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龐洲 肖玉根 檀誼洪 黃傳薔
[摘要] 目的 探討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的轉移病灶情況及其相關影響因素。 方法 選取該院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患者123例,探討其病灶轉移的發生率及相關性影響因素。 結果 123例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患者出現病灶轉移83例,均為腋窩淋巴結轉移,腫瘤直徑超過2 cm、組織學分級III級、淋巴結皮質最大厚度超過3 mm者、淋巴結縱橫比低于1.8者發生病灶轉移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乳腺浸潤性導管癌主要向腋窩淋巴結轉移,與腫瘤直徑、組織學分級、淋巴結縱橫比、淋巴結皮質最大厚度等因素密切相關。
[關鍵詞] 影響因素;病灶轉移;乳腺浸潤性導管癌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5(b)-0037-02
浸潤性導管癌又叫非特殊性導管癌(導管NOS)在乳腺癌中占絕大多數,其流行病學特征與乳腺癌總體一致[1]。非特殊性導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見的一類,在公開發表的文獻統計病例中占40%~75%左右[2]。有研究認為,乳腺浸潤性導管癌多經淋巴途徑轉移,多與腫瘤大小、位置、直徑等因素密切相關[3-4]。探析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的轉移病灶情況及影響因素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故該院探討2013年1月—2013年12月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病灶轉移及相關影響因素,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院123例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患者,均為女性,進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所有患者均進行腋窩淋巴結常規清除。所有患者均首次診斷為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治療前均未進行化療或其他治療方式。年齡23~80歲,平均年齡(45.9±3.1)歲。
1.2 方法
術前7 d內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患者取平臥位,雙側腋窩及乳腺充分暴露,應用彩色多普勒及二維圖像探查腫瘤的邊緣、形態大小、位置、腫瘤內血流情況,進行雙側腋窩掃查,觀察記錄淋巴結數量,取皮質增厚顯著、淋巴結形態不規則或類似圓形者,最大切面進行前后徑、長徑測量,術后進行病理學檢查,10%甲醛固定全部標本,石蠟封存,4 μm進行連續切片,HE染色,進行Sp法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探討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病灶轉移情況的相關影響因素。
1.3 試劑與儀器
美國飛利浦GE LOGIQ7彩色多普勒診斷儀,L12-3探頭,頻率8~12 MHz;美國Maixim公司生產的免疫組織化學試劑盒及ER、PR、Ki67抗體。
1.4 判斷和評估標準
PR、ER陽性判讀法:計算腫瘤細胞500個,每100個腫瘤細胞中陽性細胞數超過15%;c-erbB-2陽性判讀以細胞膜出現黃色清晰顆粒,棕黃色(+++);黃色(++);淡黃色(+);無著色(-);陽性:(+++)及(++)者。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系統分析所有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比描述,發生率的比較用χ2檢驗。對乳腺浸潤性導管癌轉移相關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的病灶轉移與否作為因變量,患者一般資料作為自變量,多分類變量分別設置亞變量,以P<0.05作為逐步回歸篩選變量的標準。
2 結果
2.1 病灶轉移情況
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患者123例均為淋巴結轉移途徑,腋窩淋巴結轉移83例,轉移數目723枚,平均8.9枚。
2.2 腫瘤位置情況
外象限70例,轉移51例(72.9%),內象限53例,轉移32例(60.4%),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14,P=0.14)。
2.3 腫瘤直徑情況
腫瘤直徑<2 cm者41例,轉移21例(51.2%),腫瘤直徑≥2 cm者82例,轉移62例(75.6%),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41,P<0.01)。
2.4 淋巴結最大徑情況
淋巴結最大徑≥15 mm者72例,轉移51例(70.8%);<15 mm者51例,轉移32例(62.7%),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89,P=0.34)。
2.5 淋巴結皮質最大厚度情況
淋巴結皮質最大厚度≥3 mm者70例,轉移61例(87.1%),<3 mm者53例,轉移22例(41.5%),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8.62,P<0.01)。
2.6 淋巴結縱橫比情況
淋巴結縱橫比≥1.8者71例,轉移35例(49.3%);淋巴結縱橫比<1.8者52例,轉移48例(92.3%),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5.30,P<0.01)。
2.7 腫瘤組織學分級情況
組織學分級I-II級者79例,轉移41例(51.9%),組織學分級III者44例,轉移42例(95.5%),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4.43,P<0.01)。
2.8 病灶轉移情況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
病灶轉移情況的發生與腫瘤組織學分級、淋巴結縱橫比、淋巴結皮質最大厚度、腫瘤直徑等因素密切相關,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病灶轉移情況及相關影響因素[n(%)]
■
2.9 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病灶轉移的影響因素分析
觀察的6個相關因素中4個因素選入Cox方程,為影響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病灶轉移的影響因素,見表2。
表2 影響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病灶轉移的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結果
■
3 討論
浸潤性導管癌腫瘤形態不一,缺乏規律性結構特征。腫瘤細胞排列成索狀,簇狀或小梁狀,一些腫瘤表現為實性或伴有合體細胞浸潤,且間質少[5]。該研究通過對患者的腫瘤組織學分級、腫瘤直徑、淋巴結皮質最大厚度、淋巴結縱橫比等因素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腫瘤直徑<2 cm者41例,轉移21例(51.2%),腫瘤直徑≥2 cm者82例,轉移62例(75.6%),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41,P<0.01);淋巴結皮質最大厚度≥3 mm者70例,轉移61例(87.1%),<3 mm者53例,轉移22例(41.5%),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8.62,P<0.01)。組織學分級I-II級者79例,轉移41例(51.9%),組織學分級III者44例,轉移42例(95.5%),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4.43,P<0.01)。淋巴結縱橫比≥1.8者71例,轉移35例(49.3%);淋巴結縱橫比<1.8者52例,轉移48例(92.3%),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5.30,P<0.01),與范小慶等[8]的研究結果大體一致。有文獻顯示,患者病灶面積越大,發生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經淋巴途徑轉移的概率越大。
該研究結果表明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病灶轉移與腫瘤直徑呈正相關,腫瘤直徑超過2 cm則病灶轉移情況的發生率越高;另外,組織學分級III級、淋巴結皮質最大厚度超過3 mm者、淋巴結縱橫比低于1.8者增加了發生腫瘤病灶轉移的高危性。因此,在制定圍手術期醫療及護理計劃時,做到識別高危患者,圍術期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時干預。
[參考文獻]
[1] 林黎娟,曹中良,林貞花,等. 乳腺浸潤性導管癌鉬靶X線表現與腋窩淋巴結轉移及p53蛋白表達的關系[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1,28(5):50-51.
[2] 王豐,宋蘇云.乳腺浸潤性導管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11,5(4):702-703.
[3] 趙學軍,李冰,徐錦屏,等.乳腺浸潤性導管癌中細胞極向倒轉與腫瘤淋巴擴散的關系[J].中華病理學雜志,2012,41(5):153-156.
[4] 周素娟,郭華. Ki-67在乳腺浸潤性導管癌不同分子亞型中的表達及意義[J].中華醫學雜志,2013,93(36):73-74.
[5] 翟震,郝曉萌,田秀芳,等.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與浸潤性導管癌的臨床病理對照研究[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1 ,26(12):122-125.
(收稿日期:201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