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爐
提 要 實施案例教學有助于國際商法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多邊互動和民主參與是案例教學法的典型特征,遷移理論比較圓滿地解釋了其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原因。高效的國際商法案例教學可從課前準備、課中實踐及課后評價構成的完整過程中得以實現。
關鍵詞 國際商法;案例教學;原理;實踐
作者簡介 程 爐(1972—),男,碩士研究生,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經濟法、法律教學。 (江西南昌 330088)
基金項目 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院級課題“案例教學法的實踐模式研究——以國際商法課程為例”(2012YB08)
一、國際商法課程的教情、學情分析
(一)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
作為調整商事組織和國際商事交易的各種法律規范總稱,國際商法是國際貿易等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國際商法課程內容非常龐雜其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使學生在掌握我國相關商事法律的基礎上,著力于比較、分析,力求把握相關國際商事條約、慣例及兩大法系主要代表國家的有關商事法律規定,熟悉國際商事活動的基本游戲規則、初步具備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能力。
(二)教學對象
通過先期課程的學習,學生一般都具備一定的法律常識,但法律常識并不等同于商事法律常識,學生的起步知識和國際商法教學所要求達到的目標知識間有著很深的“鴻溝”。法律來源于生活,是社會生活、物質基礎最基本的反映,而學生社會生活經驗不足、閱歷不夠也是學好國際商法的負能量。
(三)教學方法
國際商法課程大都沿襲傳統“注釋式”的法學教學方法,考核也以“再現”老師講授的內容為主。這種純理論、經院式講授法的不足之處在于:一是削弱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教學活動就是理論灌輸活動,學生的學習過程也就是“被灌輸”的過程。二是缺乏互動要素,教師是教學的權威,學生的任務就是聽命和服從,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欠缺互動的基礎和動力。其三,從教學結果看,學生知識型成果頗豐,但應用型能力不足,更遑論用己所學去解決未來之困。最后,評價手段單一,沒有考查實踐能力的手段。在國際商法課程的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不失是一種高效、可行的選擇。
二、案例教學的內涵及其理論基礎解析
(一)案例教學的內涵及基本特征
1.內涵。案例教學是指以老師選定的案例為教學主線,學生通過個人研習、小組討論及班級研討等多重互動手段,分析研究案例案情及相關問題,借此培養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及養成良好批判性思維習慣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源起于蘇格拉底教學法,蘇式教學法的本質在于師生之間展開地位平等的問答式辯論,通過不斷發現并揭露對方對話中的矛盾且隨著錯誤的陸續修正,最終形成對某一問題包容性的理解與認同。1870年,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朗戴爾首次將案例教學法運用于法學教學并獲得驕人的教學效果,上世紀90年代我國教育界也開始在高等教育中嘗試案例教學。
2.基本特征。(1)多邊互動性。在案例教學背景之下,教師只是“導演”,學生既是“演員”又是“聽眾”,案例教學開創出的這種多邊互動式的課堂教學格局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各項潛能,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多邊互動性是案例教學所具有最為顯著的特征,也是教師講得較少而學生收獲較多的重要原因。(2)民主參與性。案例教學借助“案情”這一“現實模擬”,使學生置身于具體的現實情境之中由此激發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同時,案例教學也是最能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的教學方法,參與案例教學各方的地位必須是平等的,否則案例教學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就相關問題啟而不發,也可適當引申加以點撥;學生可以在小組內自由發表自己對案例案情事實的理解和適用法律的認識,在組際之間可以展開激辯。隨著觀點的碰撞、理解的深入、思維的擴展,真理也就逐漸呈現。
(二)案例教學的理論基礎
筆者認為遷移理論比較圓滿地解釋了案例教學為何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原因。遷移,指的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遷移的相同要素理論認為相同要素越多,遷移的程度越高。案例教學中采用的案例一般源自于真實的實例或高度“仿真”例,學生閱讀案例在一定意義上也就是“親歷”現實,思考和解答案例相關問題在一定意義上也就是“處理”未來的真例。可以說,案例教學是“今天舉別人昨天發生的故事來推演你明天將要遇到的現實”,案情的高度“仿真性”確保了未來的遷移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在案例教學中所概括出的相關案例所涉問題的一般原理(經驗“泛化”)更加有助于未來類似問題的解決。學習的目的不僅在于運用,更在于教會你如何學習,案例教學不僅能較好地創設出一種“遷移”學習情境,更為重要地是在“遷移”過程中學生發展了如何學習的能力。
三、國際商法案例教學實施過程剖析
(一)課前準備
1.構建國際商法案例庫。案例是案例教學的根本,是案例教學全過程的主線,其效果如何與選編的案例休戚相關。選編國際商法案例應當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1)把握典型性。所謂典型性是指所選案例的案情事實與所要傳授的基本理論對應性,案情需能較好地揭示相應的法律規則。要選編那些具有一定理論深度且應用性強的案例,比如講授合同法有關合同何時成立問題時,就要選用能體現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有關“到達主義”和“投郵主義”不同規則的案例。(2)注重新穎性。國際商法案例的新穎性要求之一是案情內容要新穎,案例選編要根植于國際商事法律實踐,所選案情要與時俱進、充滿時代氣息;其次,案例所涉法律規則要隨著國際商事法律規范或慣例的修訂同步更新,比如講授《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10》時要選編案情內含DAP、DAT術語的案例。(3)體現層次性。對某些關鍵的知識點要選編由單一型案例和綜合型案例構成的、由易至難的階梯遞進式案例。
2.老師布置案例?熏學生事先研讀。教師要適時提前把對應的教學案例告知學生,提示重點、難點,提供案例所涉及的國際商事法律規范。老師要對案例所涉的教學知識點要熟爛于心,要善于發問,研究提問的時機、技巧,也要善于應答,對案例教學中的變數要有應變之策。學生事先研讀案例是案例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性步驟,該環節也最能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學生要自主通讀案例,理清案情的各種法律關系,查找資料,試著解答案例所附問題,找出理解中的模糊點,列出自己的主要觀點,為了闡釋看法還要準備課堂發言稿。
(二)課中實踐
國際商法案例教學課中實踐環節的所有設計均以保證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問答與辯論的高效運轉為必要。關于案情呈現可以是教師簡練歸納,也可以借用多媒體,還可以把主動權一開始就交給學生這樣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表述能力或動手能力。分組的可行策略為每組人數控制在10人以內為宜,人員組合應以彼此間的熟悉程度為考量因素之一,也可直接以學生之間的自然關系分組,要形成有利于“人人有話說、個個能發言”的良好氛圍。對于單一性案例,宜采取控制性討論方式,案情呈現之后,教師就所授理論的相關問題啟發學生討論或辯論,待學生對討論的問題較為明晰時老師要適時總結和歸納。綜合型案例適用的開放式討論賦予學生更多自由表達及能動討論的機會,因為案例的相關問題可能沒有確定答案,只要學生能自圓其說即可,教師要循循善誘,對建設性的觀點要不失時機地加以表揚。課中實踐環節教師是研討的組織者、辯論的提示與參與者,學生才是運動員,教師要明確定位不能越俎代庖。
(三)課后評價
完整的國際商法案例教學過程理應包含評價環節,對學生的評價主要為過程評價,參與討論積極性、合作精神、表達能力為主要的評價指標,而不以表述結論或觀點的對或錯來進行評價,評價途徑要以學生的自我評價,小組的評價、教師的評價來綜合評判。對案例本身適用效果的評價也要征詢學生的意見,教師要對整個國際商法的案例教學過程進行經驗總結、歸納得失。
責任編輯:劉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