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山
提 要 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的典型特質為:年齡偏大、綜合素質偏低、負擔沉重、交流交往偏少、生活艱辛;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基本心理狀態表現為九個方面: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心理、對現實生活的認同心理、對丈夫與親人的掛念心理、堅忍不拔的毅力、孤獨心理、焦慮心理、委曲求全心理、無助感、從眾心理。
關鍵詞 革命老區;留守婦女;特質;心理狀態
作者簡介 孫 山(1970—),男,四川理工學院教務處,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學、心理學。(四川自貢 643000)
基金項目 四川革命老區發展研究中心2010立項課題“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研究”(SLQ2010B-09)
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是一個特殊的婦女群體。革命老區一般地處偏僻,交通閉塞,經濟欠發達,生活水平不高。特別是在革命老區的農村,山高林密,生產生活條件極其艱苦。在革命老區農村“留守”的婦女,任勞任怨,成為革命老區農村的生力軍,為革命老區農村的發展默默奉獻。筆者多次深入四川省南江縣大河鎮、興馬鄉、瓦池鄉,通江縣板橋口鄉、陳河鄉等革命老區農村,實地調查、走訪,了解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的心理狀態。
一、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的典型特質
因居住于革命老區,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有其自身的典型特征。
(一)年齡偏大
調查、走訪表明: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的年齡普遍偏大,35—55歲的居多,占60%以上。這主要是因為:其一,革命老區農村經濟落后,增加收入的途徑與渠道不多,加之生產生活條件極其艱苦,年輕婦女均不愿意留守農村,紛紛跟隨丈夫外出打工;其二,年齡偏大的農村婦女,由于自身能力與素質的限制,加之“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等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自愿留守農村。
(二)綜合素質偏低
革命老區農村婦女的學歷普遍不高,年齡偏大的留守婦女的學歷更是低得可憐。走訪調查表明: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50%以上均為小學畢業或從未進過任何學校。大部分留守婦女識字不多或不識字。她們依靠傳統的耕作模式進行農業生產,缺少科學文化知識、現代農業知識,對國家的方針政策不了解,缺少必要的教育、醫療衛生等知識。
(三)負擔沉重
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負擔沉重,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其一,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一般情況下,留守婦女是家庭生產勞動的主力,要承擔全部的農業生產任務。在革命老區,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農業生產完全依靠“人工”完成,其勞動強度與復雜程度非常人所能想象。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從事生產勞動,往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與辛勞。其二,繁多的家庭勞動。革命老區農村經濟多多少少還保留著“自給自足”特征。從筆者走訪的幾個村鎮來看,一般的農村家庭均要自己養豬、雞、鴨等以“自用”,均要自己種植時令蔬菜以“自吃”。而這些“家庭勞動”往往由留守婦女來承擔。其三,繁瑣的家務活動。在革命老區,“家務活由家庭婦女承擔”的傳統觀念依然存在。農村留守婦女既要洗衣、做飯、打掃衛生又要關注柴米油鹽等。其四:贍養老人與撫養子女。既要關注老人的健康,照顧老人的起居,又要關心子女的教育與成長。
(四)交流交往偏少
交往范圍狹窄、交流途徑單一、交往次數較少是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人際交往的基本特征。一般情況下,除親戚朋友有“事”(如生日、婚喪嫁娶)相互走動之外,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很難相互交往,彼此交流。即便是上街趕集,也都匆匆忙忙,少有機會與他人溝通。在家里,面對“老”與“小”,也只能是“面”上的說話,無法進行“推心置腹”的心靈交流。
(五)生活艱辛
盡管任勞任怨,但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生活艱辛的事實客觀存在。主要原因有:其一,艱苦的自然條件導致其生活艱辛。革命老區農村地偏位僻,交通、電力、通訊、水利設施落后,生產生活均靠“雙手”,客觀增加勞動強度,增加生活艱辛程度;其二,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秉承“艱苦奮斗”的革命傳統,將一個家庭的全部責任全力承擔,其勞動總量遠遠超出中國農村人均工作量,其勞動時間也遠遠超出“8小時”,客觀導致其勞累與艱辛;其三,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往往還要面對各種突發事件(如小孩、老人生病住院),加之經濟困難,其生活壓力非常巨大;其四,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單一”居住,常常導致有苦無處訴,有病不去醫,有難無人幫,生活艱辛。
二、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的基本心理狀態透視
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心理狀態既有健康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不良的一面。
(一)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心理
調查表明:90%以上的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對未來的生活充滿美好期待,相信未來的日子會越過越好。具體講,100%的留守婦女都相信自己的丈夫在外面能夠掙到錢,相信自己的家庭生活會越來越好,相信自己的子女將來會比自己過得好;70%以上的留守婦女相信自己所在村莊或自己所處地域的交通、教育、通訊、衛生、醫療、生活條件等會得到改善,相信自己的生活質量會不斷提高;60%的留守婦女相信國家會對革命老區提供支持與幫助,相信政府會千方百計改善民生。同時,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并不是可望而不及的“空中樓閣”,而是非?,F實的不愁吃、不愁穿、不愁錢用、生病有藥、子女能上學、困難有人幫等,是一種現代城市已經實現的生活狀態。
(二)對現實生活的認同心理
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對現實的留守生活表現出相當程度的認同心理。對丈夫長年在外打工表示理解與支持,認為丈夫外出打工是改善自己家庭條件的最好途徑;對自己一個人承擔繁重的生產勞動并無怨言,認為自己理所應當承擔丈夫在家所干的一切農活;認為承擔繁瑣的家務活、一個人在家贍養老人與撫養子女是自己應盡的義務與天生的責任,并無不妥;對自己的生活條件、居住條件比較滿意,并無太多的埋怨與奢望;對自己的辛勞、承受的壓力并無太多的“感覺”,反而認為還有比自己更苦更累的人,認為自己比在外打工的丈夫要輕松自由;對與親朋好友及左鄰右舍的關系比較認可,認為自己所在村莊的人際關系比較和諧;對自己長期居于偏僻山區幾乎與外界隔絕并無微辭,反而認為自己在“家”享受著“家”的溫馨;對國家對革命老區的支持、幫助政策比較滿意,認為國家對革命老區的投入在不斷增加;??傊锩蠀^農村留守婦女對自己的留守生活總體上比較滿意。
(三)對丈夫與親人的掛念心理
在革命老區,外出打工者不僅是青壯年。凡是身體健康,18歲到65歲能夠外出的男女老少都要外出打工。因此,對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而言,外出打工者不僅有其丈夫,也可能有其兄弟姐妹,還有可能有其父親或其子女。一般情況下,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的思念與牽掛主要表現在:其一,渴望與自己丈夫或親人見面。革命老區的外出打工者,有時一年甚至幾年才回家一趟。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雖然能識大體、顧大局,但對親人的思念卻無時無刻不掛在心頭;其二,對親人的牽掛。對丈夫的安危、生活起居、冷暖饑飽等隨時都在擔心與擔憂,對親人的身體健康、生活狀態、經濟效益等也時常掛念;其三,對丈夫在外是否遵紀守法,對自己與家庭是否忠誠等存在擔憂。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對丈夫與親人的思念與掛牽埋藏于心底,不輕易表露于面,不輕易訴說于人。一般情況下,白天疲于勞作,掛念暫失;夜晚孤寂,思念擾心。
(四)堅忍不拔的毅力
在長期的艱苦的生產生活中,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養成了堅忍不拔的毅力:面對困難不退縮,面對壓力不屈服,面對挫折不氣餒,面對勞苦不畏懼。面對以前五、六個青壯勞動力才能完成的農業生產勞動,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毫不害怕,用自己的雙手,不分白天黑夜,搶種搶收,保證農業生產的豐收;面對繁瑣的家務事,面對贍養老人與撫養子女的重任,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憑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干勁,將里里外外打理的井井有條;面對從未遇到的各種突發事件,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從不畏懼,認真對待,妥善處理。正是堅忍不拔的毅力,才孕育了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的任勞任怨、吃苦耐勞、忍辱負重、艱苦奮斗的優良品格,也正是堅忍不拔的毅力,才使得革命老區農村婦女成為農業生產、家務活動、贍養老人、撫養子女的主力軍,成為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生力軍。
(五)孤獨心理
孤獨心理于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普遍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主要原因有:其一,長期一個人于田間地頭勞作,于屋里屋外忙碌,感覺到無人陪伴、無人協助,覺得孤苦伶仃,滋生孤獨心理;其二,遇到難事、急事、大事或偶發事件,無人拿主意,無人提建議,無人能夠幫助迅速而妥善解決,感覺孤立無援,助長孤獨心理;其三,受到委曲,受到傷害,受到不公正待遇,無人安慰與安撫,無人能夠接受傾訴,內心的痛苦無處渲泄,強化孤獨心理;其四,面對家中的“老”與“小”,自己的心理話、自己對丈夫的思念、自己的的小秘密、自己的艱辛與勞苦等不能訴說,自己在家內與家外的所有“遭遇”只能一人扛著,在自己家里也沒有“貼心人”,倍感孤獨。長期的孤獨心理,有可能使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更加疏于人際交往,更加疏于與人交流與溝通,進而可能導致其患上孤獨癥,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影響其生產與生活,影響其家庭的穩定與和諧。
(六)焦慮心理
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存在程度不同的焦慮心理。這主要是由于: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生活壓力大、承擔工作多、面對現實復雜,需要其解決與完成的事情千頭萬緒,但其自身的能力與素質又不是特別高,獨擋一面的經驗又不豐富,加之自身的責任意識特別強,總想將所有事情完成得非常圓滿。這樣一來,現實、理想、能力之間的差距就容易導致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出現焦慮心理:時時刻刻擔心農活搞得不好、子女沒有教育好、老人沒有照顧周到、丈夫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等等。同時,由于通訊不暢等原因,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與自己的丈夫交流、溝通少,對自己丈夫在外打工的情況不甚了解,長期擔心自己丈夫的安危。一旦電視、廣播或傳言談及與丈夫打工相關的安全事故等,就更加提心掉膽,久而久之,也容易出現焦慮心理。另外,由于丈夫在外打工的經濟收入不佳,而家里的小孩上學需要錢、老人治病需要錢等等,無形中為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增添不小壓力,也可能導致其產生焦慮心理。長期患有焦慮心理,有可能使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心情抑郁,脾氣暴躁,不能安于生產生活,也不能穩于贍老撫幼。
(七)委曲求全心理
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一般不與人爭執,遇事忍讓,表現出一定的委曲求全心理。特別是在自己或家庭受到不公平、不公正待遇,或遇到突發的于己不利的威脅或傷害時,往往隱忍不發,委曲求全,將痛苦埋藏于內心深處。主要原因在于: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一般年齡偏大,學歷偏低,始終秉承中國傳統道德觀念,深受“遇事忍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思想影響,害怕得罪人,不敢得罪人,不愿得罪人。同時,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在家“勢單力薄”,又忙于諸多事務,農活纏身,受到不公平、不公正待遇,也就忍氣吞聲,息事寧人,以自己的忍讓求得暫時的“和諧”。另外,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彼此之間的交往、交流較少,加之居住地比較分散,很難形成一個關系密切的團隊,這導致其遇事“單打獨斗”,嚴重削弱其抗爭力,加劇其委曲求全心理。
(八)無助感
革命老區經濟落后,欠發達,較封閉。作為革命老區的農村留守婦女,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話語權等也相對較弱。一般情況下,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的主要職責仍然是相夫教子。但一旦丈夫外出打工,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就成為了家庭的頂梁柱,就成了里里外外的一把手。這種角色的變換,對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來說,顯得特別困難與艱難。因此,在丈夫外出打工期間,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承擔的角色太多、太重、太難,一些角色已經遠遠超出其能力與素質能夠承受的范圍,于是就常常出現不適應感,主要表現為無助感:面對天災人禍,在農業生產方面感覺到無助與無力;面對重大的突發事件,感覺到個人力量的單薄,感覺到無人可求,無人可幫助自己;面對國家政策的調整與政府決策的改變,感到無能為力;面對不公、不平、不對的人與事,感覺到自己無力改變,無力糾正;面對子女教育的不理想,感到自己的無奈與無力。
(九)從眾心理
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學歷低、學識少,加之長期在家庭中居于“被領導”地位,遇事很少獨立作主,往往表現出一定的從眾心理:跟隨大流走,不冒尖、不出頭,人云亦云。在農業生產領域,往往拒絕接納現代農業科技,別人種什么自己就種什么,以前如何耕作現在就如何生產;在執行國家或政府政策過程中,不發表自己意見,別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跟著大部分人“走”;在抵制不合理收費、不公平制度或腐敗的過程中,看多數人的態度,盡管心有“態度”,腦有“想法”,但仍緊隨大流。對革命老區農村而言,留守婦女的從眾心理不利于現代農業科技的推廣,不利于村鎮民主、法制建設的推進,不利于新思想、新觀念的傳播,不利于實行新模式、新制度的新農村建設;對革命老區農村留守婦女而言,從眾心理可能導致其個性的弱化、創造性的泯滅,導致其“主見”越來越少,不利于其自身發展。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