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靈
(無錫太湖學院,江蘇 無錫 214000)
論民辦高校學科專業實體化
張寶靈
(無錫太湖學院,江蘇 無錫 214000)
民辦高校創建學科專業實體化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目標,利用應用型專業實體化平臺及所需配套資源,改善教學條件、強化學科專業特色、提高教學質量,培養企業需要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專業實體化依靠專業知識服務和專業技術應用,使專業內創性放大,外化為有專業知識技術烙印的產業產品。
民辦高校 學科專業實體化 創新
經濟社會的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的變革使社會職崗發生了很大變化,擴大了對技術應用、開發創新人才的需求。民辦高校本著辦學與地方經濟發展對接、專業設置與地方主導產業對接、人才培養規格與職崗對接的辦學路徑,構建以職業為導向的專業實體化教學平臺,重點豐富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內涵,優化學科專業的類型、層次和結構,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培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所需人才。
所謂學科專業實體化是,在市場經濟規律支配下,為了滿足產業轉型升級所需求的應用技術型人才,以政府為主導,民辦高校聯合企業、科研單位及其他相關單位制定科學、合理和實用的人才培養方案,利用各自配套資源,發揮其優勢,構建學科專業與產業實體相結合的應用型教學平臺,專門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一種教學機制。專業實體化教學平臺可以是企業車間、校企實訓基地,也可以是協會團體、事務所、中介和金融部門。配套資源是專業教師、相關的專家、工程師、技術人員、企業主管或企業家及其授課課程、實際工作程序、技術和經驗,也可以是與專業實體化實施相關的財物、經費、設備等的投入,或信息、知識、協議、政策的支持。
1.專業知識、技術有可競爭的市場需求量。
學科專業實體化是民辦高校專業教學組織形式的創新載體,是應用型直觀實體教學模塊,投入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術可面向需求、面向企業、面向市場。也就是說,專業知識與實際技術操作相結合,與產品生產相融合,參與市場化運作,所生產的產品有一定的市場需求量。而且,產品經過專業實體化的創新、凝練,能達到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所投入的專業應具有專屬的產品知識技術要素。
參與專業實體化的專業知識技術與產業生產有密切的關聯性,具有專屬的產品知識技術要素:一是以專業優勢助興專業實體化,進而助興企業產品;二是在專業實體化的運作過程中專業優勢與行業優勢相結合,使產業產品效益放大;三是專業知識、技術經過專業實體化的創新,轉化為專門的企業非物質性產品。
3.專業實體化平臺具備可滿足專業教學的條件。
專業實體化教學平臺要有規模、有內涵、有保障,專業應用有分工,與實體工種有交叉、有融合。學科專業實體化平臺必須改變傳統單純課堂教學模式,真實走進實際工作場地,親自與實際工作對接,確保學生既掌握專業知識的實體應用,又獲得實際職業經驗。
專業實體化是高等教育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與產業對接、相融合的產物。其內涵要素決定了專業實體化具有可行性、實踐性,成果性等社會屬性,同時構建出組織結構一體化、培養過程統一化、專業實體功能綜合化的內涵體系。
1.組織結構一體化。
所謂組織結構一體化是,構建科學、合理、嚴謹、統一的管理組織,協調、解決專業實體化運作中出現的問題,確保專業實體化的實施安全、有序、穩定、有效。專業實體化是在與企業深度合作的基礎上,整合各方優質資源,把學科專業打造成為教學功能強大、科研功能實用,促使學生知識技術應用和實踐操作能力有效提質。組織結構一體化是專業實體化的必然組織結構,是專業實體化實施的基本保障。
(1)組織結構一體化是專業實體化踐行的必然要求。專業實體化是所投入學科專業和企業的實際工作相融合的教學載體,必然要求學校的二級院、系或教研室與企業的車間或基地在教學、生產等方面結成緊密聯系的共同體,雙方參與平臺教學的專家、教師、工程師和技術員需要在統一的組織結構內聯合工作,以集體智慧共同促進專業實體化的良性發展。
(2)組織結構一體化的主導是政府。專業實體化的實施需要地方政府積極發揮領導、組織和協調功能,協助民辦高校聯合企業和相關部門,從人才培養的高度出發,結合專業實體化的實際要求,明確參與方各自職能,要求各方精誠合作和發揮各自的優勢,構建聯合開發、優勢互補、信息共享、成果共享、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組織結構一體化機制。
(3)組織結構一體化對專業實體化具有保障功能。一是對平臺教學質量和工作效益保障。專業實體化的實施不是一方行為,而是多方參與,共同統一在一個組織體里是專業實體化運作的根本保障;二是對教學平臺的合作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專業實體化制度是其正常工作的保障,嚴謹的組織結構決定著專業實體化制度的有效發揮;三是對教學平臺的安全保障。安全是專業實體化運作的核心,組織結構的效力是專業實體化安全的根本保障。
2.培養過程統一化。
所謂培養過程統一化是圍繞專業實體化的核心任務——培養應用技術型專業人才。專業實體化所用的教材、教學人員、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等要統一規劃、統一編排、統一管理、統一實施。
(1)專業實體化教學內涵要求培養過程統一化。專業實體化使課堂教學轉變為專業實體平臺教學,需要統一安排、統一管理,確保學生、教師的安全和教學實踐的效果優良。專業實體化使得其教學內涵發生了實質性變化:一是教室變成了企業的工作現場,教學設備由實際操作平臺所替代;二是教學內容的改變。課本知識與實際應用技術的碰撞、融合,引發專業知識內容的創新,促成專業教科書內容與實際技術經驗相結合,創建以專業實體化為核心的課程體系;三是教學方法和手段發生變化,如授課方法、手段由間接、抽象改變為直觀、直接、親自動手操作;四是培養過程在時間、地點、教學人員、學生人數等方面具有松散性,時常會出現授課時間的不確定性、場地的隨意性、學生的流動性、教員的授課技能參差不齊等現象;五是師生的安全保障提到平臺教學的首位。
(2)授課教師的多元化要求培養過程統一化。專業實體化教學內容的多元性改變了教學人員結構,由單一的專業教師轉變為由專業教師、“雙師型”教師、企業工人師傅、技術人員和專家共同承擔,一個課程單元會需要多名教師和技術員講解。教師和專家授課需要統一教材,統一排課,發揮各自優勢,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教學目標。施教過程中專業教師、企業工人師傅、技術人員、專家和學生三方構成三角互動的交流模式,或學生自學和相互幫助學習模式,使學生的學習遷移更具技能性、實效性、復合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夠直接、快速轉化為技術操作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
(3)專業交叉、融合應用要求培養過程統一化。交叉學科一般情況有兩種產生形式:一種是有目標的多學科交叉,一種是在實際應用碰撞中產生的交叉。筆者認為,專業實體化的實踐過程會出現一個專業服務兩個產品項目,或幾個專業服務一個產品項目的情況。專業交叉、融合應用是專業實體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專業有自身特殊的規定性,不同專業的交叉會發生不協調現象,所以專業培養過程必須統一、協調,避免交叉紊亂。需要指出的是,專業交叉、融合必須科學構建,對交叉專業有科學定位、準確把握和科學實施,并且獲得產業的認同。
3.專業實體功能綜合化。
所謂專業實體功能綜合化是,依托民辦高校的知識、人才密集和創新思想的優勢,結合企業的技術、設備和管理與市場需求,專業實體化的實施催生出專業生產性實體教學新模式,形成較高技術水平的、有專業特色的實體化教學基地,使得專業實體化具備教學、科研、生產、經營、服務等功能。
(1)專業實體化直接參與生產經營。平臺式教學在專業實體化運作中,與專業教學有關的生產、經營、項目開發、技術服務等活動有機結合,師生與企業技術人員和專家共同承擔實體的生產經營服務任務,利用應用知識傳授、實際技術能力培養、產品創新開發三結合,使專業實體化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生產和創新技能、學生的知識技術轉化為產品創新能力、產品通過注入專業實體化的新理念和新技術得到轉型升級。
(2)實體化科研成果多元化。專業實體化的實踐探索使得參與的教師和學生獲得到多層面、多角度的教學科研和學習心得第一手資料,并“孵化”出專業知識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創新成果,經過總結、凝練轉化為新穎的科研項目,并申報成為各類專項研究課題,研究出大量的多元性、標志性科研成果。專業實體化成果還包括:學生在實體化平臺中獲得專業技術能力和工作經驗、教師平臺授課時獲得了專業知識與實體經驗融合技能和創新、企業通過平臺的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獲得產品經濟效益。
(3)人才培養的質量提高。社會分工是學科專業存在的基礎,學科知識是學科專業的內核,人才培養結構是學科專業表現形式,三者共同構成高等院校教育結構的基本單位。專業實體化是學科專業內涵發展的一種創新載體,核心目標是應對社會需求的轉型升級,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雖然專業實體化的人才培養需要一個創新、完善的過程,但是其運作范式和學生提供的專業性技術服務得到企業的認同,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專業實體化對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方式及其質量提高有不可替代的助力作用。
1.專業實體化的要素之間是依存、交換的關系。
專業實體化使得民辦高校與合作企業之間形成相互依存和交換的關系。專業實體化利用企業技術、設備、場地,把專業功能放大,衍化出具有產業生產經營屬性功能。專業實體化要素之間的交換使得民辦高校把專業實體化思想轉化為專業深化理念、專業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和教學資源。與此同時,產業也受到高等院校專業知識和技術的洗禮,接受專業實體化的創新理念和科研成果對其生產、經營的革新改造。專業實體化給企業注入專業創新新理念、專業應用新技術、企業管理新思想。專業知識技術轉化為產業效益的可能性、實在性變為現實,產品或多或少都有專業實體化的烙印。
2.專業實體化以“應用為主、需求導向、產業引領”為目標。
民辦高校要使學科專業實體化穩定、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密切注視區域產業新技術與新產品的轉型升級,與專業實體化教學平臺的融洽度,在更高視野上,以“應用為主、需求導向、產業引領”為目標,制定學科專業實體化的競爭策略,增強人才培養的競爭能力,占領更廣闊的就業創業市場。學科專業實體化建設應該按照保持優勢專業、發展特色專業、鞏固基礎專業、扶持新興專業的原則,優化地方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應用技能型專業,統籌協調專業實體化的科學發展。
3.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滿足產業轉型升級需求。
民辦高校的專業實體化定位應以需求為導向,以實現效益(包括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目標,依靠專業知識服務和專業技術應用,利用實體化平臺及所需的各種配套資源,使專業知識和技術功能放大。專業實體化的內涵建設需要具備應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元性、復雜性、動態性的適應力。學科專業實體化是就業創業的前沿陣地,教學平臺的目的就是要加強特色專業群建設,建設有一定優勢和特色的、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社會經濟效益顯著的專業群,促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與區域產業鏈的緊密對接。
4.深化專業實體化優勢,提高學科專業競爭力。
專業實體化的建設應在廣泛的社會調查和對人才市場科學預測的基礎上,進行分析論證學科專業的發展前景,學科專業在國內和省內所處的地位、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社會環境、與其他院校相比有哪些優勢和特色,準確把握特色專業建設方向,根據人才市場需求現狀和發展趨勢,結合已有的學科專業優勢,充分發揮自己專業的比較優勢、后發優勢、競爭優勢,敢于突破,集成專業群建設,整合教學資源和科研優勢力量,拓展特色,培養應用型人才,提高學科專業水平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