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濤
隨著社會及醫療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優生優育”一直屬廣大婦產科學中倡導的核心研究課題之一。而新生兒出生缺陷也屬此課題最大的絆腳石。胎兒窘迫則是一種常見于孕婦中的產科疾病, 發生率較高, 胎兒在子宮中缺氧是主要原因, 對產婦的生存質量和胎兒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1,2]。因而選擇正確的分娩方式意義重大, 在當前產科常規分娩手術中剖宮產術和陰道助產術是最重要的兩種手術方式[3]。為探討在足月妊娠臨產胎兒窘迫中更為有效的手術方式, 以本院患者為資料進行探討, 尋找最優分娩方式,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于本院生產的足月妊娠產婦100例, 宮口開全時均診斷為胎兒窘迫, 以之為資料進行研究。該100例產婦均為初產婦, 且年齡均在40歲以下, 資料選取前已排除有出血傾向、出血性疾病以及過敏體質者, 且均無嚴重肝腎等功能障礙, 符合相關資料中對胎兒窘迫的診斷標準, 每組有患者50例, 兩組患者年齡、孕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00例產婦宮口開全時出現胎兒窘迫, 50例采用剖宮產術終止, 50例采用胎頭吸引術, 比較兩組產時出血量、新生兒窒息率。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剖宮產組產時出血量、新生兒窒息率均低于陰道助產組。見表1。

表1 兩組出血量、新生兒窒息率比較
現今臨床中, 各類新生兒出生缺陷一直被認為屬困擾廣大婦科領域的難題之一。而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即臨床上常稱肺透明膜病, 屬一種較為常見且典型的新生兒出生缺陷癥。其病癥主要是因新生兒肺表面活性物質出現缺乏以及肺內形成透明膜從而導致發生肺功能障礙引起進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及呼吸衰竭癥狀。且此癥起病急, 發病率高, 屬導致新生兒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同時此病也是造成臨床孕婦尤其是足月臨產時出現危險的重要疾病, 一旦未得到及時處理,胎兒乃至產婦的生命安全則受到威脅, 且胎兒窘迫后常發生新生兒窒息的現象, 很容易造成胎兒腦部由于缺氧受到損傷,造成智力障礙甚至腦癱[4], 因此首先需要做的是對其產生原因進行分析。據當前研究, 臨產時胎兒在宮內缺氧是該病的主要病因, 其誘發原因主要包括產婦、臍帶以及胎盤的因素。若母體本身具有心臟病、高血壓以及高熱不退以及嚴重貧血等心血管及血液疾病, 或臨產時血壓急劇升高, 均可能導致血量不足, 繼而使胎盤供氧不足, 造成胎兒窘迫的出現。其次,若過期妊娠, 或臨產時產婦出現胎盤早剝, 都會影響胎盤營養輸送及供氧功能, 造成胎兒供氧不足。此外, 臨產時或妊娠過程中, 產婦臍帶異常也是誘發胎兒窘迫的重要因素[5]。
本文中對產科常規分娩手術中剖宮產術和陰道助產術兩種手術方式在胎兒窘迫處理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可見行剖宮產術在產時出血量及新生兒窒息率明顯優于陰道助產術者,差異有統計意義。可知, 在胎兒窘迫的應用中, 剖宮產術是一種值得優先采用的手術方案, 應廣泛應用。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某些不適合采用剖宮產術的產婦, 可行陰道助產術。因而, 若臨產時發現胎兒窘迫, 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根據孕婦及胎兒具體情況選擇手術方式, 采用適當方式, 不論是陰道助產術還是剖宮產術都可以有效盡快結束分娩, 改善胎兒缺氧癥狀, 有助于孕婦及胎兒的健康, 降低了新生兒的死亡率。
此外, 由于在胎兒窘迫的處理中, 及時的診斷對于預后有著重要意義, 為提高診斷的準確率, 醫護人員應時刻注意相關臨床表現, 嚴格采用相關診斷標準對產婦進行診斷, 多指標判定, 防止漏診、誤診的同時也應防止過度診斷。在產婦分娩過程中, 為防止胎兒窘迫的出現, 醫護人員手術前應事先做好相關預案, 一旦發生可及時處理, 從而降低新生兒窒息的發生。需要注意的是, 在對胎兒窘迫發生原因進行研究時發現, 藥物選用不當也是胎兒窘迫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產婦臨產時多給予宮縮素加速分娩, 一旦宮縮素使用不當,導致宮縮不協調或宮縮過強, 使胎盤供血受到影響, 引發胎兒窘迫, 在產婦生產時應特別注意。
[1]姚麗娟, 王志紅.剖宮產與陰道助產術在足月妊娠臨產胎兒窘迫中的應用效果.中國婦幼保健, 2013, 28(17):2816-2817.
[2]趙愛華.剖宮產與陰道助產術在足月妊娠胎兒窘迫中的對比分析.中國實用醫藥, 2013, 8(7):85-86.
[3]郭紅.剖宮產術與陰道助產術在足月妊娠臨產胎兒窘迫中的療效觀察.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3, 7(14):110-111.
[4]蔡敏, 皮俏冰.陰道助產術與剖宮產在足月妊娠第二產程中胎兒窘迫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分析.中國現代醫生, 2013,51(30):120-122.
[5]曹慶瑛.剖宮產術與陰道助產術在足月妊娠臨產胎兒窘迫中的療效觀察.當代醫學, 2014, 2(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