,防止變相刑訊逼供的發生。嚴格遵守詢問、訊問時限,短期內有可能影響到案件辦理的力度和效果,這就要求自偵部門一練內功,提高偵辦能力;二要掌握好對策,對于難以有較大突破的案件,應側重查實已掌握的犯罪事實,確保案件質量,在刑罰的“必懲性”上下功夫,同樣可以達到懲罰和威懾犯罪的效果。對于涉案金額較大、事實較多的,可依法進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進一步查證犯罪,實現“嚴格遵守法律規定”與“嚴厲打擊職務犯罪”的有機統一。
4.同步錄音錄像全程化。檢察機關自2006年即開始了對職務犯罪嫌疑人訊問進行全程同步錄音錄像工作,但在辦案實踐中,同步錄音錄像的要求貫徹沒有完全到位。“大多數偵查人員都是在突破口供后進行訊問同錄,或者只是在綜合訊問、審查逮捕、移送起訴等關鍵點上進行訊問同錄。”?眼3?演一些辯護律師也經常就“同步錄音錄像資料與筆錄內容不一致”、“筆錄內容長而同步錄音錄像時間短”等問題提出質疑,實踐中發生過辯護律師以審訊時間段內未形成同步錄音錄像資料為由提出非法證據排除申請的實際案例,這些現象說明了當前自偵辦案同步錄音錄像執行不到位、不規范的問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實施后,自偵工作者應進一步認識全程同步錄音錄像的“回放訊問過程、否定非法取證”功能,落實同步錄音錄像的“全面、全部、全程”規定,對訊問過程進行不間斷錄音錄像,不僅要對制作筆錄過程進行錄音錄像,其余的飲食、休息過程均應一并錄入音像資料,這將有效證明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自愿性、真實性和取證行為的合法性,預防了非法證據排除的可能。近年來,南昌市東湖區檢察院對犯罪嫌疑人審訊開始時即進行同步錄音錄像,直至結束時將犯罪嫌疑人帶離審訊室為止,形成了完整的12小時或24小時的錄音錄像資料,這些資料既涵蓋了問話和筆錄制作過程,還包括了長時間段的犯罪嫌疑人吃飯、休息、睡眠過程,增強了證據的合法性和說服力。
5.偵查隊伍專深化。面對自偵執法環境的復雜和執法難度的提高,檢察機關要著力打造一支過硬的偵查專業隊伍。一是要深入培養并留住人才。自偵人才的培養周期相對較長,一名偵查精兵的養成需要兩三年甚至數年的錘煉,檢察機關在深入培養偵查人才過程中,還應極力避免偵查人才的流失。二是要加強自偵人才的專業化水平。新時期下,要著重提高自偵工作者在有限時間內突破口供能力、全面收集、固定證據的能力、線索分析預判能力以及運用偵查技術和手段的能力。三要提升偵查隊伍的綜合素養。全面增進自偵工作者的會計學、心理學、情報學等相關學科專業知識,打造復合型人才。四要提高出庭說明情況的應對能力。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實施后,自偵工作者必要時需從斗智斗勇的“臺后”走上唇槍舌戰的“臺前”,面對出庭說明情況的新要求,自偵工作者需及時補充庭審知識、盡快提高出庭應對能力。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