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結腸腫瘤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 這種疾病發病機制比較復雜, 誘因也比較多, 且患者患病時臨床癥狀比較少,患者一旦確診均已經是中晚期, 從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目前, 臨床上對于這種疾病并沒有理想的治療方法, 且患者治療后并發癥也比較多, 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1]。近年來,多學科協作快速流程下進行治療在臨床上使用較多。為了探討在多學科協作快速流程下, 結腸癌腫瘤內科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對本院自2013年12月~2014年2月接收治療的80例結腸癌腫瘤患者資料進行分析, 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對2013年12月~2014年2月接收治療的40例患者資料進行分析, 男性25例, 女性15例, 患者年齡在39~84歲, 平均年齡為(48.4±1.5)歲。患者中, 直腸癌54例, 乙狀結腸癌14例, 降結腸癌(包括結腸脾曲癌)4例,橫結腸癌3例, 升結腸癌(包括結腸肝曲癌)12例, 回盲部癌2例。兩組患者年齡、入院時間等資料經分析指標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 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全身檢查, 必要時對患者進行輔助檢查, 如患者的心肺功能、體溫等, 對照組采用常規模式治療, 實驗組多學科協作快速流程下進行治療, 具體方法如下:手術前, 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前纖維腸鏡檢查以及病理活檢初步診斷以確定結直腸癌性質。最對于確診的患者以術后切除標本或術中活檢為準。實驗組患者剛剛入院就進行MDT的診治模式。綜合治療涵蓋術前新輔助放化療、手術治療及術后輔助化療3種[2]。
1.3 統計學方法 對患者檢查過程中搜集和記錄的數據,醫護人員利用SPSS16.0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 計數資料采用χ2進行檢驗,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中, 實驗組有35例治療效果較好, 3例臨床癥狀得到改善, 治療總有效率95.0%, 高于對照組82.5% (P<0.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對本院治療滿意度達到95.0%高于對照組65.0%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
結腸癌腫瘤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 這種疾病發病機制比較復雜, 誘因也比較多, 患者發病時臨床上不會出現明顯的癥狀。目前, 臨床上對于這種疾病還沒有理想的治療方法。傳統方法雖然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癥狀, 但是效果不好,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
而在多學科協作快速流程下(MDT模式)對結腸腫瘤患者進行治療效果較好, 這種模式是臨床上剛剛興起的一種治療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作用于手術的前、中、后3個時期,患者在手術前, 醫護人員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并對患者進行相關知識的宣傳, 讓患者能夠對手術治療效果等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手術過程中, 醫護人員要根據相關操作步驟進行手術, 手術中要做好對患者的麻醉、消毒等。手術后, 醫護人員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術后清理, 必要時對患者進行抗生素使用。這種模式能夠有效的幫助患者快速康復, 使得診斷效率大大的提高了[3]。實驗中, 實驗組有35例治療效果較好, 3例臨床癥狀得到改善, 治療總有效率95%, 高于對照組82.5% (P<0.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對本院治療滿意度達到95.0%高于對照組65.0% (P<0.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 臨床上, 對結腸癌腫瘤內科患者在多學科協作快速流程下治療效果較好, 值得推廣使用。
[1]方超, 向茜, 唐林, 等.結直腸腫瘤患者術后焦慮評分同術后并發癥的相關性陰.昆明醫學院學報, 2012, 33(l):61-66.
[2]呂東昊, 汪曉東, 陽月華, 等.結直腸腫瘤多學科協作診治模式的數據庫初期建設現狀.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11,14(6):713-715.
[3]劉展, 汪曉東, 李立.在結直腸癌領域引人多學科協作管理模式的現狀陰.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11, 14(1):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