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麗HU Jing-li
(山東廣播電視大學,濟南 250000)
(Shando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Ji'nan 250000,China)
1.1 國外關于企業社會責任思想的發展 對于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來講,它最開始是在1961年的時候,在克拉克(J.Maurice Clark)的著作《改變中的經濟責任基礎》當中被提出來的。但是,這時候僅僅只是提到有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真正意義上被提出來是在20 世紀50年代的時候。
在企業社會責任被提出來之后,很多的學者都在此基礎上,對企業社會責任思想加以不斷地健全和完善。關于企業社會責任,比較典型的觀念就應該是社會責任的兩面性觀點了,這里所說的兩面性,分別是經濟性和非經濟性。之所以說社會責任具有經濟性,是因為企業所屬的性質就是社會經濟組織,它對公共福利的經濟發展這一方面,是承擔著比較大的社會責任的。之所以說社會責任具有非經濟型,是因為企業也擔負著培養人才和發展人的價值的責任,而這些責任,我們是不可能通過經濟價值的指標來進行判斷。但是,對于這一點,著名的經濟學家弗里德曼(Friedman)卻持有不同的觀點,在他看來,責任的承擔是針對于自然人而言的,只有自然人才需要承擔責任,而企業的性質是一個整體,所以也就不是自然人,所以,不能夠說企業負有責任。所以,他提出的觀點就是:企業社會責任所指的就是企業對股東所承擔的經濟責任。
一直到20 世紀60年代的時候,這時候,社會處于動蕩不安的狀態,所以,企業所面臨的環境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正是因為此,很多的公司都不得不對企業和社會的相互關系進行重新的思考和定位。從而有學者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所強調的是企業應該承擔的義務,其重點是在企業的動機,而不是最終的結果。
后來,卡羅爾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責任應該通過一個更加精確化的概念來呈現出來,這一概念就是企業社會責任的表現。在此基礎上,它把企業社會表現的三維概念模型構建起來,這三個維度分別是企業的社會責任,社會問題的管理,企業的社會回應。
1.2 國內關于企業社會責任思想的發展 在我們國家,從成立開始,一直發展到改革開放之前,所出的都是計劃經濟的時代,所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在這一時間段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存在,換句話來講,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企業社會責任存在。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后,在市場經濟體制之下,企業所共同追求的目標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為了追求這一目標,企業往往只對眼前的利益加以重視,而忽視了自身的長遠發展。同時,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顧一切的破壞環境,從而對自己所在地區產生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企業在社會責任的承擔這一方面,往往只注重股東和管理層面上的責任,而把社會責任予以忽視。
一直到20 世紀90年代之后,這時候,我國市場經濟得到了高速的發展,并且經濟秩序也變得日趨完善,加上全球經濟一體化格局在這時候形成,從而我國一大批具有很強實力的企業逐漸步入到了國際化的方向上面。在這一時期,企業人雖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和國外企業相比較起來,還是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企業要向在國際市場競爭當中占據一席之地,就必須要嚴格按照國際慣例來進行。也就是說,企業必須要對自己的社會基本利益進行保證,在此基礎上,朝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努力。
2.1 國外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 在國外,除了理論方面關于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研究,在實證的研究上面也相對比較成熟。最初在1987年的時候,Cowen 在其研究中,選取了134 家美國著名企業的年度報告進行研究,針對年度報告中關于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內容,統計各個企業信息披露的頁數來對每一個企業的具體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情況做出衡量。從而得到了這樣的結論: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是和企業的規模大小,是和企業所處的行業,是和企業有沒有社會責任委員會等等之間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的。而對于企業的盈利能力來講,它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之間,是并不存在任何的關系的。
在2001年的時候,Hillman 以及Keim 針對企業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和企業自身價值之間相關度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對每一個利益相關者能夠對企業價值產生的影響的程度做出了分析,而這一分析,主要采用的是回歸分析的方式。通過分析,得到了這樣的結論: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實際上是和企業的價值之間有著比較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在2004年的時候,Brammer 以英國規模比較大的企業作為研究對象,來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問題做出了實證研究,從而得到了這樣的結論: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實際上和企業的自愿性的信息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2.2 國內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 在我們國家,關于企業社會信息披露問題的實證研究,實際上要比理論研究來的更加的深入。從整個研究來看,絕大多數都是站在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所產生影響的每一個因素的角度上面的,以此為角度,來對企業的業績、企業的價值以及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等等問題和信息披露之間的關系作出省政分析。
在2002年的時候,陽秋林以國內的五家企業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這些企業所承擔的人力資源的責任,這些企業對職工保障采取的措施,這些企業對社會的調查分析,這些企業對自己所在社區做出的貢獻等等進行了詳細且全面的分析。從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對于那些經營效益比較好的企業來講,他們在進行社會責任的履行的這一方面,要明顯比經營效益差的企業來的好。
在2005年的時候,陳玉清以及馬麗麗在企業研究當中,詳細探討了企業價值和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之間的詳細關系。具體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按照2003年我國上市公司的年度財務報告,來做出詳細的分析,通過指標體系的建立,來把這一年我國上市公司所做出的貢獻進行分析。從而得到了這樣的結論:在市場上面,關于企業社會貢獻信息上面,并不能夠做出敏捷快速的反應。
在2006年的時候,李正同樣選擇了2003年我國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選取的上市公司數量為521 家,針對這些公司的具體社會責任和公司價值之間的關系做出了詳細的探討。從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如果出于短期考慮,那么,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是會對自身價值的增長有著制約作用的;但是,如果出于長期考慮的話,那么,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是對自身價值的增長有著促進作用的。
從上述關于國內外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中,我們很容易看出,在國外,企業開始承擔社會責任要比國內來的早。同時,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相關研究上要明顯來的更加完善;信息披露的內容也顯然要來的更加全面;信息披露所包含的范圍要明顯要來的更加廣泛。在國外,很多的學者在針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問題的研究當中,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理論作出了系統且全面的分析,并在不斷地研究中,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理論框架。同時,在具體的實證研究上面,也通過具體的案例,通過計量分析的方式等等進行研究,從而同樣獲得了巨大的成就。
而在我們國家,在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這一問題上面,雖然研究也十分多,也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成果。但是,總的來講,和國外存在著顯著的差距,很多問題都不夠全面和完善,這一點,需要參考和借鑒國外優秀的研究。具體來講,包括了兩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第一,在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研究內容上面,還需要我們更深入地加以豐富。在我們國家,關于企業社會責任,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正是因為此,學者們在企業社會責任所包含的內容的這一方面,都是各有各的說法,同時,每一個人的衡量標準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研究這一方面,我們要相對學者們所得到的不同結論進行詳細的對比和分析是很難能夠進行的。而也正是因為信息披露比存在具體的規定,所以,對于很多企業來講,他們在進行信息披露的時候,往往都選取那些能夠對企業產生積極影響的因素進行分析。所以說,在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這一方面,在具體的內容上,還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
第二,在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研究對象上面,還需要我們更加深入地加以擴展。在我們國家,受到數據資料的可行性的影響,目前,我們國家的很多學者都偏向于對上市公司的設局進行分析和研究。而在非上市公司的研究方面,是很少涉及的,尤其是關于中小企業的研究,更是稀少。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對于中小型的企業來講,他們的經濟實力和大企業相比較起來,明顯弱很多。但是,關于環境保護的問題或者是員工福利等等問題上面,和大企業相比較起來,要更加明顯。另外,在我國的很多研究中,基本上都是以制造企業或者是污染嚴重的企業為研究對象的,而在其他行業上面,卻少有涉及。所以,總的來講,我國關于這一方面的研究,在關于行業中的不同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研究是存在很大欠缺的。這一點,還需要我們在今后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總之,目前關于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問題的研究,不管是在理論研究方面,還是在實證研究方面,都獲得了一定的成效,而這些研究,為我們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研究基礎。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應該盡可能多的用不同的方式,來逐漸把目前我國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和國外存在的差距縮小,把健全且完善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體系建立起來。最終促使每一個企業都能夠更加具有社會責任感,并深入到整個企業的各個管理層面。
[1]格桑卓嘎.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
[2]劉敏.外部壓力、公司績效與社會責任信息披露[D].遼寧大學,2012.
[3]李正.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D].廈門大學,2007.
[4]劉勇.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研究[D].西北大學,2007.
[5]辛斌明.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問題的探討[D].江西財經大學,2010.
[6]李正,向銳.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內容界定、計量方法和現狀研究[J].會計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