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潔梅 唐素瓊 譚慶敏 尋凌福 歐海玲
脊柱外科患者中, 有相當大一部分需要采取脊柱后路手術, 因此俯臥位自然就成了這類患者相應的必須體位。俯臥位的應用, 使得本身就因存在行動不便或感覺障礙而有著較高患壓瘡風險的患者, 進一步增大了其圍手術期患急性壓瘡的幾率, 給患者的治療和護理帶來不小的困難。臨床上一直致力于降低壓瘡的發生率, 尤其在護理方面給予了更多的關注。近年來Waterlow、Braden、Norton等國外使用的危險因素評估表在國內得到廣泛應用, 對于預測壓瘡發生的危險性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2]。本院通過對俯臥位脊柱手術患者進行的危險因素分析, 評估其發生急性壓瘡的危險性, 并做出相應護理干預, 對預防壓瘡的發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體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6月~2013年12月于本院行脊柱后路手術的患者300例(排除外傷、原有壓瘡或皮膚感染等病例, 均為擇期手術患者), 其中男175例, 女125例;年齡18~67歲, 平均年齡(53.4±3.2)歲;手術部位分別為胸椎21例, 腰椎279例。手術體位采用俯臥位, 麻醉方式均為全身麻醉。隨機將患者分為人數相同的兩組, 一組采用壓瘡危險因素分析, 并根據分析結果進行相應的護理預防干預, 作為研究分析組, 即實驗組;另一組未進行危險因素分析, 僅憑責任護士的經驗進行評估, 并采用常規護理手段,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壓瘡危險因素分析使用Waterlow評估表包括性別和年齡、體形、體重與身高、皮膚類型、控便能力、運動能力、食欲、心血管及全身情況、營養缺乏及藥物治療九大方面[3]。于術前1 d內由巡回及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壓瘡危險因素評分。參照李婉玲等[4]人的評分標準, 即累計≤10分為無危險組, 11~14分為危險, 15~19分為高危險, 20分以上為極度危險。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不進行壓瘡危險因素評分, 根據責任護士的經驗, 僅給予常規的護理措施。
實驗組(即研究分析組)患者入院后, 仔細詢問患者病情、既往病史、觀察患者營養狀態等, 結合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等實驗室檢查, 全方面了解患者的情況, 然后采用Waterlow表進行患者壓瘡危險因素的分析評估。術前了解手術的部位、方式, 預計手術及麻醉時間, 為術中護理做好準備。對于評分為危險以上、手術時間長、患有易導致血供不足的肺結核、慢支、糖尿病等疾病、以及長期營養不良的患者,要在術前詳細告知家屬可能的手術風險及發生壓瘡的可能性, 并做好家屬的解釋安撫工作。巡回護士對剛進手術室的患者進行全面查體, 特別觀察患者腹面與手術床接觸的面頰、胸腹、肩、髂前上棘、大腿等壓瘡易發部位有無皮損、彈性如何等情況, 調整手術床的頭架及脊柱架, 使用適宜的棉墊、凝膠墊等, 盡可能減輕患者受壓的程度, 另外對可能發生壓瘡的關節等重點部位涂抹活血化瘀的藥酒, 在膝、胸等重要接觸部位下墊上專用敷墊, 對乳房、生殖器官等純軟組織器官, 盡量脫離床面, 避免受壓;術中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患者受壓區域的皮膚顏色、彈性及局部血循環情況, 并注意相應部位的保暖, 手術時間較長時在允許的情況下適時適當地調整一下患者的體位。術后立刻在外科醫師的配合、指導下, 及時解除患者壓力, 檢查患者的受壓部位是否有異常變化, 做好護理記錄并及時與外科護士交接, 反映患者的情況,以便進一步護理和治療。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軟件統計,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行t檢驗;用χ2檢驗比較兩組患者的急性壓瘡發生率, 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發生壓瘡例數比較, 實驗組的壓瘡發病率低于對照組(P<0.05),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發生壓瘡例數比較(n, %)
相當一部分脊柱外科患者, 其精神狀態、營養狀況、體質、行動和自理能力通常低于常人, 甚至有些患者長期有感覺或功能障礙, 本身就是壓瘡的好發人群。在這類患者當中,有著糖尿病、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礙等基礎病的老年患者更容易發生壓瘡。壓瘡的發生主要受壓力、剪切力、摩擦力及潮濕4種因素影響, 而壓力是壓瘡發生最重要的因素, 并與受壓時間密切相關[5]。俯臥位是脊柱手術的常規體位, 屬于壓瘡發生的壓力因素, 而長時間的俯臥位則會導致受壓部位的血流不暢, 導致發生壓瘡的幾率大幅增加。有學者[6]認為, 手術導致的急性壓瘡是患者機體對手術的一種應激反應,是機體內環境紊亂的結果。圍手術期的護理需要做好對壓瘡危險因素的評估, 并積極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 以降低患者發生壓瘡的可能性, 從而提高患者的康復質量。
根據文獻報道和以外的經驗, 本院針對壓瘡發生的四個因素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在俯臥位中重量壓力集中、容易發生壓瘡的額、頰部、肩峰區、胸骨、髂前上棘、前膝等多部位置放棉墊、凝膠墊等, 保持肢體干燥的同時又緩沖壓力、減少摩擦;避免女性乳房、男性生殖器等薄弱的純軟組織器官與手術床面的接觸;固定患者身體以減輕術中震蕩移動產生的摩擦、剪切力;手術時間過長時適當調整患者的體位,以免受壓時間過長等。如結果所示, 采用了壓瘡危險因素分析并做了預防干預護理的實驗組, 壓瘡的發生率低于未行因素評估及相應性措施的對照組。
由此可見, 做好俯臥位脊柱手術患者發生急性壓瘡的危險因素評估, 并進行相應的護理干預, 能有效預防壓瘡的發生, 進而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的康復質量, 是手術科室護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1]謝小燕, 劉雪琴, 李漓.應用Braden量表評估壓瘡危險因素.中華護理雜志, 2004, 39(12):941-942.
[2]王艷, 陳慧敏, 袁方.3種評估表對消化科老年患者壓瘡預測效果的比較.護理學雜志, 2010, 25(19):12-15.
[3]Waterlow J.The history and use of the waterlow card-explation of 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low card and outlines its current use in all areas of care.Nuts Times, 1998, 98(2):7.
[4]李婉玲, 何華英, 王玫.Waterlow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表在預防壓瘡中的應用.醫學信息, 2011, 24(2):591-592.
[5]張世明.壓瘡研究新進展.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 1995,14(5):193.
[6]王建.俯臥位脊柱手術患者急性壓瘡的危險因素分析.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 2010, 16(26):3166-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