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建+黃林芹+郭小文


近年來,隨著一系列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組織化程度的政策法規的出臺,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出現了一大批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為主要形式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了全區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為了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人員的文化素質狀況以及對培訓需求、培訓內容、培訓模式、培訓條件等方面的要求,筆者結合“技術走基層”活動,隨機抽取15個專業大戶、6個家庭農場、13個專業合作社和2個龍頭企業四類主體的36名負責人和195名成員,對他們進行了問卷調查,收集疏理、歸類匯總各類資料,分析培訓的需求、內容、方式等,查找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教育培訓的措施。
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
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區已登記注冊或登記備案管理的各類種養大戶達1376戶,其中種糧大戶(30畝以上)140戶,種菜大戶(10畝以上)350余戶,種油菜大戶(30畝以上) 85戶,養豬大戶65戶,家禽大戶54戶,其他大戶23戶;各類家庭農場35個,已登記注冊或備案管理的21個,其中種植業家庭農場占比51.2%,養殖業家庭農場占比29.6%,種養結合的家庭農場占比19.2%;農民合作社228個,帶動農戶2.01萬戶;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個,其中省級龍頭企業3個,市級龍頭企業5個,帶動農戶2萬多戶。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素質現狀調查
(一)文化程度與受教育培訓狀況
1. 學歷狀況調查。從學歷水平來看,被調查的四類主體負責人和成員中,擁有高中以下學歷的比例分別達到43.0%和74.6%,擁有高中(含中專)學歷的比例分別達到43.7%和24.3%,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分別達到了13.3%和1.1%。龍頭企業負責人的整體學歷層次最高,家庭農場次之,主要集中在高中(含中專),合作社帶頭人再次,種養大戶帶頭人學歷最低,主要集中在初中;四類主體中成員的學歷層次,主要在高中以下。
2. 教育培訓經歷。從所調查四類主體負責人和成員的教育培訓經歷來看,開班面授分別占81.5%和92.3%,參觀考察分別占8.3%和6.6%,網絡遠程教育分別占6.1%和0.7%,其他方式的教育培訓分別占4.1%和0.4%。總之,目前的農業經營主體職教形式還是以開班面授為主,自學為輔,配合各類遠程教育形式進行。73.4%人員參加了由當地行政部門主辦的或委托的學校和培訓機構的教育培訓;18.2%人員參加了由專業協會組織的培訓,8.4%人員參加了由農業龍頭企業組織的培訓。
(二)教育培訓需求分析
1. 愿意接受教育培訓情況。在四類主體的負責人和成員中“是否愿意進一步接受教育培訓”這一問題上,表示自己“愿意”參加培訓的分別占93.5%和95.4%,態度不明確的分別占5.4%和2.9%,“不愿意”的分別占1.1%和1.7%。這說明,目前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愿意參加教育培訓的需求十分強勁,同時也需要加強政策引導。
2. 參加教育培訓目的。在四類主體的負責人和成員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為提高所經營產業收益的分別占81.7%和87.3%,實現自我價值分別占13.1%和10.6%,提高自身文化水平的分別占3.4%和1.2%,促進經營產業現代化的分別占1.8%、0.9%。調查發現,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接受教育培訓的目的是多重性的,多樣化的,其中首要的目的是提高所經營產業的收益,在進行職業教育課程設置中,如何幫助帶頭人達成這一目的應當是重點考慮的問題。
3. 教育培訓形式要求。教育形式需求來看,四類主體負責人和成員中開班面授和實地操作分別占48.3%和55.2%,網絡遠程教育分別占23.1%和16.7%,自學輔導分別占19.4%和18.7%,其他形式的分別占9.2%和9.4%。調查中發現,四類主體負責人和成員希望面授講座與實地操作結合起來,讓知識更易接受,提高也更快;還有他們更希望一些不限定具體時間、地點,如網絡遠程教育、實踐指導等培訓形式。
4. 教育培訓內容需求。對于培訓內容,四類主體負責人和成員均提出了明確的需求。從整體情況上看,所從事農業行業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分別占83.3%和92.3%,市場營銷知識分別占63.5%和52.4%,除此之外還有企業財務知識23.1%和18.2%,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常識23.6%和30.5%,電子商務(網絡營銷)分別占35.7%和11.3%。調查結果顯示,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和成員對所從事行業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興趣最大,同時,對市場營銷方面的知識也非常感興趣,除此之外還有企業財務管理知識、政策法規、人際交往等方面的知識,而這些知識都將為負責人和成員成功經營其產業提供理論與實踐上的指導,也應成為教育過程中的必備教學內容。
(三)教育培訓影響因素分析
1. 文化程度影響調查。被調查對象中對“一事一訓”的要求隨文化程度的增高呈下降的趨勢,占20.6%;要求辦班培訓的占73.7%;要求學歷培訓的占5.7%。選擇在本村參加培訓,隨文化程度的升高而不斷下降;相反,選擇在當地村社或鄉鎮、縣城和其他城市參加培訓,隨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不管文化程度高低,調查對象選擇種植業培訓內容總體順序是糧食、蔬菜、水果、特種經濟作物、棚室生產;養殖業培訓順序為豬、牛、雞、特種養殖、羊等。但文化程度不同,選擇的百分比有所不同,調查對象文化程度越高,選擇培訓內容的技術含量也越高,具體表現在棚室生產、特種養殖,文化程度高的調查對象選擇的相對比例也就越高。
2. 經濟收入影響調查。不同收入水平的被調查對象,都表示愿意在當地參加短期培訓或“一事一訓”,當收入升高到一定水平,參加短期培訓的人數減少。新型經營主體年收入在5萬~10萬元的,希望參加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經營主體年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的被調查對象,對管理培訓、綜合培訓、學歷培訓的需求越高。隨著收入的升高,希望接受的教育培訓層次越來越高。不管是何種經濟收入水平,就目前多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教育培訓地點選擇來看,順序為當地村社或鄉鎮、縣城和其他城市。
三、對策及建議
2013年以來,達川區農廣校曾對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過教育培訓,但各級領導的重視程度、基礎設施建設、師資力量、培訓內容和方式等不足顯得尤為突出。針對這些問題,結合此次調研,筆者對今后達川區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教育培訓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營造參訓氛圍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教育培訓是一項復雜性、長效性、基礎性的工作,應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教育培訓納入全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建立各級有關黨政部門協調管理的工作機制,明確崗位人員和職責,確保人員到位、責任到位和任務落實;爭取各級財政設立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專項,擴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規模;加強聯合辦學單位的溝通和協調,引導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重視和支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等,廣泛宣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優勢、作用和創業精神,提升社會影響力,營造有利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 整合培訓資源,完善基礎設施
由區農業教育培訓中心牽頭,整合林業、水產、畜牧等各部門的教育培訓資源,遴選教師組建師資資源庫;引進農業技術、經營管理等方面專業教育人才,擴大兼職教師力量,組建強有力的師資隊伍,同時要不斷改善教學條件,完成網絡遠程教育等先進的培訓教學設備的建設和購置,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手段,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以隨時參加學習,以提高他們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管理能力。
(三)更新培訓方式,優化培訓內容
培訓形式要將課堂教學與實訓結合起來,基礎理論教學與案例分析結合起來,并組織專題講座、研討、經驗交流、模擬操作、現場實習、實地考察等輔助教學。教育培訓內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論和政策法規、現代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知識、農業經營管理實用技術方法、農業經營主體運作專項技能這四大模塊,兼顧農業市場營銷方面、企業財務管理知識、法律法規、生態文明、生活修養和人際交往等人文知識,要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領域和不同群體的需求,科學確定教育培訓主題,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和成員的多元化需要。在教育培訓方式上,要在集中抓好理論課學習的同時,大力實施送教下鄉,推進培訓教師、媒體資源和人才培養“三進村”,把農民教育培訓辦到鄉村、辦到合作社、辦到企業,方便學習。
(四)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增強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后勁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應以農業種養大戶的培植為切入點,積極開展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農產品加工戶、農家樂、休閑觀光農業的經營管理人員、農產品經紀人、農業服務組織骨干等的各類人員培訓。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積極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全過程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重點培養生產技能型、經營管理型、技術服務型和市場營銷型等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和符合市場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此外,要引入培養一批大中專畢業生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改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文化結構,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撐。
(五) 建立激勵機制,增強培訓意愿
通過各種激勵手段,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和成員的培訓意愿,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一是建立“等級評定”激勵。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的評價發現機制,以學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制定負責人的評價標準、認定程序和實施辦法,完善農民職稱評審制度。二是“雙證制”激勵。推行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鼓勵和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和成員進行成人學歷教育,參加農業職業技能鑒定,并按規定給予補助。在農業生產服務的關鍵職業領域,探索建立農業職業資格準入制度。三是“政府政策”激勵。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扶持力度,在土地流轉、技術支持、項目立項、資金投入、金融支持、保險和稅收等方面予以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