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顏
《課程標準》中指出: 英語師資條件有限的地區,英語課程起始年級可以適當推后。教育行政部門應積極創造條件,采用多種途徑,加強有針對性的教師培訓,開發和配置課程資源,盡快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各地教學研究部門應加強對教學的分類分層指導和評價,幫助學校因地制宜地落實本地課程實施方案,并注意做好學段之間的協調和銜接,尤其要做好小學與初中階段的平穩過渡,促進地區英語教育的均衡發展。但現階段,小學和初中的英語卻相互脫節,各自為營。這一現象在農村似乎更為突出,這嚴重阻礙了英語教育教學的發展。如何解決好農村中小學外語教學銜接問題是值得我們每一位英語教師都應該認真思考的,這一艱巨的任務無疑落在了我們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的身上。目前,而且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這種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的矛盾更為尖銳。因此,分析現狀,找出原因,對癥下藥,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所在。
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矛盾產生的原因如下:
一、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的“啟下”工作沒有做好
(一)農村小學專業英語教師個人素質不高
小學生的英語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師的引導完成的,主要以聽說為主,教師的個人素質和教學情況直接影響到學生。就筆者所任教的鄉鎮來說,小學共有六所,從三年級開始接受英語課到六年級大約有二十多個教學班,但真正英語專業的教師卻只有三個。像這樣的情況我相信在全國各地的農村小學英語教育中數不勝數。這大大阻礙了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崗前培訓的滯后,教師自身知識能力的不足,教師專業化水平的局限等一系列問題導致了學生們還未“上路”,便已“落后”,在以后的英語學習中又何談興趣和效益呢?
(二)農村小學生自身存在制約英語學習的因素
教育部要求2002年秋季,各地鄉鎮小學逐步開設英語課程,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起始年級一般為三年級,但有些地方卻從小學六年級才開始開設英語課程,而且由于教師素質的不高,導致學生發音及表達能力等都很差。此外,農村學生不愿交流,不會用英語思維,見識少,知識面窄,思維不活躍等,導致學生理解、記憶、思維等能力較差,從而英語學習的效率低。另外,農村小學生在學習方法和自學能力上,由于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也與城市學生存在很大差距。
(三)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環境的局限
1. 學校問題:在小學教學中好像只有語文和數學才是學生的重點學科,而英語就是副科,因此課程的安排及教師的配備遠遠不足。而且教學設備簡陋,且不說多媒體教學設備和語音室在農村小學很難見到,甚至一些學校就連與教材配套的掛圖、聽力磁帶及閱讀材料等也沒有,錄音機、投影設備也缺乏,有些地區和學校即便有,也由于種種原因被束之高閣。 這本身就不利于學生開闊視野,去了解外國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背景,又怎么能學到地道的英語呢?
2. 家庭問題:首先農村小學生家長相對城市學生家長來說在受教育程度上是低一些,他們對孩子學習英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無法在主觀上為孩子提供學習上的幫助;其次,農村家庭的經濟條件一般不寬裕,有些家長無法滿足學生英語學習所需要的輔助設備,更不能像城市學生那樣請家教輔導。
3. 社會問題:農村英語教師超負荷工作,沒有及時有效地更新觀念和知識,進修培訓的機會更是少得可憐,很少有時間進行科研,教師質量的落后必然帶來學生的落后。
二、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的“承上”工作沒有做好
(一)中學教師對小學英語教學的情況認識不足
由于學生在小學初步接觸了英語,中學英語教師便有一種信手拈來的感覺,殊不知小學英語已為中學英語的學習產生了障礙,既不考慮學生基礎和學習方法指導,也不重視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個體差異。因此在初一年級伊始就產生了“學困生”。教師這時才對學生進行輔導,如果對如何克服學習的心理障礙研究不夠,就不會收到預期效果。方法的使用不當,使這些本來可以爭取過來的同盟軍沒有爭取過來,掉隊生不斷擴大,就會讓他們覺得學不好英語理所當然。
(二)新教材內容難度大,學生難接受
新教材是面向全體在校學生的。但事實證明農村與城市的學生相比由于視野有限,絕大多數學生不能適應新教材的大容量編排方式。新標準的英語教材編排就是以小學學過的英語為基礎,詞匯以最常用的200個左右為起點。學習過程當中進一步循環再現。小學階段出現過的700多個詞匯雖然在開頭部分也安排了四個預備級模塊,然而時間緊,跨度大,學生很難一下達到新教材的起始要求。另外,初一年級上冊的詞匯量在400個以上,由于基礎薄弱,記憶單詞成為農村中學生學習英語的首要問題,也是造成“學困生”的主要原因。
(三)農村中學部分教師不適應新的教學形式
在開展新課程實驗過程中,多數農村中學教師一時難以適應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這一點與小學英語教師如出一轍。由于缺乏全新的教育理念與充電學習機會,很多教師還是穿新鞋走老路。如新教材話題較多,這是為學生交流提供了機會和素材,但有些教師卻仍用自己講語法來代替學生的交流,很多聽力及閱讀材料更是丟失了新教材的編排意義,被很多教師視而不見,無形之中這就為學生學習英語造成了障礙,教學任務不能完成,學生不能從宏觀上把握教材。此外很多教師教學方法單一觀念陳舊,殊不知在自己落后的同時也在耽誤我們的學生。
綜上兩方面原因,正是因為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的銜接工作沒有做好,才會出現農村學生英語素質普遍較低的現象。如何有效地做好他們之間的銜接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加強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隊伍建設
皮亞杰說過:“有關教育和教學問題中,沒有一個問題不是和師資培養聯系的。如果沒有合格的教師,任何偉大的改革也勢必在實踐中失敗”。作為農村英語教師,教師素質已成了制約英語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各地教研機構應分時分期地對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進行培訓,分別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讓教師們統一思想,傳好英語教學的接力棒。當地中小學教研機構要不斷進行交流,組織小學教師與中學教師的教學交流,以便及時地發現問題,進行彌補。此外,針對農村小學師資弱的現象,還可以進行支教交流,讓英語教學水平高的教師上公開課, 也可開展師帶徒活動,一名好的老師帶一名業務素質較差的老師,并定時上匯報課,教師們在活動中相互交流教學信息。這些都可以提高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的素質。endprint
二、認真研究,找準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點
(一)找準教材內容的銜接點
開展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工作首先必須仔細分析,認真研究對方教材,找準教學內容的銜接點。中學教師要通讀小學英語教材,熟悉小學英語教學要求,了解教材中的重難點,便于合理安排好銜接的教學內容。就農村中學教師來說,我認為在初一年級伊始就應該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查缺補漏,特別是集中補語音,讓他們把原來錯讀的讀音加以改正,這也為今后形成良好的學習英語習慣打下基礎,或者在小學高年級就適當滲透語音教學,讓學生去接觸音標符號,養成正確記單詞的習慣。此外還要在聽力和口語上下功夫。由于在小學受教學條件的限制,農村的小學生大多聽力和口語都很差,這就要求初一年級教師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循序漸進地進行強化。如“課堂用語天天用,話題練習人人清,課堂多多留機會,堂堂做到全英語”。
中學注重英語知識的傳授,側重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而小學強調英語興趣的培養。毫無疑問,新教材編寫的教學目標各異的相同內容,就是我們需要的教學銜接點。從這點來看,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的銜接工作似乎更為嚴峻。
(二) 因材施教,找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結合點
英語對于小學生來說應該是一種新事物,對待英語的學習他們應該是充滿好奇和興趣的。城市的孩子從幼兒園便接觸英語,而農村的孩子則到了三年級甚至是六年級才開始學英語。作為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如何抓住這個有利條件,提高教學效果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農村學生相比較城市中的學生來說雖然接受理解能力較差,但在意志力方面要強于城市中的孩子,在渴望成功的體驗上似乎更為強烈。因此,教師要很好地利用這一點,無論小學英語教師還是中學英語教師,都要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清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培養他們的英語學習自信心。北宋教育家張載說:“教人難,必盡人之才,乃不誤人?!惫沤裰型獾慕逃覠o不主張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由于學生在小學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這就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難度,既要嚴格要求,還要分層教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不同的學生找到英語學習的自信心,提高他們英語學習的主動性。
此外,作為英語教師還要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特別是在中學課程繁多,教學內容相對較多的情況下,這一點更為重要。
(三)注重學法及非智力因素開發上的銜接
由于農村學生在家庭方面很少獲得學習方法及智力開發上的滿足,因此學校教師對他們的培養引導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中小學英語教師的擔子更重。盡管受各種條件的限制,但作為一名英語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在聽說讀寫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突破農村學生難于開口的難關入手,循序漸進,嚴格要求,采用多種課堂教學手段調動他們學英語的積極性,做好從小學的模仿到中學的規范,從小學的被動學習到中學的主動學習的過渡引導。
綜上所述,農村英語教學質量難以提高,我們中小學的每一位英語教師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要改變這一現狀雖然不是一朝一夕一人努力就會做到的,但只要我們團結一致,統一思想,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的矛盾會逐漸淡化和消失的。
做好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是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教學的一大難點,是當今英語教學改革中的一個熱點,也是農村中小學英語教育亟待完善的教學新觀念??梢陨钚牛ㄟ^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工作會日趨完善和成功。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我們農村的學生走在國際外交的舞臺上,到時,我們會自豪地說,這是我們農村中小學教師共同努力的結晶,只有這樣我們農村的英語普及才會深入人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