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因材施教”是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的具有深遠意義的教育理念,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在總結其相關思想時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在現代教育中,仍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原則。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主要有:認知方面的個別差異,包括智力和認識結構差異;性格類型的差異;氣質類型的差異;能力方面的差異,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才能差異等。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使學生不因個別差異所制約,又能取長補短,促進個性的發展,培養各種人才,這是教學與學生差異之間的本質聯系,也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內涵。
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獲得最佳的發展。實行因材施教,對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因材施教的原則
在不同的學習場合之中,不同類型、不同能力水平學生的學習表現是極為復雜的,需要教師憑著自己的經驗和智慧靈活地設計因材施教的方法。因材施教策略的設計和施行,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要尊重學生個性差異
人與人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因材施教就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的個性差異有哪些?如何施教?
1.男女性別差異
男女在生理、心理上的確存在著差異,女生在生理發展上較男生一般早熟一、二年,在小學和初中低年級時,女生的語言能力和機械識記能力一般優于男生,再加上本身學習的內容中抽象思維的成分比較少,所以此時女生的學習成績普遍高于男生,但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內容機械識記成份減少,相應地抽象思維的要求越來越高,男生的優勢開始發展。所以,教師應看到男女生各自的優勢,因勢利導,幫助他們分別保持和發展各自的優勢,共同進步。
2.年齡差異
皮亞杰認為人的認知發展要順次經歷四個階段即:
(1)感知運動階段(出生至18~24個月):嬰兒只能注意他自己的感覺,因為身體產生的各種新奇感受而驚奇。他們就像一個小科學家一樣,通過叫喊、傾聽、敲打、嘗試所有新鮮事物活動來探索這個世界。
(2)前運算階段(2~7歲):兒童的言語與概念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兒童在感知運動階段獲得的感覺運動行為模式,在這一階段已經內化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有了符號功能。并且兒童的表象日益豐富,其認知活動已經不只局限于對當前直接感知的環境施以動作,開始能運用語言或較為抽象的符號來代表他們經歷過的事物,但這一階段的兒童還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
(3)具體運算階段(7歲至12歲):在這個階段,兒童掌握了制作符號、物體的能力,不過這些對象必須是具體的——對他們來說,抽象的概念和操作還是個難題。
(4)形式運算階段(12歲以上):從此開始,兒童能夠思考抽象的概念。這時候,他們開始明白像未來、價值、正義這些抽象的概念。也差不多從這時候,他們的思維開始接近成人的思維。
因此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教師要因年齡特征而教。
3.能力差異
學生的能力有大有小,基本上呈常態分布:兩頭小,中間大;能力的充分發揮也有早有晚,有人才早熟也有大器晚成;能力的結構上也有差異,有的長于想象,有的長于記憶;等等。故我們應因學生能力的差異而教。
4.性格、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差異
學生的性格差異,主要表現在他們對待現實的態度上,表現在他們的情感和意志中。如有的學生大公無私,有的學生自私自利;有的學生勤儉樸素,有的鋪張浪費,有的學生誠實、勇敢、守紀律,有的學生膽小怕事,生活散漫,表里不一;有的學生粗暴蠻橫,有的學生消極沮喪,有的學生意志堅強,具有克服困難的毅力,有的學生優柔寡斷,缺乏前進的勇氣。
在興趣方面,有的對數學感興趣,有的對制作模型、玩具感興趣,有的對體育活動有興趣,如跑跳或體操運動等。
差異各有千秋,教法各有不同。尊重學生的差異,切不可厚此薄彼,因材施教的精神就是有教無類,人人都應得到公平的教育。
(二)要深入細致地研究和了解學生
這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根據學生特點施教的前提條件。具體地說,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狀況、社會背景、生理條件、健康狀況、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氣質類型、性格特征、興趣愛好、智力發展特點等等。研究和了解學生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課內外活動的觀察,對學生作業、作品的分析,與其他任課教師的交談,進行家訪等。用這些方法可以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大體特征。另外,通過專門的測驗、考試、問卷調查以及標準化的教育與心理測試等則可以更確切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發育與成長狀況、氣質性格、人際關系等方面的情況。如各科考試可以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和運用能力,智力測驗可以了解學生的智力狀況、思維特征、興趣傾向等。有的可以由教師自己做,有的則可以請專門的教育心理測試工作者來做。
二、貫徹因材施教
1.教師對學生的一般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學習風氣、學習態度和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儲備、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體等方面的特點,都要充分了解,以便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教學。
2.教學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體教學上,又要善于兼顧個別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
3.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別設計不同個性特點學生成才的最優方案運用在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創造出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為一個教育原則,貫徹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因材施教、并非是要減少學生的差異。實際上在有效地因材施教策略影響下,學生學習水平的發展差異可能更大。因為能否充分的得益于受教育條件,這本身就是潛能高低的一個表現。在較適宜的學習條件下,潛能低者能夠開發出潛能,潛能高者會發展的更快,教師對于不同水平的學生應該設計不同的發展藍圖,這樣才能有意識的進行培養。
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異基礎上通過不同的教育方法,促進每個人的發展,是科學求實的,是孔子留給后世的彌足珍貴的教育思想財富。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意思是說,學生都是活生生的具體可感的人,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因材施教。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也認為,任何學生都有其優勢智能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說,受教育群體是無差別可言的。在教育的實踐工作中,讓我們每一個教師以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為出發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各盡其才,學有所用。
實行因材施教,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實行班級授課和分組教學甚至個別教學相結合。在人數較多、兩極分化嚴重的班級,按成績編組,班級授課和分組復式教學有機結合頗為恰當。可分為上、中、下三個組或上中、下兩個組。分組復式教學,便于對不同程度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安排不同的基本功訓練內容;分組復式教學,動靜搭配,有利于講練結合,精講多練,能更多地為學生提供閱讀實踐和動筆機會,更好地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教書育人為百年大計,作為教師任重道遠,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但因材施教應是教學中顛撲不破的真理。
(作者單位: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古城鎮張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