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水珍
摘 要:當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重視并不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培養文化自信和加強英語教學并不是完全對立的。相反,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利用母語和目的語的對比、中西文化的對比來進行外語教學更能培養高職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
一、英語教學與文化自信
曾幾何時,英語在中國相當高的地位,在中國的考試中,不僅中考、高考等決定一生命運的考試如此,孩提時代考“劍橋少兒英語”,大學考公共英語四、六級,專業英語四、八級,考研同樣“就是考英語”,參加工作了要評職稱,哪怕專業和英語八竿子打不著,英語也是“過不去的一道坎”……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一味重視英語教育,把英語教學推上中國教育體系的神壇,從本質上來說是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只有文化不自信的人,才在所謂“學習先進”的過程中對英語頂禮膜拜。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我們在文化上也越來越自信,我們發現,英語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重要,更不是到處需要。北京高考英語科目分值將下調,并逐步向一年兩次社會化考試過渡。考試將側重對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查,突出基礎能力,淡化選拔功能。在中考方面,2014年北京中考方案已對部分考試科目分值進行調整。其中,語文科目分值將上調,英語科目分值將下降。英語將側重考查基礎知識和基本應用能力,其選拔功能也將大大削減。“英語崇拜癥”一直困擾著國民教育,英語作為必修課程30多年了,全民“英語熱”也該理性地降降溫了。
在重要的考試中,降低英語分值也好,直接取消英語也罷,無疑是對之前過度重視的一種糾偏。弱化英語是文化自信的回歸,這毋庸置疑。但現今社會每一樣都要與世界接軌,英語作為國際語言,學習是應該的,況且當今信息時代的軟件系統和網絡科技,都需要英語基礎,不懂英文,將會失去一個時代,英語是重要的工具,是當今世界應用最廣泛的語言,為了加強與外部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國外先進經驗,我們也需要培養大量熟悉和精通英語的人才。
筆者以為,外語教學與母語教學,外語教學與培養民族文化自信不是此消彼長,背道而馳的關系,而是相輔相陳,相互促進,共同為人類文化的多元繁榮做貢獻的。人類的語言文化是相通的,在外語教學中更易滲透母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中更能培養民族文化自信。
二、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我國高職英語教學在中西文化教學平衡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失衡問題,這也是我國高職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翻閱我們高職英語教材就會發現,很多文化內容選自于英語國家,例如萬圣節、圣誕節、父親節、母親節、西餐禮儀、鄉村音樂、搖滾歌曲等等,而對于本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材料卻寥寥無幾。英語課堂上,老師講得最多的就是外國文化和風俗,很少涉及中國傳統文化,導致學生出現崇洋媚外的問題,甚至有些學生過度追捧外國文化。高職英語教學中這種重西方文化輕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警醒文化自覺,培養民族文化自信,是我們英語教育工作者應該共同思考的問題。筆者結合日常的英語教學工作經驗,提煉出以下幾點看法,旨在拋磚引玉,與廣大同行商榷。
1.更新英語教學觀念,在教學內容中增加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材料
現行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明確要求:“英語專業學生要熟悉中國文化傳統,具有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提高對外介紹能力”。語言教育很大程度上應該是文化教育,其重要性甚至要置于五項語言基本技能(聽、說、讀、寫、譯)之前。為了順應時代的潮流,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外語教師和外語教學工作者應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形成新型的教學觀念,充分意識到外語教學中母語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及緊迫性。在教學內容中增加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材料,適時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現在高職英語教材的編制很多是根據英美國家的文化來制定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歐美文化的了解,增強學生的外文文化底蘊。但是根據英美國家的文化來制定,過于注重英美國家文化,忽略了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這樣有點矯枉過正。高職英語教材應該適當更新內容,在課文中多加入些中國文化元素。例如在課文教材中融入中國傳統節日、名篇名著、故事典故等等,這樣的話,學生既可以進行英語文化知識的學習,又可以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與學習,對于學生的英語學習一舉兩得。在增加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的同時,還應加強中西文化對比教學,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中加深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如“紙錢”在中國文化中有其內涵意義,學生容易把它直譯為“paper money”,對英語為母語的人來說,“paper money”是“紙幣”,“紙錢”正確的譯法是“spirit money”。如,中醫中“望、聞、問、切”中的“聞”,有人把它簡單譯成“smelling of odor”,這是由于對中國中醫知識的不了解。“望、聞、問、切”的正確譯文應是“observation, auscultation and olfaction, interrogation, palpation and pulse feeling”等。
2.英語課堂教學正確引導學生,使其樹立正確的文化觀
“文化觀”是指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對本族語文化及目的語文化的態度。正確的文化觀既不能表現出民族中心主義; 也不能出現出民族自卑情結,在跨文化交際中,學生只有避免上述兩種文化觀,在創造中國英語表達中國文化下特有的事物、現象、觀念時,才能既讓外國人理解、接受,又能體現、保留中國獨特的文化,展現學生應有的專業素養與文化自信。
英語教師是英語學習與教學的關鍵,教師如果擁有較強的傳統文化的知識涵養和教授水平,在自己教學的主陣地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傳統文化學習引導,讓學生在中西文化對比的過程中發現二者之間的差異,既吸收外國文化又汲取本國文化,增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推崇,提高學生對外國文化和本國文化的學習與鑒賞能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
3.加強傳統文化學習,提高高職英語教師的跨文化修養
高職英語老師的文化修養直接影響到英語教學效果和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高職英語中英語教師應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修養。這里的跨文化修養從一定程度上講就是提高老師的中外文化融合教學能力。為此,高中英語老師應該樹立終身文化學習的觀念,深入探討中外文化的區別與聯系,增強自身在外文文化教學中對中國文化的運用能力,拓展自身文化視野,為高職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打好基礎,增強高職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融合滲透工作。
參考文獻:
[1]伍海勇.淺析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及其途徑[J].東方教育,2012(3).
[2]周養權.試論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及其途徑[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8).
[3]袁芳.試析外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地位與作用[J].外語教學,2010(02).
[4]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