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艷平
【摘 要】 在分析生態型港口群的含義和內容的基礎上,提出建設生態型港口群的必要性,介紹其戰略性、長期性、動態性及綜合性等特征,闡述建設生態型港口群的主要內容包括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共同制定環境保護規章制度、條例以及評價指標體系,并相互監督;實現更大程度的資源共享;合作制定并實施港口群中共同生態元素的保護措施。
【關鍵詞】 生態型;港口群;可持續發展;環境友好型
隨著各種環境問題的日益凸顯,且不同程度地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甚至威脅其身體健康,人類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港口群是彼此相互依存,且地理位置相鄰、功能大致相同或可以相互替代、共有腹地的一組港口。各港口的經濟建設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生態建設亦是如此。生態型港口群的建設對于實現社會的和諧和長遠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 生態型港口群的含義和內容
1.1 生態型港口群的含義
目前,我國學者對港口群的定義較為多元化,包括從政府規劃的角度,從地域鄰近、功能相似的角度,還有將港口產業集群的理念引入,強調各港口間競合關系等。本文擬根據我國于2006年正式發布的《全國沿海港口布局規劃》,將全國沿海港口劃分為環渤海、長三角、東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等5個港口群體,即港口群是指由地理位置相近、存在共同腹地的若干個功能或部分功能可以被相互替代的個體港口系統組成的港口群體大系統。
綜合“生態”概念,生態型港口群則是指以地域鄰近、功能大致相似的港口為核心,結合其所及的共同腹地,包括陸地、水域等所構成的自然環境系統,能在環境影響和經濟利益之間獲得良好平衡、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港口群體大系統。
1.2 生態型港口群的內容
從建設內容上來說,生態型港口群的建設大致包括3個方面:
一是港口群生態建設,即從群區域環境整體上來看,對環境的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對未來修復和重建進行規劃、建設與評估;
二是生態經濟的建設發展和效益的提高,包括對各種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合理開發,廣泛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設備等以提高生產效率,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打造區域內宜居或宜生產的、功能定位明確的生態型港口群環境;
三是對環境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生態文明的建設,包括各種層面的環境法律法規、條例的出臺和完善,環境資源與信息的共享和現代化建設,環境監督和評價機制的完善以及環境各主體的和諧共生等。
2 生態型港口群建設的目的及必要性
2.1 目 的
建設生態型港口群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在港口群的建設和生產運營中規劃、實施各項生態建設措施,不僅能在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之間獲得良好平衡,而且對所屬的各個港口和所及腹地帶來良好的生態效應,不會對環境產生負面的生態影響,或即使產生了輕微的負面生態影響,港口群系統也能對其自動修復或消除,成為具有高度生態文明的區域環境。
2.2 必要性
生態建設應立足于港口群,而非單個港口。建設生態型港口群的必要性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
(1)必須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功能整合和效益的發揮。生態建設要達到各種效益目標之間的平衡,就必然要求節約及綜合利用資源并優化資源配置,最大程度地減少環境污染,使環境不僅適合生產,也適合可持續的生活和發展。開展生態型港口群建設,整合港口功能,在更大范圍內合理布局港口,進一步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創造更大的生態效益。不同于其他工程建設,生態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其本身具有動態性和長期性,因此,須在更大范圍內進行詳細且周密的規劃、設計并相互協調。
(2)對港口群的整體生態規劃尤為必要。港口群區域通過水域、空間將各個港口連接起來,使區域內的水環境、船舶運輸、大氣質量等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單個港口的生態建設往往會導致孤立,如果其鄰近港口忽視生態建設,甚至出現亂排放、隨意拋棄或破壞環境的現象,將大大影響區域內生態效益的發揮。由于水具有流動性,河流環境必須依賴于流域內所有港口的共同保護,流域內若某個港口不遵守排放標準,將影響所有港口的生態建設成效,對水、動植物和人類等都將造成不良后果。將港口群區域視為系統性的綜合體,長期而全面地進行整體生態規劃,共同制定法規,統一規劃環境功能并執行措施,可有效避免二次污染,且更加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系統。
單個港口生態效益發揮極其有限。只有各個港口共同面對并統一規劃、制定,才能實現生態效益的規模化效應。劉翠蓮等[1]運用生態學中描述生物種群增長規律的Logistic模型,得出結論:港口群的生態效益要大于各個港口獨立運營時的生態效益。因此,各港口只有在實現資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基礎上,共同面對生態環境問題,制定相關政策及應對措施,并且在一個整體下,充分發揮本港口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在生態方面創造出更多效益,才能在應對環境風險能力方面變得更強,也更加穩定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
3 生態型港口群建設的主要特征
3.1 戰略性
生態型港口群的建設對社會全局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必須從長遠的綜合角度出發,統一規劃和建設。
3.2 長期性
生態建設具有長期性。面對不斷出現新的環境問題,應出臺并完善各種環保法律法規,不斷更新、升級和改造各項生態技術和設備。同時,生態建設還需長期貫徹、執行和監督。
3.3 動態性
生態型港口群的建設內容并非一成不變。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類對保護環境的意識更加清晰、方式更為先進,生態效益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因此,需要不斷地創新和完善建設生態型港口群的內容。此外,隨著時間的遷移,港口群區域環境也隨之發生變化,從而促使生態建設對環境進行改造,因此,生態建設具有動態性。
3.4 綜合性
生態型港口群的建設必須立足于區域綜合的角度,通過對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經濟效率等方面的綜合權衡,獲得各項利益的綜合平衡。
4 生態型港口群建設的主要內容
4.1 充分發揮政府職能
(1)協調者的角色。政府作為協調者的身份,需以長遠發展的眼光,成立港口協調部門,積極引導港口群內各個港口功能的定位并促使相互合作,同時,規劃協調區域內的各項資源以達到最優配置,制定適宜港口群區域生態建設的綜合規劃。
(2)監督者的角色。針對不斷出現的各種環境問題,政府部門應及時制定并修訂和完善各項環保法律法規,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區域環境進行檢測和監督,嚴懲破壞環境的行為,規范港口環境衛生和設施條件,鼓勵和推廣港口企業采用新型的、領先的生態技術。
(3)領跑者的角色。政府應加大對生態環保的投資力度和宣傳力度,加強港口管理者、港口企業以及居民的環保意識,動員各大港口積極參與和實施生態技術的科研工作,以優惠政策鼓勵港口企業采用環保技術和設施,提高環境管理能力。
4.2 共同制定環境保護規章制度、條例以及評價指標體系,并相互監督
不同的港口群區域有著不同的生態環境特點,自然環境也會隨著時間的遷移、人類的活動而發生一定的變化。港口群區域具有特定的人文地理環境特點,因此,除了在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的各項法律法規的約束下,還需要由港口共同出面,協力制定適合的環境保護規章制度和條例,共同維護水域、陸域的環境平衡。各項規章制度的簽訂不僅須考慮港口區域的獨特生態環境、港口的生態技術,更要注重社區居民對港口生態項目的社會評價,廣泛征求公眾對規章制度的意見和建議。
各大港口還需要對港口區域進行相互評價和監督,因此,有必要制定港區環境評價指標。各港區應針對自身環境條件,建立具體可操作、可度量的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監督的內容包括資源綜合利用、環境質量(如水、空氣、噪聲等)、污染物排放、環境控制、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等方面,通過監督評價提出改進方案。
4.3 實現更大程度的資源共享
資源共享是港口群相對于單個港口所具有的最大優勢之一。港口群應建立區域港口合作機制,創立信息合作和共享平臺,推進港口群的數字化建設進程。從港口的規劃、建設階段來看,共享區域內的自然環境信息有利于節約調研時間和精力,共享港口高效的建設方法和先進技術及先進生態設施和環保技術、科技信息等資源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從港口的生產運營階段來看,共享高效生產技術和設備,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共同學習先進生產流程,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實現清潔生產;從港口的環境監督和評價環節來看,可以借鑒其他港口的先進經驗,有效吸取教訓,實現共同進步和發展。
4.4 合作制定并實施港口群中共同生態元素的保護措施
港口群中共同生態元素包括有水域、土壤、動植物、大氣等,這些元素由于自身的流動性而使不同港口的環境條件緊密聯系。從橫向看,航程、港口、船舶等對生態元素以及人類等方面的影響非同小可;從縱向看,無論是新建港口還是對港口的改擴建,其規劃、設計、建設、生產運營等階段都不可避免地對整體環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各港口不僅要采取各種措施保持港口內部的生態環境,還需要與其他港口區域合作制定并實施針對性的措施和方案。通過組建港口聯盟,設立生態建設科研機構,合作開發先進的生態環保技術;通過生態實驗環節,推廣高效率生產經營流程;通過轉變管理觀念,建立綠色管理長效機制,相互吸取先進管理經驗,增強環境的自我恢復能力。
5 結 語
建設生態型港口群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在港口建設和生產運營時不僅要重視港口區域本身的生態環境,更要將港口納入到港口群生態系統中,關注港口對整個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通過法律的約束、政府的監控,更大程度地實現港口間的資源共享;制定港口群的生態保護規章制度,相互監督和控制,建設成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型港口群。
參考文獻:
[1] 劉翠蓮,劉豐. 港口群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J].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10(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