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華
心臟介入治療是目前治療冠狀動脈綜合征的常用方法,其技術也處于不斷提高階段, 患者圍手術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不適[1]。而心臟介入治療作為目前新型的治療手段, 且介入術后的觀察處理等如不及時, 再加上血流動力學改變易誘發心血管不良事件[2]。在圍術期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能夠明顯提高臨床效果。本研究中, 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間,本科針對不同年齡的患者, 對冠狀動脈綜合征實施介入手術的患者分別實施不同的護理, 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3年3月~2014年3月, 本科對冠狀動脈綜合征實施介入手術的120例患者, 針對患者年齡的不同,分為兩組, 為非老年組(<65)歲和老年組(≥65歲), 每組各60例。60例老年組患者中, 女19例, 男41例;60例非老年組患者中, 女20例, 男4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根據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會制定的冠脈綜合征相關診斷標準, 可分為:不穩定型心絞痛、ST抬高性型心梗、非ST段抬高性心梗。
1.3 護理方法 根據患者的心理特點, 積極配合護理和治療, 同時, 向患者講解術中、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疾病相關知識。術后動態監測血氧飽和度、生命體征, 觀察病情變化, 發現異常情況, 及時給予相應處理。
1.4 觀察指標 觀察和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排尿困難、失眠、對比性腎病、迷走神經反射)的影響。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相比, 老年組患者術后排尿困難(46.7% VS 13.3%)、對比性腎病(20.0% VS 0)發病率升高, 另外迷走神經反射(26.7% VS 3.3%)、失眠(63.3% VS 23.3%)的發病率也明顯升高,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老年組與非老年組介入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n (%)]
針對不同年齡段, 根據其生理特點的不同, 在圍手術期實施不同護理, 如健康宣教、心理疏導等, 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醫護的治療和護理, 從而提高對其治療的依從性。同時, 在術中、術后做好凝血監測和動態監測, 加強巡視, 如有病情變化及異常現象, 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 針對患者這些在圍手術期常見的并發癥如:迷走神經反射、排尿困難、失眠、對比性腎病, 再此期間對患者做好相應的護理, 盡可能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 依此來減少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3]。
本研究中, 其中老年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升高如:排尿困難、失眠、對比性腎病、迷走神經反射。總之,根據患者不同年齡段, 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 能夠使患者適應機能的各種變化, 較好的順利度過此手術期, 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 值得推廣。
[1]梁紹全.不同年齡段冠心病患者心臟介入術后并發癥比較及護理.臨床醫工程, 2010, 17(7):103-104.
[2]黨軍麗.不同年齡段心臟介入術后生存質量的影響因素及護理干預.中國實用醫藥, 2013, 8(4):233-234.
[3]呂峰.不同年齡段心臟介入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因素及護理干預措施.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3):31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