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友,王 爍(河南工業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劇以及加入WTO開放的經濟格局使得我國物流業在當前國際競爭的大背景下所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然而,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領先優勢,就必須改善并提高公司的經營績效。因為,從本質上說競爭優勢就是績效優勢。良好的經營績效是物流企業得以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其中有效、公平、合理的績效評價,不僅有利于物流企業管理層全面了解企業經營狀況及發展趨勢,還對物流企業進一步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和綜合競爭能力具有促進作用。
我國對物流公司的績效評價起步較晚,到21世紀才有較為系統的績效評價,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體現在績效評價理論的延伸、建立的指標體系完善,另一方面則是體現在實證研究方面。在理論研究方面:周濤提出了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來對物流企業績效評價分析[1];胡曉燕等利用成本指數的方法構建了物流公司績效評價體系[2];何明祥、李冠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對物流公司的經營績效評價分析[3];魏新軍利用模糊聚類分析的方法來評價物流活動的績效[4];曹坤提出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物流企業績效進行評價[5]。在實證方面:符想花對2002~2005年間物流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等8項指標作為績效評價的指標進行了分析[6];張寶友,黃祖慶等采用DEA法,對14家物流上市公司3年間管理績效進行了分析[7]。在實證分析方面,符想花的指標體系缺乏綜合與具體性,而且數據的可比性較差(數據處理工作不足)。張寶友等采用的DEA法從管理的有效性方面出發,僅僅從企業管理者的有效主觀努力程度進行分析。因此,結果缺乏客觀性。因此本文在研究過程中將充分地考慮指標的綜合性、指標數據的可比性以及分析結果的客觀性。對物流企業經營績效的評價方法是利用指標體系的無量綱化與層次分析相結合的新方法,對物流公司經營績效進行評價。
綜合考慮目前我國股市特點和物流上市公司的實際情況,并結合指標體系的可比性、可操作性、可理解性、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等原則。我們認為要從物流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發展能力和市場化能力五個方面來反映物流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如表1所示)。
由前面的物流上市公司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可以看出,各個維度中包含不同的評價指標。所以,如何把一個多層次、多目標分析問題轉化成一個單層次、單指數分析問題是績效評價方法的關鍵問題。所以,結合物流上市公司的經營特點,本文認為要綜合評價其經營績效,第一步是由于各個績效評價指標的經濟意義是彼此不同的,必須對績效評價指標進行無量綱處理;第二步是在指標體系一定的情況下,權重的變化將直接影響評價結果,因而需要科學地確定指標權重;第三步必須尋找合適的計算方法來綜合評價物流上市公司的績效,得到最終評價結果。
表1 物流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2.1 單項指標值的無量綱化處理。根據各單項評價指標特點,本文采用非線性模糊無量綱處理模型對指標初始數據進行標準化,這種模型實質上是由指數函數和模糊隸屬度函數疊加而成,其中前者作為后者的自變量[8]。根據績效評價指標的性質以及指標表現形式的不同,把非線性模糊無量綱處理模型分為三個類型,其模型如下:
(1)正指標類。正向指標是指數值越大越好的指標,如凈資產收益率等。因此,正向指標的量化值隨著指標數值的增大而呈遞增狀態增大,因而其模糊量化模型為:
式(1)中Xmax為評價區域范圍內第i項指標的最大值,Xmin為評價區域范圍內第i項指標的最小值,Xi0為評價區域范圍內第i項指標的平均值。
(2)逆指標類。逆指標要求數值越小越好,如資產負債率等,因而量化值隨著指標數值的減小而呈遞增狀態增大,因而其模糊量化模型為:
(3)適度指標類。適度指標要求數值以適中為好,如速動比率等,當指標數值小于適中值時,符合正指標性質;當指標數值大于適中值時,符合逆指標性質。因而其模糊量化模型為:
2.2 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
2.2.1 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層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最早由美國運籌學家Saaty教授提出,它是一種實用多方案或多目標的決策分析方法。層次分析法的主導思想是運用先分解再綜合的方法對人的主觀判斷進行綜合分析,使得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這兩種分析方式有機的結合,從而實現定量化決策分析。這種分析方法首先要把分析問題層次化,再依據分析問題的性質以及所要達到的總目標,把分析問題分解為一個個的因素,按照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及隸屬關系,將因素按不同層次聚集組合,形成一個多層分析結構模型,最終歸結為最低層(方案、措施、指標等)相對于最高層(總目標)相對重要程度的權值或相對優劣次序的問題[9]。
2.2.2 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的步驟。利用層次分析法進行分析決策時,一般的步驟為:
步驟一:明確分析問題,建立層次結構圖。明確問題是層次分析的出發點,為了對復雜問題進行決策,首先必須確立問題的總目標,弄清問題所涉及的范圍,建立層次結構圖。
步驟二:建立判斷矩陣。其目的是為層次結構圖中各層次相關元素的相關程度賦值,使定性的因素量化,表明下一層次中各元素在上一層次中某元素所占的比重,計算下層各指標對其上層準則的相對權重(權向量)W。當判斷矩陣不是一致陣時,用其最大特征根λmax對應的歸一化特征向量作為權向量W,即滿足:
經歸一化后的W即為同一層次相應元素相對上一層次某元素重要性的排序權值。另外,實踐中還需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以檢驗判斷矩陣邏輯上是否合理。只有通過檢驗,才能繼續對結果進行分析。
式中:CI為一致性指標;λmax為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n為成對比較因子的個數;RI為隨機一致性指標;CR為一致性比例。RI的數值可查表獲得。一般認為,當CR<0.1時,認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則應對判斷矩陣進行修正。
步驟三:進行層次總排序。這是AHP法的最主要目的,通過層次總排序,最終找出層次結構圖中最低層每一個元素(方案)在總目標中的權重。層次總排序就是計算同一層次所有元素特別是最低層中的各指標對于目標層(最高層)相對重要性的排序權重。此過程需自上而下將各層的權重進行合成計算。設B層m個元素(B1,B2,…,Bm)對總目標A的排序為b1,b2,…,bm;C層n個元素對上層B中元素Bj的單層次排序為c1j,c2j,…,cnj(j=1,2,…,m)。則C層第i個元素對總目標的總排序權值為wi=bjcij。將所得單層次權重結果整理并計算組合權重得到了指標層因素的總權重。
2.3 物流上市公司經營績效測算方法。在對指標的數據規范化處理及權重確定后,第j家物流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的得分就能得出,其公式如下:
式(7)中,Wi為第i項指標的權重,F(Xij)為j家物流上市公司第i項指標規范化值。因此,計算得出的評價得分Pj越高,顯示出公司的經營績效越好。所以根據以上理論,就可以通過數據的收集,根據經營績效評價方法可以簡便地測算出物流上市公司在該期間的經營績效[10]。
3.1 樣本選取。在最新修訂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中,里面未出現物流這一類,但是在交通運輸、倉儲業這些類中,有40家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為物流業務,根據物流企業界定方法,可視其為物流企業。在這40多家上市公司中,剔除了那些數據缺失嚴重的公司,選擇30家物流上市公司作為實證研究樣本,并且選取2012的數據作為研究的年限。在這30家物流上市公司中,包括11家港口類企業、16家運輸類企業以及3家倉儲類企業(見表2),基本能覆蓋我國現階段的物流企業類型,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國泰安CSMAR系列研究數據庫,部分源自滬深股市官方網站下載的上市公司年報。
3.2 單項指標值無量綱化結果及指標權重。根據上述標準(本文指標的類型如表1所示)及計算公式,將統計的30家物流上市公司2012年的指標初始數據進行標準化,其結果值見表2。
根據層次分析法指標權重確定的步驟,計算得出各項指標的權重如表3。
3.3 經營績效得分的計算。根據經營績效的得分公式可以得到30家物流上市公司2012年的經營績效得分,見表4。
3.4 結果分析。首先,2012年30家物流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得分總體平均值為35.5,這和我國物流業發展水平較低的直觀結論相吻合。同時也表明,在現有生產技術條件下,物流上市公司的發展還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從物流上市公司的三個類別來看,運輸類、港口類、倉儲類物流公司的經營績效得分平均值分別為37.0、32.9、43.2。可以看到,港口類的物流公司經營績效得分平均值最低,運輸類次之,倉儲類最高。其次,從30家物流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得分及排名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保稅科技、大秦鐵路、北海港、江西長運、亞通股份。得分較低的最后五位分別是招商輪船、長航油運、中海發展、寧波海運、中海海盛。所以經營績效得分排名靠前的物流公司經營管理較好,反之亦然。從組成經營績效評價指標的五個方面,即: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發展能力及市場化能力來看,排名前五位的公司五種能力的得分值大都超過了平均值,說明這些公司的經營績效發展比較均衡。但是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是這樣,例如,營口港的盈利能力的得分為18.0,但是其他方面卻相對較低。所以使得績效得分綜合較小,排名僅處于中等水平。
本文通過建立多層次指標體系,采用非線性模糊無量綱化模型將指標標準化處理,并利用層次分析法賦予權重,進而通過經營績效得分公式計算出上市物流企業經營績效得分,通過對結果分析,一方面使各個物流企業清楚了自身在行業中的發展狀況,另一方面物流企業也能通過對公司盈利能力等五種能力的分析中,了解自身發展的短板,彌補不足。總之,通過對物流企業的經營績效評價,使物流企業進一步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和綜合競爭能力。
表2 指標標準化結果值
表3 物流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評價指標權重
表4 2012年物流上市公司經營績效得分及排名
[1] 周濤,程釣談,喬忠.物流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及模糊綜合評價[J].管理現代化,2002(9):26-28.
[2] 胡曉燕.基于供應鏈績效評定的物流成本評價體系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3(5):687-689.
[3] 李冠,何明祥.現代物流管理系統及其DEA績效評價[J].商業研究,2003(14):146-148.
[4] 魏新軍.模糊聚類方法在物流績效衡量中的應用[J].物流技術,2003(8):29-32.
[5] 曹坤.物流企業的績效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J].上海海事大學學報,2006(27):106-111.
[6] 符想花.我國物流業上市公司績效分析[J].商業時代,2006(26):23-24.
[7] 張寶友,黃祖慶.我國物流上市公司的績效評價[J].統計與決策,2007(4):83-85.
[8] 朱孔來.評價指標的非線性無量綱模糊處理方法[J].系統工程,1996,2(11):58-62.
[9] 泰吉,張翼鵬.現代統計信息分析技術在安全工程方面的應用——層次分析法原理[J].工業安全與防塵,1999,25(5):44-48.
[10] 程大友.保險公司管理有效性評價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9: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