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問題一直是國家乃至民眾頗為關注的問題,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始終緊跟時代的步伐,對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不斷進行完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幾年不斷變化的考試制度形式,也為貫徹和實踐以人為本,保證教育公平這一理念添加了注腳。面對這一新形勢,教師如何轉變自己的角色,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對于奮斗在一線的歷史教師抑或對于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歷史師范生來說,都是一個值得思考、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改革新形勢;歷史教師;師范生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始終緊跟時代的步伐,對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不斷進行完善,正如中國學生、家長非常看重的高考,認為這一考試形式決定了孩子之后的命運,因此每一次有關考試制度的改革,都會引起全國民眾的廣泛關注。其實在中國古代,國家統治者很早就開始了選拔人才制度的探索,無論是漢朝的察舉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抑或是隋朝正式開始的科舉制,這些舉措無不表明統治者是非常重視人才的。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期,就特別重視選拔人才,我們所熟知的魏征、房玄齡、杜如晦都是當時有名的賢臣,因此他曾得意地發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感慨。雖然古代科舉考試隨著朝代的更替,逐漸顯露一些弊端,但我國歷代統治者通過科舉選拔人才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為了秉持教育公平這一理念,保證每個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機會,我國在這30多年中,始終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進行教育改革的探索,這幾年不斷變化的高考改革新方案,也為貫徹和實踐以人為本,保證教育公平這一理念添加了注腳。
近兩年像歷史、地理、生物學這些學科的考試形式不斷變革,甚至有的地方已經取消了中考歷史考試,近一段時間關于歷史科目
即將退出高考的呼聲也是此起彼伏,那么面對不斷進行的考試改
革的新形勢,如何轉變自己的角色,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對于奮斗在一線的歷史教師抑或像我這樣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歷史師范生來說,都是一個值得思考、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科學選拔各類人才和徹底扭轉片面應試教育傾向,有關考試制度改革的探索一直在進行。這些年進行的有關考試形式的細微的改革無不體現了歷史教育正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正如江蘇歷史特級教師王雄老師在2013年接受《校長》雜志專訪時所說:“歷史教育受到人們關注,一方面體現了文化在經濟發展之后受到重視的趨勢,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歷史教育中各種觀念沖突日趨嚴重。中華文明復興需要我們面對自己的歷史遺產,不論是過去的成就,還是過錯,抑或彷徨曲折,都需要歷史教育啟迪年輕人來進行探索,高考命題的變革正是學者們通過盡可能專業的方式,開展的這種嘗試。”每一個新政策的出臺必定伴隨著不同的聲音,現代社會如此,我國古代歷史上亦是如此,正如錢穆先生所說,“中國歷史上一切制度傳統必須與當時的人事相配合”“制度是一種隨時地而適應的,不能推之四海而皆準,正如其不能行之百世而無弊”,任何一項制度的完善都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每一項制度設立的重大意義也許只有在經歷了很長時間之后才逐漸顯現出來,所以面對改革有不同聲音是正常的,只有在這種智慧火花的碰撞下,才能激發出卓有成效的改革,真正地做到以人為本,為人民謀福利。
任何改革都需要經過現實的錘煉和檢驗,縱觀國外的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探索改革的道路上,我們要在符合自己國家國情、堅持本國特色的前提下,認真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以此作為借鑒。美國學生大多數都喜歡探索、辯論,他們不喜歡刻板、固定的答案,在美國歷史考卷的題目中學生很少能在書上找到現成的答案。例如曾到許多國家講授過歷史課程的美國詹妮絲教授就曾經提過,在美國沒有統一的評價學生的標準,她曾說:“不同的社會價值觀有不同的評價標準,教師只能教給他們方法,如尋求資料支持、邏輯論證等。我們不能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學生,學生完全可以不接受教師的觀點。”詹妮絲還列舉了一個題目作為例子,即“煙草工業是美國變富的原因之一,而煙草對人的身體是有害的,你對此有何看法?”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或者歷史人物的出現,都有其客觀性,我們不能以現代人的角度去評判過去發生的事情,即錢穆先生所說的“不能單憑時代意見來抹殺以往的歷史意見”。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學生在論證一個問題的時候有其充分的依據,做到“論從史出”,那么我們就應該鼓勵學生這種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一提的還有澳門廣大中學,它們學校是很值得廣大歷史教師參觀和學習的。去年歷史專業課馬衛東老師,就曾經專門給我們展示了該學校設計的歷史地理教室(文章后附相關圖片),教室的墻上或者四周都陳列著學生自己動手做的作品,那簡直就是一個視覺盛宴,當時看到的畫面會讓我有很大的觸動,不僅僅是被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所折服,更是為這所學校教師的教學理念而贊嘆。教室的每一個角落都散發著歷史的氣息,體現著學生的智慧。古代史那個板塊的墻上粘貼著中國歷代年表,從夏到清各個朝代都清晰可見,無形中就會讓學生形成一種時間觀念。年表的周圍還陳列著學生自己動手做的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秦兵馬俑、陶瓷、長城還有西方古羅馬競技場這類的建筑。此外教室的墻上還有按專題形式設計的小板報,如古代中國服飾、兵器歷史等,可以說廣大中學真正做到了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身處這樣的歷史教室,怎能讓學生不喜歡歷史呢?廣大中學為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好的示范,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挖掘的,這也是我之后從事歷史教師這個職業所努力的方向。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師無論是面對挑戰還是機遇,都必須逐步轉變自己的角色。一是重新審視自己已有的知識觀,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興趣,鼓勵學生對知識質疑,由知識傳授者轉向知識探究者。2001年6月發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有很多初高中生普遍反映喜歡歷史,但是不喜歡歷史課,這對于我們現在或者即將從事歷史職業的人來說是一個警醒,因為照這樣狀態下去的話,學生們會慢慢排斥歷史。歷史承載著一個民族的過往,述說著現在,如果一個人不想去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歷史,那不得不說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努力扭轉這個尷尬的局面,轉變自己的角色。二是努力從課本知識的復述者成為知識的建構者。課本內容是由學科專家、教師還有一些學者編排的,不一定符合每個地區、每個學校的實際情況;而且我們現在不奉行“本本主義”,教材也不是一點通,由于篇幅限制,教材呈現的內容是非常少的,因此我們要做到從教材基本點出發但是要高于教材。正如歷史教師在講述一個學生難懂的歷史問題時,可以適當地改變一下教學方式,設置問題情境或者虛擬一個人物情境,讓學生親自體會那段歷史。例如在教授初中孩子“明清經濟的發展”這一課時,文中指出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空前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這三個名詞以及彼此的關系,對于學生來說都很陌生,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歷史教師就可以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努力從課本的框架中跳出來,為學生構建一個知識情境。《醒世恒言》是明朝一本著名的小說,歷史老師完全可以把小說中描繪的小手工業者發展成為機戶的故事改編成一個歷史小短劇,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生動地
呈現當時那段歷史,而且學生通過參與這個活動對于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有了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理解。三是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提高開發課程的能力和學術敏感度。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實踐者,最能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并能按照學生的需要設計教育活動。因此,教師應該成為課程開發的一員,有資格承擔課程開發的一部分權力。要切實做好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歷史教師平時要多注意收集周圍的歷史教學資源,讓歷史上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同時針對高考改革的新形勢,歷史教師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學術功底,培養學生閱讀、分析史料的能力,逐步實現從“匠人”到“專家”的轉變。
改革之路是漫長的,就目前而言,通過高考選拔人才的制度是唯一公平公正的辦法,任何改革都必須經過現實的考驗,追尋制度探索的腳步也不會停歇。改革勢在必行,深處教育改革的大環境
中,作為奮斗在一線的歷史教師抑或像我這樣即將走上教師工作崗位的師范生,我們身上肩負著責任和使命,我們一刻也不能松懈,“學為人師,行為示范”,作為一名師范生,我們一定要緊跟時代的步伐,用實踐證明自己。
參考文獻:
[1]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5-10.
[2]王雄.我們需要怎樣的歷史課[N].中國青年報,2012-09-05.
[3]王雄.中國歷史教學反思,學生在標準答案中喪失創新思維[N].中國青年報,2012-09-05.
[4]沈麗萍.故事中的教師角色轉變[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3.
[5]李壯成.新課程教學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149-151.
[6]鄭林.中學歷史教材分析[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王璐(1991-),女,山東聊城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2013級歷史教育碩士研究生,從事歷史教學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