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ZHANG Yan
(南京醫科大學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ICU,無錫 214002)
(ICU of Wuxi No.2 People's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Wuxi 214002,China)
雙頻指數(BIS)是腦電雙頻譜,試講腦電圖的功率和頻率經快速傅里葉轉換與雙頻譜分析得出信息后擬合一個最佳數字,其值從0~100 分度表示,由小到大反映鎮靜的深度和大腦清醒程度.數值越大反映麻醉越淺,越小則越深。它綜合了腦電圖(EEG)中頻率、功率、位相、諧波等特性,包括了更多的原始EEG 信息,能準確迅速反映大腦皮質功能狀況及麻醉藥效應,是評估意識狀態、鎮靜深度最敏感、準確的客觀指標。另外在美國有95%的手術室應用了BIS,全球裝機>51000 臺,BIS 文獻資料超過3300 篇[1]。下面通過探討BIS 對不同患者的監測,為運用于臨床應用提供合理依據。
選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6月經BIS 監測的ICU 患者53例。其中全身多發傷19例、感染性休克10例、重癥肺炎12例、顱腦損傷患者15例、顱內感染5例、重度呼吸道感染2例。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33.15±19.21)歲,排除腦腫瘤與顱腦手術者。
運用GE solar 8000 監護儀上的BIS 模塊對ICU 患者進行連續BIS 監測,仔細記錄每日9:00~12:00 及15:00~18:00 時段的BIS 值及相關參數,同時給予Ramasy 評分以及部分患者給予RSL85 評分及GCS 評分。進行監測的患者未使用鎮靜劑或停用鎮靜劑8h 以上。
應用SPASS 13.0 統計軟件的Spearman 秩相關法,分析BIS 值與Ramasy 評分、GCS 評分及RLS85 的關系,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BIS 值與Ramasy 評分顯著負相關(p<0.01),相關性良好,BIS 值與Rls85 評分負相關(P<0.01),相關性良好。BIS值與GCS 評分呈正相關關系(P<0.01),相關性良好。
對于大多數ICU 患者需進行機械通氣,由機械通氣常引起人機排斥,對氣管插管不耐受及由于不耐受引起的血壓升高、心率加快、耗氧增加等問題,對這部分患者需進行應用鎮靜劑或肌松藥給予適當的鎮靜。因鎮靜劑或肌松藥劑量的使用不合理常產生不良影響。對鎮靜劑使用劑量的掌握以及鎮靜程度準確把握,能很好地減少因鎮靜劑量問題造成的不良影響。通過BIS 監測能夠直觀地看出鎮靜情況,85-100 分反映清醒狀態,65-85 分為鎮靜狀態,40-65 分為麻醉抑制狀態,低于40 分可能呈現爆發抑制。文獻報道在鎮靜過程中Ramsay 評分與BIS 值呈負相關,相關性較好,當Ramsay 評分在3~4 分,鎮靜狀態較好的BIS評分是65-85 分[1],在本次調查中結果與此基本一致。另外通過BIS 模塊能夠準確地了解患者的生命指征,可以更加科學有效指導醫務人員的調節鎮靜的劑量及患者的鎮靜控制的掌握,有效規避因鎮靜不足或過度鎮靜造成的影響。合理劑量有效地減少了呼吸機排斥,對機械通氣患者能最優化通氣,縮短機械通氣時間。BIS 監測能使患者更快、更可預測地蘇醒,減少患者術后惡心、嘔吐癥狀,BIS已被證實可降低術中知曉發生風險約80%,提高了治療過程的效率、對鎮靜劑有效地管理,減少藥物使用,從而降低了醫院成本。
腦缺血、缺氧往往引起腦細胞能量代謝,腦的新陳代謝與腦電密切相關,缺血和缺氧是大腦損傷的主要因素。BIS 的變化與大腦皮層的耗氧程度有一定關系。周挺等[1]將50例急性腦損傷患者根據轉歸將早期腦死亡組、腦功能恢復不良組和腦功能恢復良好分三組,對患者進行BIS監測、動脈氧飽和度及顱底氧飽和度,將后兩者取差來表示腦代謝情況,結果發現,腦死亡患者由于大腦皮層大部分或全部死亡,失去了攝氧與耗氧的能力,因此大腦失去電活動,故沒有電信號的變化,因此BIS 值最低。對于腦功能恢復不良組其差值高于正常值,這種情況說明了腦細胞對氧需求增加而氧的攝取及利用發生障礙,此時處于缺氧狀態,因此腦功能處于抑制狀態,并沒有消失,其值介于兩組之間。對于功能恢復良好組差值處于正常范圍內,腦耗氧并未發生變化,即使腦氧供發生變化,該組BIS 值最高。因此可以看出BIS 監測能夠用來反映大腦皮層的功能。對于顱腦損傷患者,劉漢等[2]對12例輕度和中度顱腦患者進行BIS 監測,研究患者BIS 監測與GCS 評分之間的關系,結果BIS 和GCS 呈直線相關關系,BIS 隨GCS 評分的增高而升高。BIS 對于路腦損傷及腦缺血的ICU 患者病情的判斷、治療有一定參考價值。
當血糖將至72mg/dL 時,腦電圖的δ 和θ 波會稍微增加,當血糖降至54mg/dl 時,兩種波不斷增加,當血糖降至32mg/dl 時,α 波伴隨著δ 和θ 波在增加的同時反而大幅地減少,當患者低血糖處于昏迷時,此時血糖為36mg/dl,此時BIS 降至46,隨著患者的血糖的升高,患者逐漸清醒BIS 升至80,可以看出血糖水平對BIS 有著密切聯系。對ICU 患者治療提供了參考。
BIS 較腦電圖有很大優勢,它幾乎不受床旁心電監護、呼吸機的影響,就能夠很準確地評估大腦皮質功能,同時有研究者表明BIS 值與腦損傷的程度及心肺復蘇后腦功能恢復與GCS 評分有一定的相關性。目前對腦死亡、心肺腦功能復蘇ICU 患者,BIS 的作用還缺乏理論的支持,還需進一步研究。
BIS 監測與目前臨床使用的各種評分表相比,BIS 監測客觀,靈敏,可自動監測,具有明顯的優勢,對危重患者的治療及預后的判斷的優勢很明顯,減少人的主觀因素,能簡單有效的為醫務人員提供可靠參考數據。
總之,BIS 監測具有簡單方便、連續、無創、直觀等優點,通過BIS 監測和鎮靜評分,既可以保障鎮靜程度,防止鎮靜不足及鎮靜過度,又為機械通氣病人適時脫機、拔管提供科學合理的依據。但BIS 在治療顱腦損傷、體外循環、心肺腦復蘇等特殊疾病時作為有效依據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隨著BIS 逐漸深入應用與發展,BIS 在ICU 患者的應用上會有更好的空間,給患者的健康提供重要保障。
[1]周挺,高越,徐國根,等.腦電雙頻指數評估急性腦損傷患者預后的可行性[J].浙江實用醫學,2006,11(5):319-320.
[2]劉漢,劉穎.腦電雙頻指數在ICU 中的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08,24(18):3091-3093.
[3]徐源,李天佐,陳磊,系春花.腦電雙頻指數在全憑靜脈麻醉中的作用[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