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分析1990—2011年山東省花生的生產數據和統計數據,在深入調研山東省花生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山東省花生產業在種植、生產、加工、貿易及花生產業鏈條中存在的優劣勢條件和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全面剖析,從而為進一步發揮山東省花生產業的資源優勢、完善花生產業鏈條提供數據支撐。
關鍵詞:山東省;花生;產業現狀;存在問題
中圖分類號: F326.1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9-0433-04
收稿日期:2013-10-15
基金項目: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花生體系創新團隊項目。
作者簡介:楊潔(1979—),女,山東臨沭人,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信息技術和農業經濟研究。E-mail:amber1026@163.com。
通信作者:季明川,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經濟、城鎮化和現代農業研究。E-mail:jmc6667@163.com。花生是山東省四大農作物之一,面積僅次于小麥和玉米,與棉花相近,是山東主要的油料作物、經濟作物和出口創匯作物。“山東大花生”歷來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山東花生種植面積、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4和1/3,出口量占全國的60%以上。山東花生產量的增減,不僅對山東省農業和農民增收有直接影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全國的花生供給狀況和我國花生的對外貿易形勢;因此,研究山東省花生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不僅為下一步花生產業結構調整、完善花生產業鏈條提供理論依據,而且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山東省自然環境條件優越
山東省位于34°25′~38°23′N、114°36′~112°43′E,東西長約700 km,南北寬約420 km,地勢中部為隆起的山地,東部和南部為和緩起伏的丘陵區,北部和西北部為平坦的黃河沖積平原。山東省花生種植遍及全省各地,主要分布于膠東丘陵、魯中南山區和魯西、魯北平原區。山東省土壤類型主要有潮土、棕壤、褐土、砂姜黑土和鹽土,分別約占耕地面積的395%、29.2%、21.2%、4.5%和3.9%,除鹽土外,其余土壤類型均有花生栽培,適于種植花生的耕地約有240萬hm2[1]。
山東省年平均氣溫12~14 ℃,≥15 ℃期間的日數為 150 d 左右,無霜期180~220 d,≥0 ℃的平均積溫4 200~5 100 ℃,全省最熱月份一般在7月,日平均溫度多在24~26 ℃,膠東半島東部最熱月份出現在8月。
山東省平均降水量在550~950 mm,相對變率在15%~20%,絕對變率全省各地均在100 mm以上,主要花生產區縣(市)花生生育期間年平均降水量多在500~700 mm,但分布很不均勻,季、月相對變率很大,旱澇現象時有發生;一般春季(3—5月)偏少,多在50~120 mm,夏季(6—8月)偏多,多在300~600 mm,9月份時多時少,平均80 mm以上。
山東省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2 300~2 900 h,年日照百分率50%~65%,年太陽輻射總量在481~544 kJ/(cm2·年)之間,花生生長季節的太陽總輻射量以5—6月最高,為54~67 kJ/(cm2·年),7—8月為42~58.6 kJ/(cm2·年),9月為42 kJ/(cm2·年)。年平均氣溫≥15 ℃期間的生理輻射為117~150 kJ/cm2。
2山東省近10年花生產業發展分析
山東省是我國花生生產大省,20世紀播種面積一直占全國播種面積的20%以上,在1990年以前,比重一直居于25%以上(圖1);1995年以前,山東省花生總產量約占全國總產的30%以上,1996年以后下降至30%以下,并且整體發展趨勢是緩慢下降(圖2);但山東省花生的單產水平一直遠高于全國平均單產水平[2-3]。
3山東省花生產業發展現狀
3.1山東省花生的種植區域分布
根據山東省的自然條件和花生分布情況,花生主要集中分布于3個產區(表1、圖3)。
3.1.1膠東丘陵區該區主要包括青島、煙臺、威海等市的全部及濰坊市的部分縣(市),為山東省的主要花生產區,栽培面積占山東省總面積的近41%,總產占全省總產的42%左右,以春花生為主,部分麥田套作花生。
3.1.2魯中南山區該區包括臨沂、日照等市的全部和泰安、濟寧、淄博、萊蕪等市的部分地區,栽培面積占山東省總面積的近43%,總產占全省的45%左右。種植花生的土壤類型比較復雜,既有山嶺梯田、河床沙地,也有風沙地,以春花生為主,部分麥田套作和夏直播花生。
3.1.3魯西、魯北黃河沙土區該區包括聊城、菏澤、德州、濟南、濱州等市的全部及淄博、濟寧、棗莊等市的部分地區,栽培制度多為一年二熟制,以麥田套作和夏直播花生為主。
3.2山東省花生的產量區域分布
山東省花生的單產水平穩居全國首位,但單產區域分布差異較大,其中濰坊、臨沂、青島、德州、濟寧、日照6市單產均超過4 500 kg/hm2,泰安、棗莊、煙臺、菏澤4市單產在4 000~4 500 kg/hm2,濱州、萊蕪2市單產均低于3 000 kg/hm2。單產水平最高的濰坊市(4 989 kg/hm2)與單產水平最低的萊蕪市(2 568 kg/hm2)單產相差2 421 kg/hm2,前者的單產是后者的約2倍(圖4)。
3.3山東省花生的高產栽培技術
3.3.1育種技術綜合實力強栽培技術的變革與進步為花生栽培制度的改革創造了條件。山東省花生研究所是我國唯一的花生專業研究機構,建有國家花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花生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國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花生分中心、國家花生原原種擴繁基地、農業部花生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山東省花生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創新平臺;在花生遺傳育種、生物技術、栽培生理、植物保護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一大批科研創新成果在生產上廣泛推廣應用;現收集保
存花生種質資源4 000余份,占全國保存花生種質數量的50%以上,育成、推廣花生新品種5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占全國的45% 以上,科研育種實力強大。
3.3.2栽培技術效能高首先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普及廣,山東省覆膜花生占全省花生種植面積的70%以上;其次麥油兩熟技術不斷完善,隨著小麥機收面積的擴大,為夏直播花生適時直播提供了條件,花生夏直播成為山東省麥油兩熟的主要種植方式,緩解了糧油爭地矛盾;最后機械化生產程度大幅度提高,目前青島、煙臺基本實現機械播種覆膜,威海、日照等地機械播種覆膜達60%以上[4],而全省的機播面積占播種面積的比例也已在30%以上。
3.3.3花生生產高產潛力大山東省花生生產技術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近5年以來,山東省花生平均單產水平均在 4 000 kg/hm2,某些高產區域更是達到了近5 000 kg/hm2,遠高于全國花生平均單產3 400 kg/hm2,而且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而個別高產片區單產已達9 000 kg/hm2以上,較大面積可達到7 500 kg/hm2,可見山東省花生高產潛力巨大。
3.4良種繁育推廣體系逐步完善
山東省各地市均根據自然條件、耕作制度和產業發展方向,進一步推進花生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建設。
3.4.1優化品種布局魯東重點選用符合傳統出口大花生要求的新品種,搭配種植高產、高油大花生品種;魯中南主要選用高產、高油大花生新品種,不斷加大優質食用型和商品性狀優良的加工型新品種試驗示范力度;魯西南主要選用高產、高油大花生新品種,不斷加大含油量高、增產潛力大和綜合抗性好的花生新品種試驗示范力度,逐步形成高油花生優勢區。在推廣種植大花生品種的基礎上,各地均結合生產實際,搭配推廣小花生品種。
3.4.2結合花生良種補貼項目,抓好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結合花生良種補貼項目,建立健全花生良種繁育體系,每個項目縣補貼品種不超過5個,每個鄉鎮不超過3個,按1 ∶10面積比例建設好原種和良種繁育基地,確保下一年補貼用種的質量和數量。
3.4.3加強培訓和技術指導,嚴格精選種子,確保種子質量達到標準種子精選做好“一曬兩選”,做到一、二級種子分別播種。種子大小越勻越好,發芽率≥95%,純度≥98%。
4山東省花生的綜合利用途徑逐步拓寬
4.1出口創匯
山東省是中國花生產品出口第一大省,2001—2007年,山東省帶殼花生、去殼花生、花生油、花生餅的出口金額占中國出口總金額的份額分別為72.5%、77.6%、48.7%、928%[5]。近幾年,山東省花生及制品出口年均600 kt左右,占全國出口總量的90%左右,2011年山東省出口花生創匯更是超過9億美元。
4.2花生加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
近幾年,花生食品加工業蓬勃發展,除傳統的花生食品種類外,大量花生新產品紛紛推向市場,如花生飲料、花生組織蛋白、花生醬和花生糖果等。隨著花生生產和油脂加工業的發展,花生餅粕及其秸稈等產量增加,傳統上多用于加工制作飼料和肥料,現在也開始用于食用粉的制作。花生殼的開發用途也越來越廣,除了提取淀粉、配制飼料外,還用于制作纖維板和培育食用菌。
5存在問題
5.1產量持續下降
由于生產成本增加,花生機械化程度相對較低,而人工成本的大幅提高,2003年以來,山東省花生種植面積連續6年持續下降,2009年降至最低點。隨著國家和省里對花生產業扶持政策的相繼出臺,以及花生高產標準田等系列工程的創建與實施,2010年花生種植面積略有回升,但由于單產水平提高緩慢,總產量仍是持續下降趨勢。2000—2011年山東省花生生產情況見表2。
5.2農藥殘留超標
花生病蟲草鼠等多種有害生物呈逐年上升趨勢,給花生生產造成嚴重損失,再加上部分農民盲目、濫用化學農藥,導致農藥殘留超標,結果造成花生出口受阻,嚴重影響出口創匯。
5.3品種更新緩慢,混雜退化
近年來,雖然科研單位培育出了很多優良花生品種,但并沒有在生產上得到快速推廣。農民選用種子也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和跟從性,一般自繁自用或自由串換,種性混雜退化,造成增產潛力小,病害發生概率高。
5.4花生合作社徒有虛名
山東省已有相當數量的花生合作社,但其動機鮮有為農民謀福利、推動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大部分合作社的動機都是為了向國家爭取政策和補貼,經濟目標更明確。
5.5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嚴重
生產運輸交易過程管理不善,造成活蟲侵害或者霉變。出口花生制品中每年都有被檢出黃曲霉毒素含量、重金屬含量超標的現象。
5.6花生生產加工產業鏈條不健全
雖然規模化花生加工企業逐漸增多,但深加工比率太少,在花生加工、流通環節上依然比較薄弱,沒有形成真正的研究、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加工企業加工技術水平較低,造成資源性浪費較大,整體經濟效益差。
5.7標準化集成技術應用不到位,花生區域性發展不均衡
山東省區域性土壤條件差異較大,有些地區農田基礎條件建設相對薄弱;在技術應用上,缺少專業技術指導,存在花生播種和收獲偏早、殘膜污染土壤等問題。
6結語
針對山東省花生的生產現狀,要創新山東省花生產業體系發展思路,逐步完善山東省花生種植、生產、加工、貿易等相關領域的大環境,加強科技資源與生產單位的優勢互補,有效發揮山東省花生產業的資源優勢,調整花生生產布局,多元化推進花生良種補貼政策,加強花生的安全性生產和加工,完善和延伸花生產業體系鏈條,進一步提升山東省花生產業國際和國內市場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萬書波. 中國花生栽培學[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山東統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3-2011.
[3]山東農村統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0-2012.
[4]萬書波,王才斌,郭峰,等. 山東花生產業現狀、問題及“十二五”發展對策[J]. 山東農業科學,2011(1):114-118.
[5]李廣前. 山東花生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研究[D]. 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0.李萬青. 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優勢、劣勢及提升路徑——基于金磚國家農業基本狀況的比較[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9):437-439.
存花生種質資源4 000余份,占全國保存花生種質數量的50%以上,育成、推廣花生新品種5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占全國的45% 以上,科研育種實力強大。
3.3.2栽培技術效能高首先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普及廣,山東省覆膜花生占全省花生種植面積的70%以上;其次麥油兩熟技術不斷完善,隨著小麥機收面積的擴大,為夏直播花生適時直播提供了條件,花生夏直播成為山東省麥油兩熟的主要種植方式,緩解了糧油爭地矛盾;最后機械化生產程度大幅度提高,目前青島、煙臺基本實現機械播種覆膜,威海、日照等地機械播種覆膜達60%以上[4],而全省的機播面積占播種面積的比例也已在30%以上。
3.3.3花生生產高產潛力大山東省花生生產技術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近5年以來,山東省花生平均單產水平均在 4 000 kg/hm2,某些高產區域更是達到了近5 000 kg/hm2,遠高于全國花生平均單產3 400 kg/hm2,而且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而個別高產片區單產已達9 000 kg/hm2以上,較大面積可達到7 500 kg/hm2,可見山東省花生高產潛力巨大。
3.4良種繁育推廣體系逐步完善
山東省各地市均根據自然條件、耕作制度和產業發展方向,進一步推進花生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建設。
3.4.1優化品種布局魯東重點選用符合傳統出口大花生要求的新品種,搭配種植高產、高油大花生品種;魯中南主要選用高產、高油大花生新品種,不斷加大優質食用型和商品性狀優良的加工型新品種試驗示范力度;魯西南主要選用高產、高油大花生新品種,不斷加大含油量高、增產潛力大和綜合抗性好的花生新品種試驗示范力度,逐步形成高油花生優勢區。在推廣種植大花生品種的基礎上,各地均結合生產實際,搭配推廣小花生品種。
3.4.2結合花生良種補貼項目,抓好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結合花生良種補貼項目,建立健全花生良種繁育體系,每個項目縣補貼品種不超過5個,每個鄉鎮不超過3個,按1 ∶10面積比例建設好原種和良種繁育基地,確保下一年補貼用種的質量和數量。
3.4.3加強培訓和技術指導,嚴格精選種子,確保種子質量達到標準種子精選做好“一曬兩選”,做到一、二級種子分別播種。種子大小越勻越好,發芽率≥95%,純度≥98%。
4山東省花生的綜合利用途徑逐步拓寬
4.1出口創匯
山東省是中國花生產品出口第一大省,2001—2007年,山東省帶殼花生、去殼花生、花生油、花生餅的出口金額占中國出口總金額的份額分別為72.5%、77.6%、48.7%、928%[5]。近幾年,山東省花生及制品出口年均600 kt左右,占全國出口總量的90%左右,2011年山東省出口花生創匯更是超過9億美元。
4.2花生加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
近幾年,花生食品加工業蓬勃發展,除傳統的花生食品種類外,大量花生新產品紛紛推向市場,如花生飲料、花生組織蛋白、花生醬和花生糖果等。隨著花生生產和油脂加工業的發展,花生餅粕及其秸稈等產量增加,傳統上多用于加工制作飼料和肥料,現在也開始用于食用粉的制作。花生殼的開發用途也越來越廣,除了提取淀粉、配制飼料外,還用于制作纖維板和培育食用菌。
5存在問題
5.1產量持續下降
由于生產成本增加,花生機械化程度相對較低,而人工成本的大幅提高,2003年以來,山東省花生種植面積連續6年持續下降,2009年降至最低點。隨著國家和省里對花生產業扶持政策的相繼出臺,以及花生高產標準田等系列工程的創建與實施,2010年花生種植面積略有回升,但由于單產水平提高緩慢,總產量仍是持續下降趨勢。2000—2011年山東省花生生產情況見表2。
5.2農藥殘留超標
花生病蟲草鼠等多種有害生物呈逐年上升趨勢,給花生生產造成嚴重損失,再加上部分農民盲目、濫用化學農藥,導致農藥殘留超標,結果造成花生出口受阻,嚴重影響出口創匯。
5.3品種更新緩慢,混雜退化
近年來,雖然科研單位培育出了很多優良花生品種,但并沒有在生產上得到快速推廣。農民選用種子也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和跟從性,一般自繁自用或自由串換,種性混雜退化,造成增產潛力小,病害發生概率高。
5.4花生合作社徒有虛名
山東省已有相當數量的花生合作社,但其動機鮮有為農民謀福利、推動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大部分合作社的動機都是為了向國家爭取政策和補貼,經濟目標更明確。
5.5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嚴重
生產運輸交易過程管理不善,造成活蟲侵害或者霉變。出口花生制品中每年都有被檢出黃曲霉毒素含量、重金屬含量超標的現象。
5.6花生生產加工產業鏈條不健全
雖然規模化花生加工企業逐漸增多,但深加工比率太少,在花生加工、流通環節上依然比較薄弱,沒有形成真正的研究、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加工企業加工技術水平較低,造成資源性浪費較大,整體經濟效益差。
5.7標準化集成技術應用不到位,花生區域性發展不均衡
山東省區域性土壤條件差異較大,有些地區農田基礎條件建設相對薄弱;在技術應用上,缺少專業技術指導,存在花生播種和收獲偏早、殘膜污染土壤等問題。
6結語
針對山東省花生的生產現狀,要創新山東省花生產業體系發展思路,逐步完善山東省花生種植、生產、加工、貿易等相關領域的大環境,加強科技資源與生產單位的優勢互補,有效發揮山東省花生產業的資源優勢,調整花生生產布局,多元化推進花生良種補貼政策,加強花生的安全性生產和加工,完善和延伸花生產業體系鏈條,進一步提升山東省花生產業國際和國內市場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萬書波. 中國花生栽培學[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山東統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3-2011.
[3]山東農村統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0-2012.
[4]萬書波,王才斌,郭峰,等. 山東花生產業現狀、問題及“十二五”發展對策[J]. 山東農業科學,2011(1):114-118.
[5]李廣前. 山東花生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研究[D]. 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0.李萬青. 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優勢、劣勢及提升路徑——基于金磚國家農業基本狀況的比較[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9):437-439.
存花生種質資源4 000余份,占全國保存花生種質數量的50%以上,育成、推廣花生新品種5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占全國的45% 以上,科研育種實力強大。
3.3.2栽培技術效能高首先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普及廣,山東省覆膜花生占全省花生種植面積的70%以上;其次麥油兩熟技術不斷完善,隨著小麥機收面積的擴大,為夏直播花生適時直播提供了條件,花生夏直播成為山東省麥油兩熟的主要種植方式,緩解了糧油爭地矛盾;最后機械化生產程度大幅度提高,目前青島、煙臺基本實現機械播種覆膜,威海、日照等地機械播種覆膜達60%以上[4],而全省的機播面積占播種面積的比例也已在30%以上。
3.3.3花生生產高產潛力大山東省花生生產技術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近5年以來,山東省花生平均單產水平均在 4 000 kg/hm2,某些高產區域更是達到了近5 000 kg/hm2,遠高于全國花生平均單產3 400 kg/hm2,而且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而個別高產片區單產已達9 000 kg/hm2以上,較大面積可達到7 500 kg/hm2,可見山東省花生高產潛力巨大。
3.4良種繁育推廣體系逐步完善
山東省各地市均根據自然條件、耕作制度和產業發展方向,進一步推進花生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建設。
3.4.1優化品種布局魯東重點選用符合傳統出口大花生要求的新品種,搭配種植高產、高油大花生品種;魯中南主要選用高產、高油大花生新品種,不斷加大優質食用型和商品性狀優良的加工型新品種試驗示范力度;魯西南主要選用高產、高油大花生新品種,不斷加大含油量高、增產潛力大和綜合抗性好的花生新品種試驗示范力度,逐步形成高油花生優勢區。在推廣種植大花生品種的基礎上,各地均結合生產實際,搭配推廣小花生品種。
3.4.2結合花生良種補貼項目,抓好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結合花生良種補貼項目,建立健全花生良種繁育體系,每個項目縣補貼品種不超過5個,每個鄉鎮不超過3個,按1 ∶10面積比例建設好原種和良種繁育基地,確保下一年補貼用種的質量和數量。
3.4.3加強培訓和技術指導,嚴格精選種子,確保種子質量達到標準種子精選做好“一曬兩選”,做到一、二級種子分別播種。種子大小越勻越好,發芽率≥95%,純度≥98%。
4山東省花生的綜合利用途徑逐步拓寬
4.1出口創匯
山東省是中國花生產品出口第一大省,2001—2007年,山東省帶殼花生、去殼花生、花生油、花生餅的出口金額占中國出口總金額的份額分別為72.5%、77.6%、48.7%、928%[5]。近幾年,山東省花生及制品出口年均600 kt左右,占全國出口總量的90%左右,2011年山東省出口花生創匯更是超過9億美元。
4.2花生加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
近幾年,花生食品加工業蓬勃發展,除傳統的花生食品種類外,大量花生新產品紛紛推向市場,如花生飲料、花生組織蛋白、花生醬和花生糖果等。隨著花生生產和油脂加工業的發展,花生餅粕及其秸稈等產量增加,傳統上多用于加工制作飼料和肥料,現在也開始用于食用粉的制作。花生殼的開發用途也越來越廣,除了提取淀粉、配制飼料外,還用于制作纖維板和培育食用菌。
5存在問題
5.1產量持續下降
由于生產成本增加,花生機械化程度相對較低,而人工成本的大幅提高,2003年以來,山東省花生種植面積連續6年持續下降,2009年降至最低點。隨著國家和省里對花生產業扶持政策的相繼出臺,以及花生高產標準田等系列工程的創建與實施,2010年花生種植面積略有回升,但由于單產水平提高緩慢,總產量仍是持續下降趨勢。2000—2011年山東省花生生產情況見表2。
5.2農藥殘留超標
花生病蟲草鼠等多種有害生物呈逐年上升趨勢,給花生生產造成嚴重損失,再加上部分農民盲目、濫用化學農藥,導致農藥殘留超標,結果造成花生出口受阻,嚴重影響出口創匯。
5.3品種更新緩慢,混雜退化
近年來,雖然科研單位培育出了很多優良花生品種,但并沒有在生產上得到快速推廣。農民選用種子也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和跟從性,一般自繁自用或自由串換,種性混雜退化,造成增產潛力小,病害發生概率高。
5.4花生合作社徒有虛名
山東省已有相當數量的花生合作社,但其動機鮮有為農民謀福利、推動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大部分合作社的動機都是為了向國家爭取政策和補貼,經濟目標更明確。
5.5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嚴重
生產運輸交易過程管理不善,造成活蟲侵害或者霉變。出口花生制品中每年都有被檢出黃曲霉毒素含量、重金屬含量超標的現象。
5.6花生生產加工產業鏈條不健全
雖然規模化花生加工企業逐漸增多,但深加工比率太少,在花生加工、流通環節上依然比較薄弱,沒有形成真正的研究、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加工企業加工技術水平較低,造成資源性浪費較大,整體經濟效益差。
5.7標準化集成技術應用不到位,花生區域性發展不均衡
山東省區域性土壤條件差異較大,有些地區農田基礎條件建設相對薄弱;在技術應用上,缺少專業技術指導,存在花生播種和收獲偏早、殘膜污染土壤等問題。
6結語
針對山東省花生的生產現狀,要創新山東省花生產業體系發展思路,逐步完善山東省花生種植、生產、加工、貿易等相關領域的大環境,加強科技資源與生產單位的優勢互補,有效發揮山東省花生產業的資源優勢,調整花生生產布局,多元化推進花生良種補貼政策,加強花生的安全性生產和加工,完善和延伸花生產業體系鏈條,進一步提升山東省花生產業國際和國內市場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萬書波. 中國花生栽培學[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山東統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3-2011.
[3]山東農村統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0-2012.
[4]萬書波,王才斌,郭峰,等. 山東花生產業現狀、問題及“十二五”發展對策[J]. 山東農業科學,2011(1):114-118.
[5]李廣前. 山東花生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研究[D]. 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0.李萬青. 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優勢、劣勢及提升路徑——基于金磚國家農業基本狀況的比較[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9):437-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