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男,羅良為
20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橫向一體化”思想的興起推動了供應鏈管理模式的發展。供應鏈管理側重于供應鏈協作水平和整體經濟效益的提高,忽視了環境保護工作。隨著環境污染等問題的突顯,以及公眾對綠色理念的深入了解,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已經意識到經濟增長與環境、資源協調的重要性。同時,一些企業開始通過協助客戶解決環境問題,減少產品和服務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來提高環保績效,從而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1]。由于外在競爭壓力和內在驅動力的共同作用,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環保措施整合到戰略計劃和日常運營中[2],這些都促使新的供應鏈管理模式——綠色供應鏈管理應運而生。
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環境負責制造”的研究首次提出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概念[3],即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中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國外學者對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綠色供應鏈管理實施的影響因素、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設計、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估和綠色供應鏈的戰略實施。國內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研究主要集中在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涵特征、概念模型、運營過程和績效評價方面。
績效評價研究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它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反映綠色供應鏈管理實際運行的數據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綜合地評價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效果。通過有效的績效評價,不僅能發現綠色供應鏈系統中存在的問題,為降低供應鏈運作成本、改進流程、提升管理效率提供指導,而且也可為政府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提供依據。因此,對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對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始于著名學者Scott D.Jolmso。Scott利用平衡記分卡的方法識別并選擇出環境績效指標,其構建的指標體系包括學習、創新、增長與人力;企業內部經營;顧客和股東以及財務等五個方面[4]。Hervani根據綠色供應鏈管理產生的收入特點提出環境收入這一衡量指標,該指標主要表示“綠色”產品或服務帶來的收入[5]。Tsai和Hung進一步論述了綠色供應鏈運行中涉及的環境成本這一因素,并提出回收成本=運輸成本+存儲成本[6]。Pochampally注意到實施閉環供應鏈管理的核心制造企業的社會形象好于普通制造企業,所以在衡量閉環供應鏈績效評價時引入綠色形象作為衡量企業環境績效的一個二級指標[7]。
國內對于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的研究多是在馬士華教授提出的供應鏈業務流程績效指標體系上進一步發展完善的。趙麗娟等根據綠色供應鏈的內涵和環境管理標準(ISO14000系列)設計了供應鏈綠色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進一步討論了引入綠色度衡量指標后對其他績效指標的影響[8]。鄭任等認為綠色供應鏈評價指標體系應能全方位地反映供應鏈整體績效,他們建立了綠色供應鏈整體績效評價指標體系[9]。該指標體系增加了信息價值指標和綠色環保指標,以適應綠色供應鏈系統信息含量大和環保程度高的特點。韓小花等將平衡記分法的思想和綠色供應鏈的特點相結合,提出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應包括財務、客戶、流程、環保和發展等指標[10]。其中“發展指標”體現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動因,反映了綠色供應鏈的未來績效。曹慶奎等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一個新指標——資源競爭力指標[11],這一指標是對綠色環保指標的補充。綠色環保指標主要測評三廢減排效果,而資源競爭力指標主要測評資源利用率,這表明綠色供應鏈管理不僅要減少環境污染,還要綜合利用資源。根據國內外學者們的研究,可將其主要研究指標歸納如下(見表1)。歸納的指標包括8個一級指標和部分二級指標,這些指標從不同角度對綠色供應鏈的績效進行評價。
表1 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主要指標
表1中一級指標可較全面的對綠色供應鏈績效進行評價,但二級指標相對較為繁瑣,這會增加評價的難度與復雜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考慮進一步精簡,力求以較少的指標反映較全面的信息,達到績效評價指標既全面又簡約。
在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研究中,有學者從綠色供應鏈的核心企業角度進行探索。朱慶華等學者提出了一套基于綠色供應鏈核心企業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12],該指標體系在后續的相關實證研究中被廣泛采用。這一指標體系包括積極經濟績效指標、消極經濟績效指標和環境績效指標。后來,朱慶華在研究中國汽車行業綠色供應鏈的壓力、措施和績效時,進一步完善了之前研究提出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改進的指標體系不僅考慮了經濟指標和環境指標,還增加對企業運營績效的考評[13]。其具體指標體系見表2。
朱慶華等人提出的指標體系雖主要針對綠色供應鏈核心企業,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反映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績效狀況。該指標體系不足之處在于缺少對影響未來發展因素的評價,也未考慮在綠色供應鏈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信息共享因素對績效產生的作用。
合適的評價方法可以提高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的準確性。國內外學者根據綠色供應鏈的特點以及具體的評價體系提出的評價方法主要有:網絡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等。
網絡層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是由匹茲堡大學教授Saaty于1996年基于層次分析法提出的一種適用于非獨立的遞階層次結構的決策方法。ANP考慮了各因素和相鄰層次之間的影響,它可以克服因素間因關聯關系而帶來的復雜性。Sarkis基于ANP技術建立了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決策框架模型,并指出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能提高企業競爭優勢、改善企業組織績效、減少生產成本、保護自然環境等[2]。Handfield等認為ANP作為一種決策支持模型可以幫助管理者理解環境方面與交易方面的關系[14]。
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中,各個指標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互關聯的網絡關系,并且各因素存在不確定性。選擇ANP評價綠色供應鏈績效可以有效避免因各指標的相關性而帶來分析的復雜性,降低分析難度,為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提供了一種定量的評價方法。
模糊綜合評價法是以模糊數學為基礎,應用模糊關系合成的原理,將一些邊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的一種方法。國內對于運用該方法評估綠色供應鏈績效的研究較多。曹敏、范佳靜通過模糊評判法對綠色供應鏈進行了績效評價,指出企業明確自己的綠色供應鏈績效水平之后,可以更好地運用和發揮已有的優勢,彌補不足[15]。周建忠分析了用傳統供應鏈的評價指標評價綠色供應鏈績效的不足之處,針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特征,他總結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的影響因素,并用實證方法驗證了多級指標模糊綜合評價法可以準確客觀地度量綠色供應鏈的整體績效[16]。
模糊綜合評價法能對信息作出科學、合理、貼近實際的量化,該方法系統性較強,評價結果清晰,可信度較高,適用于解決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這類具有非確定性的問題。但模糊綜合評價法計算步驟復雜,且指標賦權受主觀性影響較強。
1982年,華中理工大學鄧聚龍教授首先提出了灰色系統的概念并建立了灰色系統理論[17]?;疑P聯度分析是一種多因素統計分析法,它是以各因素的樣本數據為依據,用灰色關聯度來描述因素間關系的強弱、大小和次序。人們對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的認識具有灰色性,即不確定性和不完全性。李靜芳等提出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多層次灰色關聯分析法,并運用實證驗證說明該方法能有效排除決策者的主觀任意性[18]。李潔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建立了評價體系的模型,通過對四個模擬綠色供應鏈節點企業的實際數據進行分析,驗證了該評價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確性[19]。
灰色關聯度分析法是一種對動態趨勢的量化分析法。該方法可以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評價不確定性,對數據要求較低,后續的分析工作量較少,而且可以用來判斷綠色供應鏈企業綜合指標體系所描述的總體優劣程度。其主要缺點是需要對各項指標的最優值進行現行確定,但有些部分指標的最優值難以確定。
目前,針對評價指標體系方面的研究較多,且多以綠色供應鏈核心企業為評價對象的靜態評價,缺少針對綠色供應鏈業務流程的動態評價。未來的研究應以綠色供應鏈整體為評價對象進行全面評價。針對供應商到核心企業以及核心企業到客戶之間,根據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不同的特點建立合理的評價指標。
在評價方法上,網絡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主觀性較強,會造成評估結果的不準確性。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可以對綠色供應鏈的動態發展趨勢進行量化分析,在理論研究中有一定的意義。除以上方法外,還可以運用新的理論方法評價綠色供應鏈績效問題,例如云計算。在云模型的轉換過程中綜合考慮了研究問題的模糊性和隨機性,可以解決綠色供應鏈自身復雜性和模糊性的問題,使得績效評價結果更客觀。
因法律法規、市場競爭和市場壓力,以及企業內部驅動力等因素的影響,中國企業已經越來越注重環保措施[20]。而綠色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對踐行環保的具體管理模式,能夠有效地增強企業競爭力和改善經濟績效。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不僅可以打破綠色壁壘,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改善企業的經濟績效;而且可以切實保護環境,增加資源利用效率,為企業贏得良好的環境績效。同時,正確、合理的績效評價是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的非常重要的驅動力。良好的綠色績效評價有利于樹立企業的形象,績效評價還可幫助企業找出綠色供應鏈實施的瓶頸環節,并為企業管理的改進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表2 綠色供應鏈核心企業績效評價指標
[1] Powell A.Greening the supply chain[J].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the Environment:Business Imperatives,2000,1(80):233-243.
[2] Sarkis J.A strategic decision framework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3,11(4):397-409.
[3] Handheld R.B.Green supply chain Best Practices from the Furniture Industry[C]//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USA,1996:1295-1297.
[4] Johnson S D.Identification and selection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application of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pproach[J].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1998,5(4):34-41.
[5] Hervani A A,Helms M M,Sarkis J.Performance measurement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Benchmarkin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5,12(4):330-353.
[6] Tsai W H,Hung S J.A fuzzy goal programming approach for green supply chain optimisation under activity-based cost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with a value-chain struc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9,47(18):4991-5017.
[7] Pochampally K K,Gupta S M,Govindan K.Metrics for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of a reverse/closed-loop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and Supply Chain Modelling,2009,1(1):8,32.
[8] 趙麗娟,羅兵.綠色供應鏈中環境管理績效模糊綜合評價[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6(11):155-158.
[9] 鄭任,白勤虎.綠色供應鏈整體績效評價模型的構建[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6:726-729.
[10] 韓小花,薛聲家.一種基于標桿管理的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方法[J].工業技術經濟,2007,25(11):89-92.
[11] 曹慶奎,趙斐.基于隸屬度轉換算法的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8(1):68-71.
[12] De Giovanni P,Esposito Vinzi V.Covariance versus component-based estimations of performance in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2,135(2):907-916.
[13] Zhu Q,Sarkis J,Lai K.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pressures,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within the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7,15(11):1041-1052.
[14] Handfield R,Walton S V,Sroufe R,et al.Applying environmental criteria to supplier assessment:A study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2,141(1):70-87.
[15] 曹敏,范佳靜.基于模糊理論的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6,18(3):206-209.
[16] 周建忠.基于模糊理論的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J].商場現代化,2008(10):108-109.
[17] Ju-Long D.Control problems of grey systems[J].Systems&Control Letters,1982,1(5):288-294.
[18] 李靜芳,余松,黃芳.基于多層次灰色關聯模型的企業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J].物流工程與管理,2009(12):89-91.
[19] 李潔.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模型研究——基于TOC和灰色關聯分析法視角[J].中國商貿,2011(34):135-137.
[20] Zhu Q,Sarkis J,Geng Y.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pressures,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Production Management,2005,25(5):449-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