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陸寧,周 婷(南昌大學,江西 南昌 330031)
2009年3月7日,國務院推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該《意見》提出了“四個分開”,即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意在建立健全藥品流通機制,切斷醫院、醫務人員與藥品營銷商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但對于這一體制改革仍需要更加健全的對策方針,并不是一分就靈的。
圖1和圖2分別為傳統藥品供應鏈和“醫藥分開”體制下的藥品供應鏈[1]。
圖1
圖2
傳統供應鏈鏈條過長,物流的運作相對比較復雜。醫藥分開,現有的藥品批發商也會逐漸向專業的物流企業轉型。在物流配送方面,專業的物流企業要比藥品批發商更加專業化,配送的效益更高,速度更快。同時,也可以轉化為第三方物流服務企業代理運輸、配送,一定程度上擁有規模優勢和信息優勢;另外一方面,藥品的主要流向是藥品零售商,醫生負責開藥,藥品發放主要是在藥品零售店,這樣可以減少醫生開大藥方,亂開貴重藥品等不良現象的發生,能切實保護患者的利益。
傳統供應鏈鏈條過長,資金流相對也比較長。自然,隨著商品的不斷流動,藥品供應鏈的成本也在不斷地提高。“醫藥分開”體制下,適當減少了在多級批發商中的部分商品流動,在成本上這種模式具有優勢,這對于藥品的最終價格承擔者——患者來說是有利的。
醫療服務業具有其特殊性,患者與醫療服務提供方存在著明顯的信息不對稱。在傳統供應鏈下,鏈條冗長,信息傳遞速度比較緩慢,加之在信息系統上面存在著不足,以至于信息傳遞存在著“長鞭效應”。藥品信息流沒有起到指導藥品實物流動、提高藥品供應鏈快速反應能力的作用。
醫藥不分的情況下,整個藥品供應鏈處于一個斷裂狀態,藥品銷售的主要渠道是通過醫院藥房。在藥品回扣的利益驅動下,藥品需求信息被嚴重扭曲,現有的藥品需求并不能真實反應患者的實際需求,患者處于明顯的博弈退讓方。醫藥分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這些情況,但由于信息系統不完善以及中國國情的特殊性(醫藥產業處于轉型期),“醫藥分開”體制下,藥品供應鏈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中國有醫藥制造企業6 500多家,藥品批發企業多達13 200多家。藥品生產企業多以低水平重復生產為主,而作為藥品價值鏈的源頭——藥品研發被嚴重忽視。藥品批發企業經營模式單一,多數以賺取差價為主要營生手段。因此,使得中國藥品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規模小、市場集中度不高。以藥品批發企業為例,中國醫藥流通領域13 200多家企業的藥品銷售收入總額203億元(大約相當于24億美元),不及美國最大的藥品流通企業McKesson年銷售收人50億美元的一半;中國最大的藥品零售連鎖企業遼寧成大方圓醫藥連鎖有限公司銷售總額7.5億元(大約相當于0.9億美元),是美國最大的連鎖藥店CVS銷售額220億美元的0.4%;全國僅有4個藥品批發企業的銷售額超過5億元,前3家企業的市場集中度僅為11.4%,而美國前3家藥品批發企業的銷售額約占了美國市場的90%。由于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普遍規模小,從而無法形成能主導供應鏈運作的核心企業,使得供應鏈運作沒有強有力的核心力量。同時,藥品生產和流通企業的市場集中度不高,必然導致其與處于壟斷地位的醫療服務機構的談判能力下降,從而進一步強化了后者的壟斷地位[2]。
藥品是一類特殊的商品,關系著人民的生命安全,藥品供應鏈達不到快速響應,輕則給病人帶來不必要的痛苦,重則會影響病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由上面的描述可知,醫藥分開體制下,藥品供應鏈縮短了,這使得藥品流通在商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方面都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信息系統的不完善,藥品供應鏈達不到快速響應的要求。
患者雖然是價格的最后承擔者,但是患者并不是藥品需求的選擇方,患者往往是被動選擇方,這是由于醫患之間信息不對稱現象造成的,醫生與病患之間是明顯的委托代理關系。醫藥分開,醫生的回扣利益驅動小了,能更多地為患者著想,但是沒有有效的監督機制,加之一部分藥品仍主要是從醫院流向患者,這樣醫生能否遵守其職業道德就不得而知了。
所謂藥品供應鏈的市場界面,是指供應鏈上市場需求拉動和生產計劃推動的交界處。藥品供應可以以藥品物流商為界。供應鏈上游以市場調查和預測為依據,采用推動式生產,而供應鏈下游則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拉動式消費。這樣一方面有利于藥品供應鏈的快速供應;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消費者需求驅動整個藥品供應鏈的運營。
藥品在質量和安全方面具有特殊的要求。因此構建完善的藥品供應鏈管理系統是至關重要的。在藥品的質量和流通監控方面可以采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它是一種非接觸的自動識別技術[3]。RFID技術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并且可以進行快速掃描,鑒別藥品的質量。一定程度上,可以打壓偽劣藥品的流通。而且當發生特殊事件,如2012年的“毒膠囊”事件,RFID技術可以利用其巨大的數據記憶迅速召回問題藥品。另一方面可以加強醫院HIS系統的完善,有助于實現醫院藥品的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自動化管理。醫院經營主體可引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系統及CE(并行工程)、JIT(準時生產服務)、ERP(企業資源計劃)、CRM(客戶關系管理)、ECR(有效客戶反應)等。
藥品具有的特殊性導致其一定要擁有一個快速響應的供應鏈。首先,要讓藥品零售店成為整個供應鏈的核心,起主導作用;其次,要應用現代信息處理技術,如電子數據交換技術(EDI);再次,供應方必須縮短生產周期和壓縮藥品庫存。縮短生命周期,藥品可以得到及時供應。藥品的庫存有時需要特殊的儲存環境,加之庫存成本相對較高,也會增加藥品的價格。
在“醫藥分開”的體制下,運用現代化的信息管理技術,以藥品零售店為核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達到藥品供應鏈的快速響應。但是中國制藥企業仍需不斷地擴大,形成企業化的戰略聯盟,形成規模經濟。同時,國家也應加大對藥品行業的監管力度,使得藥品供應鏈可以快速靈敏地運行,這都有助于保護患者的切身利益。
[1] 沈凱,李從東.供應鏈視角下的中國藥品安全問題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82-85.
[2] 史麗麗.藥品供應鏈現狀分析[J].價值工程,2011(36):10-11.
[3] 郎為民.射頻識別(RFID)技術原理與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