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作文內容空洞,缺乏真情實感,沒有個性,缺少“自我”的表現,這是目前作文的普遍現象。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分析作文中“我”缺失的原因,著力思考如何找回作文中的那個“我”,如何使學生的作文真正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展現自己的個性。
關鍵詞:情境;鼓勵;閱讀
江蘇省的語文高考中,作文占了70分,總分160分,可見作文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就是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寫作是基本的要求之一。寫作是一種表達,是為了傾訴和交流的表達,所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
然而,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學生的作文內容空洞,泛泛而談,虛情假意,甚至脫離生活、胡編亂造。在這個追求個性的時代,學生的作文反而都沒有了個性,沒有自己的真情實感,一切的敘述和情感都沒有自“我”的存在。
一、作文中的“我”去哪里了
作文內容空洞,泛泛而談。雖然學生也都寫的是生活中的事,表達的也是自己的真實情感,卻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反而讓人覺得作者是凌空蹈虛,內容輕飄飄的,沒有分量,甚至一半內容都是流水賬、湊字數。因為作文中所寫的事情,沒有作者的觀察和取舍,不管三七二十一,任何細枝末節的體驗和感受都寫上去,不取舍、不提煉、不挖掘,啰啰嗦嗦地記著流水賬,其實和作文題目沒有多大關系。
葉圣陶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
才會做成什么文字。”現在的學生因為課業繁重,失去了很多真實體驗生活的機會,但沒有脫離生活本身。生活帶給我們的各種感受,都需要“我”這個主體自己去體悟、去記憶,敏感地抓住那些細微的差別。莫言說:“有人說,我是個沒有思想只有感覺的作家,某種意義上是在批評我,但我覺得是在表揚我,我覺得小說就是從感覺出發,一個小說家在寫作時,應該把他的全部感官調動起來,就是說我要描寫一個事物,我必須要調動我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讓小說充滿了聲音、氣味、畫面、溫度。”由此看來,要找到“我”在生活中的各種感受,也并不是很難,只要“我”用心去發現,投入自己的主觀感受,“生活從來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作文是心靈的對話,是情感的流露。如果文章和生活、思想、做人分離,只是大片大片的假話、套話,抒寫心靈,表現真情卻退隱難見,那么這樣的文章就是孤獨的靈魂的無聊自語,怎會引起共鳴?所以莫言說:“作家的理性力量太強大后,他的感性力量勢必會受到影響,而小說如果沒有感覺,就是干巴巴的學生腔,小說應該像一條充滿了人氣的街一樣,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和氣
味,各種各樣的溫度,仿佛置身其中,不這樣,勢必枯燥無味。”這里的感性應該指的就是個體的主觀感受,寫作者——“我”的主觀感受、真實感覺。只有自己私有的、獨享的、他人沒有的東西,才是值得去寫去挖掘的,而不是成篇的假模假樣的套話、假話,讓作文變成既是你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在追求分數的潮流中,學生、老師都理性地分析問題,如何保證作文能在考試中不拿低分,并依此加以訓練。于是,除去那些作文很好的學生,處于中流的大部分學生的作文就總是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作文需要我們最大限度地運用感性基因來抒發“我”的感受,而不是理性地分析“我”該怎么樣。
二、找回作文中的那個“我”
如何找回作文中的那個“我”,如何使學生的作文真正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展現自己的個性?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讓學生自己去多經歷多感受,但是面對高考,學生很難有時間和精力。那么,我們教師是否能夠反思一下,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把教學工作做到位,重視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
表面上看,很多學生一聽到寫作文就害怕,不知道寫什么。但是當老師把作文批改好發下去,學生那充滿期待又緊張的眼神明確地告訴我,孩子們是喜歡寫作的,很想把“我”的故事、“我”的想法說出來,只是不知道怎么寫。所以在進行寫作指導前,首要的就是挖掘學生內心的那個“我”,形成“我”的認知和感悟,從而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
1.在情境中體驗“我”
現在的學生普遍缺少生活的體驗,“三點一線”的生活讓他們的感受都大同小異。但是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每個“我”都是不同的。老師的空頭說教引不起學生千差萬別的感受,更無法激發他們寫作的激情。《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欲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我們可以盡可能地創設一定的情境或結合一定的實物進行作前指導。如看一部電影,或聽一首歌,甚至只是一片落葉,都能引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再如可以讓學生做一件相關的事情,開展一個相關的活動。以前的小學老師常常會布置這樣一個活動,讓你回家幫媽媽做一次家務,感受媽媽的辛苦。這樣真實的生活體驗不管在什么時候都是能觸動孩子心靈的,都能讓孩子在行動中體驗到順利與挫折,感到歡樂與悲傷,只因有“我”的參與。只可惜,高考的指揮棒、教學進度的追趕時時約束著我們,讓老師更多的只能紙上談兵,“節約”學生做的時間,猶如“高鐵”,提速再提速,剝奪了他們感受生活的權利,致使作文似乎只能虛情假意、無病呻吟。
2.在鼓勵中發現“我”
(1)用亮點點亮作文的可能性
也許只是一篇平淡無奇的作文,但是只要它有一個亮點,哪
怕只是一句話、一個詞語,都應該充分肯定。讓學生知道自己在作文上的可能性,放大學生在作文中表現的“我”。
(2)通過展示來進行鼓勵
公開的贊美和肯定能充分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展示的方式很多,可以在班中朗讀,在班上張貼。筆者曾經搞過這樣一個活動,讓同組學生共用一本作文本,一天輪一位學生,學生不僅自己要寫,還要對其他同學的文章進行點評,一周收一次,下周一再發下去。對于教師來說,雖然每周都要批改作文,但是學生的興致很高,不管寫得好與不好,他們對于別人寫的文章都很“捧場”,認真地閱讀點評,評語雖然略顯幼稚,但很真實,并且比平時正式寫大作文都寫得好。
(3)點評到位,事半功倍
平時在作文講評中,教師一般先概括此次作文的整體情況,總結優點,接著重點分析作文中出現的問題,然后選出幾篇優秀作文做范文,或朗讀或傳閱;或找出幾篇比較差的點評一下,試圖“改邪歸正”。這樣的作文講評,實際上忽略了大部分學生,即平時作文不是太好、分數不高不低的中間部分的學生。他們也是絞盡腦汁、冥思苦想,表達了作為一個人“我”的想法,等待他們的卻是不盡如人意、卻又是意料中的分數和公式化的評語。長此以往,這部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積極性嚴重受挫,作文中的“我”也就和其他人越來越雷同。
《語文教育心理學基礎》指出:“寫作是一種內在的、心靈的運動,寫作過程即人的心理運動過程。學生作文寫得好與差,歸根結底是一個寫作心理能夠充分發揮的過程。”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每一次寫作,“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但是,畢竟教師和學生的時間都有限,不能每篇作文都把自己發現的問題和盤托出,針對突出問題的建議就顯得公式化,另
外,因為不是跟學生面對面地交流,即使提了建議也可能得不到學生的充分重視,致使這些評語收不到實效。
所以,筆者總是盡可能對學生進行面批。根據學生特點,有選擇、分批次地進行面批,還可以把存在同樣問題的幾個同學叫到一起,以一個同學的作文為例,進行小范圍的集中面批,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除了面批外,筆者所在地區的教研室還組織了各校進行“二次作文”,也是很好的辦法。平時作文一般只寫一遍,然后教師講評,這樣的結果是學生每一篇作文都沒寫好,沒有成就感,教師的講評也沒能派上用場。“二次作文”則能彌補這樣的缺憾。第一次作文訓練的時候只公布作文題,不作任何提示,限時完成,以此提高學生考場作文的能力。第二遍訓練之前教師就第一次作文中暴露出來的審題、立意等問題進行詳細講評和提示,當然,最好是能像之前提到的進行面批。然后再給學生一節課的時間修改舊作或重寫新作,爭取每次作文都能讓學生寫出一篇最滿意的文章來。
3.在閱讀中發現“我”
功利化的心理,再加之學業負擔過重,學生對語文老師布置的閱讀與鑒賞無暇理會,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在假期有時間,充斥熒屏的娛樂類、搞笑類電視節目也占據了大多數時間,附和著全民追求直觀、省力、不用動腦筋的浪潮。靜不下心來閱讀,如何能發現“我”?大千世界,如果僅僅做一只井底之蛙是無法發現自己的,無法真正認識自“我”。閱讀正是能幫助你更好地挖掘“我”未知的一面,更好地認識世界,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讀一本好書,就是一次美妙的旅程,你能在別人的旅程故事中找到自己的身影,能在別人的旅程故事中體會不同的情感,或者僅僅震撼于文字的力量。這些閱讀的體驗是個人的,是“我”這一個個體會有的,也許不是瞬間的強烈沖擊,但卻一點一滴地帶給你永遠深刻的印象。
另外,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閱讀器等在家庭中的普及,學生已經習慣了這種“微閱讀”的閱讀方式。這種碎片式的即時分享(半文半洋的哼哼唧唧,只言片語地曬曬心情,閑言碎語地發發感慨)逐漸變成了學生文字對話的主要方式,并且花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誰還會有時間去翻開書本,感受那白紙黑字中蘊藏的美呢?更何況,考試中對名著的考查更是讓學生僅剩的那
一點點閱讀欲望消失殆盡,好好的名著閱讀變成了試題的死記
硬背。
閱讀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管是對語文的學習還是寫作,都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也許正是這種不算立竿見影的作用,讓學生、家長甚至老師都忽視了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巨大力量。沒有個體化的閱讀,更別提個體化的體驗,致使可憐的牛頓一次又一次地被蘋果砸,愛迪生做了無數次燈泡的實驗才成功……缺少閱讀積累,沒有生活的體驗,學生的作文就變成了這一個學生的作文,而可以歸為“這一類”學生的作文,學生的“自我”在
哪里?
如何在緊張的學習中爭取到語文閱讀的時間?作為教師,也應該采取各種形式擴大學生的閱讀面。筆者所在地區的學校曾采取這樣的方式:在班級間設置流動書箱,每班一個,每周書箱在班級間流動,互相交換。這種方式激起了學生看書的好奇和熱情,學生之間也經常交流讀書心得。
當然,激起學生寫作興趣的方式很多,比如筆者所在地區一般都對高中三年作文進行系統訓練。高一階段側重于記敘文的訓練,可以提高學生形象思維的能力。高二階段側重于議論文的訓練,鍛煉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高三階段,則側重于審題立意、謀篇布局、語言文采等專題訓練,傳授一些應試的寫作技巧。系統的、循序漸進的訓練可以讓學生更清楚作文該如何寫。
再比如,教師可以自己以身示范,和學生同寫作文。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師的生活、情感勾起了學生巨大的好奇心,并且使他們覺得和老師的距離拉近了。“一個充滿人情味的課堂能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信任感,敞開心靈,促進認知和情感的發展,獲得更大的成效。”著名教育學家羅杰斯的這番話就是最好的解釋。
在這個追求自由、崇尚個性的時代,我們的作文教學也應關注到每一個寫作主體、每一個學生,致力于培養和挖掘學生心中的那個“我”,使之充分展現出來,“我”的快樂,“我”的悲傷,“我”的個性,“我”的每一細微的不同。找回作文中的“我”,真正寫出有“我”存在的文章。
參考文獻: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作者簡介:陳芳,女,出生于1985年1月,本科,就職于江蘇省吳江高級中學,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