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磊++高鵬++魏向楠++白利朋++徐麗萍
摘 要: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認識上和教育實踐上都仍存在著很多問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務不明,發展遲緩的現狀。因此,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同德育結合起來,使教育目標更加明確;完善教育體制,加強師資力量;構建科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促進管理轉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 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c)-0136-01
在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經過近30年發展后,特別是2001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后,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了高校在育人方面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維護和增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各高校都開展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但目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認識上的偏差影響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發展。
1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1.1 思想認識上有誤區
(1)理念不明,發展遲緩
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級任務是在出現心理問題時要消除已有的心理問題;中級任務是通過心理輔導完成心理疏導;高級目標是通過心理專項訓練使訓練者擁有自我的心理調節能力。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多以完成初級任務和中級任務為主。少有以通過心理訓練提高大學生自我心理調節能力的高級任務為主的教育模式。而且,大學生心理教育投入的增長也遠遠落后于當前心理問題的增長率。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滯后,不能很好地解決當下出現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心理問題。
(2)把心理健康教育混同為德育教育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中有許多總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混同起來,將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統統視為思想品德問題。究其原因,是心理健康教師隊伍中,大部分是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他們常常用品德教育的方法為學生解決心理問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1]。
1.2 教育實踐上的不足
(1)教育團隊力量薄弱
從目前情況看,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員可分為以下幾類:心理學工作者、德育工作者、醫務工作者。其中,德育教師有55.4%,心理學教師20.8%,醫務人員17.4%,其他占6.4%。所以,這支隊伍中的大部分人員都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心理學知識。而心理咨詢工作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這個過程如果處理不好,指導可能就成了誤導,對個人甚至社會造成更大的危害。
(2)缺乏家庭教育的支持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父母作為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其對子女的影響也是舉足輕重的。出于對安全和愛的需要,多數大學生把家庭作為自己情感的港灣,但是受到許多客觀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家長在子女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后,并不能直接來校與學校和子女共同進行相關活動,導致咨詢效果不甚理想。
(3)管理制度不規范,評價系統不完善
由于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還處于相對初級的階段,所以在管理方面有很多混亂現象存在。調查顯示,有70%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掛靠在德育教研室、學生處、團委等部門,23.4%掛靠在心理系、教育系、高教所等業務部門,6.6%掛靠在醫院[2],造成部門職責不明,管理混亂的現象。同時,心理健康評價系統不能實時進行完善,造成從業人員考核工作不能落到實處,以致教育團隊發展遲緩,成效甚微。
2 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2.1 結合品德教育,明確教育目標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方向上,矯治和發展仍然是兩大主題。這兩大主題要互相補充、和諧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把學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放在中心位置,然后圍繞這個中心做一系列的教育活動,使學生更加欣然地去接受,另外,也要逐步把開發學生心理潛能、優化學生心理素質列入發展計劃,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發展成為矯治、適應、開拓多層次多角度的教育體系。
2.2 完善教育體制,加強師資力量
高校需從多個方面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進行嚴格審查,包括理論知識掌握,實踐技能,授課技巧等。國家相關部門也應當盡快建立多層級、規范化的高校心理學家資格認證制度,使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得到保證。此外,對那些已經從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應該不定期進行督導與考評,對不合格的工作人員要進行再教育,再學習。
2.3 構建科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普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大學生進入學校以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輔導員的幫助下,運用心理測試軟件對大學生進行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危機篩選,了解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并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全面記錄他們在大學生活期間的心理發展情況,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針對性,更具實效性。
(2)制定相關課程,保證教學效果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還很不完善,在形式上主要是講座和選修課,不夠系統,使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對自己的心理狀態也沒有一個量化的標準,更沒有應對心理問題的辦法。所以,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高校的教學計劃,成為高校的公共必修課很有必要,而且對這種課程,也應該給予相應的考核和學分,保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科學有效的展開。
(3)完善評價系統,把握學生動態
學校除對學生個體進行心理測驗及交談外,還應該從學生家長、同學、老師及其他人群中了解其學習情況、家庭狀況、生活目標、人際關系等相關信息,并將這些信息與心理測量結果進行綜合分析,最后決定出是否要對學生進行干預以及進行何種干預。
(4)開展相關活動,豐富教學內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充分利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基礎上,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活動月,制作心理映射書簽活動,觀看心理健康教育電影等途徑來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此外,也可以通過開展各類學術交流、校園文化節等校園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3]
2.4 促進管理轉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規范管理必須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高校教育工作的管理體系中去,加強領導職能,完善相關制度。具體可由分管學生工作的校領導主管,并設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門機構,來負責心理健康教育具體工作的實施,包括計劃的制定、課程和活動的安排、心理測量的統一要求以及對工作的檢查指導等。制度上的保障、規范化的管理才能整體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向更高的水平發展,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更加有效更加科學地為學生服務。
參考文獻
[1] 曹艷紅.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的區別[J].科技信息,2008(16).
[2] 王運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河南大學學報,2006,46(1).
[3] 袁力,周鑫.中美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較與啟示[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3,33(6):954-9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