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強
[摘要] 目的 探討保肛手術在低位直腸癌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該院135例低位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開腹探查后是否符合保肛手術標準分為兩組,觀察組68例和對照組67例,分別采用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和非保肛手術,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兩組低位直腸癌患者手術均獲得成功,術后均隨訪1~3年,觀察組與對照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及局部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分別為14.71%和29.85%,對照組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意義 (P<0.05);術后 1 年觀察組患者排便功能達優良級患者占到了89.55%,術后3年排便功能達優良級患者占到了97.67%。結論 在遵循直腸全系膜切除(TME)原則及保證癌癥病灶能根治的前提下,保肛手術是治療低位直腸癌的首選術式,可減少并發癥、提高術后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關鍵詞] 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并發癥;復發;TME原則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6(a)-0066-02
直腸癌系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據我國惡性腫瘤統計調查顯示[1],我國直腸癌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并逐漸向年青化轉變,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隨著醫療技術水平及外科手術研究的不斷成熟,保肛手術越來越成為醫生及患者追求的目標[2]。為探討保肛手術在低位直腸癌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該研究選取該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直腸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保肛手術治療低位直腸癌患者68例,并與非保肛手術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研究,重點探討保肛手術在低位直腸癌治療中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直腸癌患者135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根據臨床表現、病歷調查、纖維結腸鏡檢查及病理學檢查聯合確診,入組標準:年齡18~75歲者;低位直腸癌者;簽訂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遠處轉移;精神病患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無化療、放療史等。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68例,行保肛術;男48例,女20例;年齡32~75歲,平均年齡(47.11±5.46)歲;TNM分期Ⅱ~Ⅲ期;直腸癌大體分型為潰瘍型者35例,縮窄型者15例,腫塊型18例;組織學分型高分化者17例,中分化者31例,低分化者16例,黏液腺癌者2例,腺瘤癌變2例。對照組:67例,行非保肛術;男46例,女21例;年齡34~75歲,平均年齡(48.02±4.97)歲;TNM分期Ⅱ~Ⅲ期。直腸癌大體分型為潰瘍型者34例,縮窄型者14例,腫塊型19例;組織學分型高分化者16例,中分化者30例,低分化者17例,黏液腺癌者2例,腺瘤癌變2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直腸癌大體分型、TNM分期等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術前及時評估、調整患者身體狀態,以避免手術過程中發生風險,對于合并高血壓患者術前應將血壓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患者術前應將血糖穩定控制在8.8 mmol/L以下。兩組患者均采用腰硬聯合麻醉,開腹探查后確認可行根治術,遵循直腸全系膜切除(TME)原則和無瘤原則進行手術[3],對照組采用Miles手術,選擇腹部正中切口,切開皮膚、皮下脂肪、腹白線,向下切開錐狀肌,根據術前檢查綜合判斷采用根治性術式的切除范圍。觀察組采用Dixon術式,首先切除直腸系膜距離腫瘤下緣至少5 cm,切除腸管距離腫瘤下緣約 1~3 cm,避開盆腔的自主神經,病灶全部切除后行吻合器吻合,術畢行負壓引流及常規輔以化療。術后所有患者均給予隨訪,隨訪方式采取電話隨訪方法,每月2次隨訪。
1.3 療效評價
術后隨訪1年。①觀察兩組患者生存率、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②肛門功能評估[4]:術后3、6、12月及3年行對觀察組患者肛門功能進行評估。優級:排便功能與正常人相近;良級:排便反射基本正常,但控便能力較正常人下降;中級:排便反射、控便能力均明顯低于正常人;差級:排便反射、控便能力幾乎喪失。
1.4 統計方法
應用 SPSS17.0 統計軟件包對結果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共計135例低位直腸癌患者手術均獲得成功,術后均隨訪1~3年,觀察組與對照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及局部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但觀察組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分別為14.71%,對照組為29.85%,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二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觀察組患者排便功能分析
術后1年排便功能達優良級患者占到了89.55%;術后3年排便功能達優良級患者占到了97.67%。見表2。
表2 觀察組患者排便功能[n(%)]
3 討論
直腸癌系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臨床上死亡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也均構成嚴重的威脅[5]。其中病灶離齒狀線≤5 cm的被稱為低位直腸癌,手術是治療低位直腸癌的主要方式,長久以來,Miles 手術一直是被認為是治療低位直腸癌的標準術式,但該術式所行永久性造口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較大影響,同時還增加了患者經濟負擔。目前,隨著我國外科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及民眾醫療理念進一步由“生命保全”向“功能優化”轉變;保肛手術以其排便功能恢復快、控便良好及生活質量高等三大優勢成為了廣大醫患的共同選擇。
Dixon術式是治療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療效最為理想的術式,研究顯示[6],該術式可將近端結腸、遠端直腸有效吻合,并保留患者肛門括約肌、肛提肌及其支配神經,術后患者排便、控便功能良好,從而使患者生活質量顯著改善。表2結果顯示,68例患者術后1年排便功能幾乎全面恢復至正常。表1結果顯示,該術式患者遠期生存率、復發率均與 Miles 手術相近,但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Miles 手術,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雖然保肛手術在低位直腸癌的療效得到了有效證實,但并非所有的患者均適合采用保肛手術進行治療,通過該研究,得出以下認識:①面對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前應對患者進行充分的評估,只有在確保癌癥病灶能夠成功根治的情況下才可考慮行保留肛門手術,切不可一味地行保肛手術。②決定行保肛手術的關鍵是癌癥病灶距肛緣的距離應在5 cm以上[7-8]。該研究中68例低位直腸癌患者病灶均距肛緣超過5 cm。③行保肛手術應遵循TME原則,TME規范化操作是降低術后局部復發率,有效保證手術的根治效果的前提。④術后應常規化療以提高手術成功率和降低復發率;同時給予營養支持,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加速患者恢復。
綜上所述,在遵循TME原則及保證癌癥病灶能根治的前提下,保肛手術是治療低位直腸癌的首選術式,可減少并發癥、提高術后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龍晨蒙.老年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治療臨床分析[J]. 河北醫學,2012,18(1):55-57.
[2] 魏娟,雷金華,曹鳳軍.伊立替康治療結直腸癌的臨床觀察[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8(5):1012-1012.
[3] Derbal-Wolfrom L,Pencreach E ,et al. Increasing the oxygen load by treatmwit with myo-inositol trispyrophosphate reduces growth of colon cancer and modulates the intestine homeobox gene Cdx2.0ncogene.2012,8(10):1038.
[4] 郭基珍,王曉俊,王向.老年患者行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2): 2349-2350
[5] 白東林.腹腔鏡下Mile's手術和改良Bacon's手術治療直腸癌的臨床療效比較[J].海南醫學,2013,24(7):1038-1040.
[6] 葛磊,王海江,趙澤亮,等.腹腔鏡中下段直腸癌根治手術的近期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2,92(2): 98-101.
[7] 許宏,胡平生.低位直腸癌患者保肛根治術的臨床體會[J].江蘇醫藥,2012,38(18):2208-2209.
[8] Jemal A,Siegel R,Xu JQ,et al. Cancer statistics,2010[J].CA Cancer J Clin,2011 Mar-Apr;61(2):133-134.
(收稿日期:2014-03-02)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保肛手術在低位直腸癌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該院135例低位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開腹探查后是否符合保肛手術標準分為兩組,觀察組68例和對照組67例,分別采用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和非保肛手術,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兩組低位直腸癌患者手術均獲得成功,術后均隨訪1~3年,觀察組與對照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及局部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分別為14.71%和29.85%,對照組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意義 (P<0.05);術后 1 年觀察組患者排便功能達優良級患者占到了89.55%,術后3年排便功能達優良級患者占到了97.67%。結論 在遵循直腸全系膜切除(TME)原則及保證癌癥病灶能根治的前提下,保肛手術是治療低位直腸癌的首選術式,可減少并發癥、提高術后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關鍵詞] 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并發癥;復發;TME原則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6(a)-0066-02
直腸癌系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據我國惡性腫瘤統計調查顯示[1],我國直腸癌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并逐漸向年青化轉變,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隨著醫療技術水平及外科手術研究的不斷成熟,保肛手術越來越成為醫生及患者追求的目標[2]。為探討保肛手術在低位直腸癌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該研究選取該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直腸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保肛手術治療低位直腸癌患者68例,并與非保肛手術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研究,重點探討保肛手術在低位直腸癌治療中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直腸癌患者135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根據臨床表現、病歷調查、纖維結腸鏡檢查及病理學檢查聯合確診,入組標準:年齡18~75歲者;低位直腸癌者;簽訂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遠處轉移;精神病患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無化療、放療史等。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68例,行保肛術;男48例,女20例;年齡32~75歲,平均年齡(47.11±5.46)歲;TNM分期Ⅱ~Ⅲ期;直腸癌大體分型為潰瘍型者35例,縮窄型者15例,腫塊型18例;組織學分型高分化者17例,中分化者31例,低分化者16例,黏液腺癌者2例,腺瘤癌變2例。對照組:67例,行非保肛術;男46例,女21例;年齡34~75歲,平均年齡(48.02±4.97)歲;TNM分期Ⅱ~Ⅲ期。直腸癌大體分型為潰瘍型者34例,縮窄型者14例,腫塊型19例;組織學分型高分化者16例,中分化者30例,低分化者17例,黏液腺癌者2例,腺瘤癌變2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直腸癌大體分型、TNM分期等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術前及時評估、調整患者身體狀態,以避免手術過程中發生風險,對于合并高血壓患者術前應將血壓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患者術前應將血糖穩定控制在8.8 mmol/L以下。兩組患者均采用腰硬聯合麻醉,開腹探查后確認可行根治術,遵循直腸全系膜切除(TME)原則和無瘤原則進行手術[3],對照組采用Miles手術,選擇腹部正中切口,切開皮膚、皮下脂肪、腹白線,向下切開錐狀肌,根據術前檢查綜合判斷采用根治性術式的切除范圍。觀察組采用Dixon術式,首先切除直腸系膜距離腫瘤下緣至少5 cm,切除腸管距離腫瘤下緣約 1~3 cm,避開盆腔的自主神經,病灶全部切除后行吻合器吻合,術畢行負壓引流及常規輔以化療。術后所有患者均給予隨訪,隨訪方式采取電話隨訪方法,每月2次隨訪。
1.3 療效評價
術后隨訪1年。①觀察兩組患者生存率、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②肛門功能評估[4]:術后3、6、12月及3年行對觀察組患者肛門功能進行評估。優級:排便功能與正常人相近;良級:排便反射基本正常,但控便能力較正常人下降;中級:排便反射、控便能力均明顯低于正常人;差級:排便反射、控便能力幾乎喪失。
1.4 統計方法
應用 SPSS17.0 統計軟件包對結果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共計135例低位直腸癌患者手術均獲得成功,術后均隨訪1~3年,觀察組與對照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及局部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但觀察組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分別為14.71%,對照組為29.85%,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二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觀察組患者排便功能分析
術后1年排便功能達優良級患者占到了89.55%;術后3年排便功能達優良級患者占到了97.67%。見表2。
表2 觀察組患者排便功能[n(%)]
3 討論
直腸癌系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臨床上死亡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也均構成嚴重的威脅[5]。其中病灶離齒狀線≤5 cm的被稱為低位直腸癌,手術是治療低位直腸癌的主要方式,長久以來,Miles 手術一直是被認為是治療低位直腸癌的標準術式,但該術式所行永久性造口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較大影響,同時還增加了患者經濟負擔。目前,隨著我國外科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及民眾醫療理念進一步由“生命保全”向“功能優化”轉變;保肛手術以其排便功能恢復快、控便良好及生活質量高等三大優勢成為了廣大醫患的共同選擇。
Dixon術式是治療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療效最為理想的術式,研究顯示[6],該術式可將近端結腸、遠端直腸有效吻合,并保留患者肛門括約肌、肛提肌及其支配神經,術后患者排便、控便功能良好,從而使患者生活質量顯著改善。表2結果顯示,68例患者術后1年排便功能幾乎全面恢復至正常。表1結果顯示,該術式患者遠期生存率、復發率均與 Miles 手術相近,但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Miles 手術,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雖然保肛手術在低位直腸癌的療效得到了有效證實,但并非所有的患者均適合采用保肛手術進行治療,通過該研究,得出以下認識:①面對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前應對患者進行充分的評估,只有在確保癌癥病灶能夠成功根治的情況下才可考慮行保留肛門手術,切不可一味地行保肛手術。②決定行保肛手術的關鍵是癌癥病灶距肛緣的距離應在5 cm以上[7-8]。該研究中68例低位直腸癌患者病灶均距肛緣超過5 cm。③行保肛手術應遵循TME原則,TME規范化操作是降低術后局部復發率,有效保證手術的根治效果的前提。④術后應常規化療以提高手術成功率和降低復發率;同時給予營養支持,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加速患者恢復。
綜上所述,在遵循TME原則及保證癌癥病灶能根治的前提下,保肛手術是治療低位直腸癌的首選術式,可減少并發癥、提高術后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龍晨蒙.老年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治療臨床分析[J]. 河北醫學,2012,18(1):55-57.
[2] 魏娟,雷金華,曹鳳軍.伊立替康治療結直腸癌的臨床觀察[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8(5):1012-1012.
[3] Derbal-Wolfrom L,Pencreach E ,et al. Increasing the oxygen load by treatmwit with myo-inositol trispyrophosphate reduces growth of colon cancer and modulates the intestine homeobox gene Cdx2.0ncogene.2012,8(10):1038.
[4] 郭基珍,王曉俊,王向.老年患者行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2): 2349-2350
[5] 白東林.腹腔鏡下Mile's手術和改良Bacon's手術治療直腸癌的臨床療效比較[J].海南醫學,2013,24(7):1038-1040.
[6] 葛磊,王海江,趙澤亮,等.腹腔鏡中下段直腸癌根治手術的近期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2,92(2): 98-101.
[7] 許宏,胡平生.低位直腸癌患者保肛根治術的臨床體會[J].江蘇醫藥,2012,38(18):2208-2209.
[8] Jemal A,Siegel R,Xu JQ,et al. Cancer statistics,2010[J].CA Cancer J Clin,2011 Mar-Apr;61(2):133-134.
(收稿日期:2014-03-02)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保肛手術在低位直腸癌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該院135例低位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開腹探查后是否符合保肛手術標準分為兩組,觀察組68例和對照組67例,分別采用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和非保肛手術,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兩組低位直腸癌患者手術均獲得成功,術后均隨訪1~3年,觀察組與對照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及局部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分別為14.71%和29.85%,對照組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意義 (P<0.05);術后 1 年觀察組患者排便功能達優良級患者占到了89.55%,術后3年排便功能達優良級患者占到了97.67%。結論 在遵循直腸全系膜切除(TME)原則及保證癌癥病灶能根治的前提下,保肛手術是治療低位直腸癌的首選術式,可減少并發癥、提高術后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關鍵詞] 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并發癥;復發;TME原則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6(a)-0066-02
直腸癌系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據我國惡性腫瘤統計調查顯示[1],我國直腸癌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并逐漸向年青化轉變,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隨著醫療技術水平及外科手術研究的不斷成熟,保肛手術越來越成為醫生及患者追求的目標[2]。為探討保肛手術在低位直腸癌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該研究選取該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直腸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保肛手術治療低位直腸癌患者68例,并與非保肛手術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研究,重點探討保肛手術在低位直腸癌治療中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直腸癌患者135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根據臨床表現、病歷調查、纖維結腸鏡檢查及病理學檢查聯合確診,入組標準:年齡18~75歲者;低位直腸癌者;簽訂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遠處轉移;精神病患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無化療、放療史等。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68例,行保肛術;男48例,女20例;年齡32~75歲,平均年齡(47.11±5.46)歲;TNM分期Ⅱ~Ⅲ期;直腸癌大體分型為潰瘍型者35例,縮窄型者15例,腫塊型18例;組織學分型高分化者17例,中分化者31例,低分化者16例,黏液腺癌者2例,腺瘤癌變2例。對照組:67例,行非保肛術;男46例,女21例;年齡34~75歲,平均年齡(48.02±4.97)歲;TNM分期Ⅱ~Ⅲ期。直腸癌大體分型為潰瘍型者34例,縮窄型者14例,腫塊型19例;組織學分型高分化者16例,中分化者30例,低分化者17例,黏液腺癌者2例,腺瘤癌變2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直腸癌大體分型、TNM分期等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術前及時評估、調整患者身體狀態,以避免手術過程中發生風險,對于合并高血壓患者術前應將血壓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患者術前應將血糖穩定控制在8.8 mmol/L以下。兩組患者均采用腰硬聯合麻醉,開腹探查后確認可行根治術,遵循直腸全系膜切除(TME)原則和無瘤原則進行手術[3],對照組采用Miles手術,選擇腹部正中切口,切開皮膚、皮下脂肪、腹白線,向下切開錐狀肌,根據術前檢查綜合判斷采用根治性術式的切除范圍。觀察組采用Dixon術式,首先切除直腸系膜距離腫瘤下緣至少5 cm,切除腸管距離腫瘤下緣約 1~3 cm,避開盆腔的自主神經,病灶全部切除后行吻合器吻合,術畢行負壓引流及常規輔以化療。術后所有患者均給予隨訪,隨訪方式采取電話隨訪方法,每月2次隨訪。
1.3 療效評價
術后隨訪1年。①觀察兩組患者生存率、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②肛門功能評估[4]:術后3、6、12月及3年行對觀察組患者肛門功能進行評估。優級:排便功能與正常人相近;良級:排便反射基本正常,但控便能力較正常人下降;中級:排便反射、控便能力均明顯低于正常人;差級:排便反射、控便能力幾乎喪失。
1.4 統計方法
應用 SPSS17.0 統計軟件包對結果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共計135例低位直腸癌患者手術均獲得成功,術后均隨訪1~3年,觀察組與對照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及局部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但觀察組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分別為14.71%,對照組為29.85%,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二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觀察組患者排便功能分析
術后1年排便功能達優良級患者占到了89.55%;術后3年排便功能達優良級患者占到了97.67%。見表2。
表2 觀察組患者排便功能[n(%)]
3 討論
直腸癌系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臨床上死亡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也均構成嚴重的威脅[5]。其中病灶離齒狀線≤5 cm的被稱為低位直腸癌,手術是治療低位直腸癌的主要方式,長久以來,Miles 手術一直是被認為是治療低位直腸癌的標準術式,但該術式所行永久性造口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較大影響,同時還增加了患者經濟負擔。目前,隨著我國外科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及民眾醫療理念進一步由“生命保全”向“功能優化”轉變;保肛手術以其排便功能恢復快、控便良好及生活質量高等三大優勢成為了廣大醫患的共同選擇。
Dixon術式是治療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療效最為理想的術式,研究顯示[6],該術式可將近端結腸、遠端直腸有效吻合,并保留患者肛門括約肌、肛提肌及其支配神經,術后患者排便、控便功能良好,從而使患者生活質量顯著改善。表2結果顯示,68例患者術后1年排便功能幾乎全面恢復至正常。表1結果顯示,該術式患者遠期生存率、復發率均與 Miles 手術相近,但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Miles 手術,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雖然保肛手術在低位直腸癌的療效得到了有效證實,但并非所有的患者均適合采用保肛手術進行治療,通過該研究,得出以下認識:①面對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前應對患者進行充分的評估,只有在確保癌癥病灶能夠成功根治的情況下才可考慮行保留肛門手術,切不可一味地行保肛手術。②決定行保肛手術的關鍵是癌癥病灶距肛緣的距離應在5 cm以上[7-8]。該研究中68例低位直腸癌患者病灶均距肛緣超過5 cm。③行保肛手術應遵循TME原則,TME規范化操作是降低術后局部復發率,有效保證手術的根治效果的前提。④術后應常規化療以提高手術成功率和降低復發率;同時給予營養支持,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加速患者恢復。
綜上所述,在遵循TME原則及保證癌癥病灶能根治的前提下,保肛手術是治療低位直腸癌的首選術式,可減少并發癥、提高術后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龍晨蒙.老年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治療臨床分析[J]. 河北醫學,2012,18(1):55-57.
[2] 魏娟,雷金華,曹鳳軍.伊立替康治療結直腸癌的臨床觀察[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8(5):1012-1012.
[3] Derbal-Wolfrom L,Pencreach E ,et al. Increasing the oxygen load by treatmwit with myo-inositol trispyrophosphate reduces growth of colon cancer and modulates the intestine homeobox gene Cdx2.0ncogene.2012,8(10):1038.
[4] 郭基珍,王曉俊,王向.老年患者行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2): 2349-2350
[5] 白東林.腹腔鏡下Mile's手術和改良Bacon's手術治療直腸癌的臨床療效比較[J].海南醫學,2013,24(7):1038-1040.
[6] 葛磊,王海江,趙澤亮,等.腹腔鏡中下段直腸癌根治手術的近期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2,92(2): 98-101.
[7] 許宏,胡平生.低位直腸癌患者保肛根治術的臨床體會[J].江蘇醫藥,2012,38(18):2208-2209.
[8] Jemal A,Siegel R,Xu JQ,et al. Cancer statistics,2010[J].CA Cancer J Clin,2011 Mar-Apr;61(2):133-134.
(收稿日期:2014-03-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