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和逃避思想,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就逐漸散失。因此創設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是中學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論述了幾種創設情境的方法,它們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想學、樂學”,從而讓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煥發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情境;活力
眾所周知,學習語文需要日積月累。隨著課業負擔的加重,初中生容易對語文產生畏難情緒和逃避思想,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就逐漸散失了。因此,中學語文教學的當務之急便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語文課堂教學煥發活力,而采用情境教學法不失為一種“把課教活”的有效方法。
所謂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然而,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教學內容不盡相同,教師只有依據教材創設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于這個情境中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陶冶情操,達到教材所要求的目標,才能體現語文情境教學的實質。那么,怎樣創設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呢?
一、巧妙設計導語,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那么,導語便是藝術中的藝術。正如魏書生老師所說,“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過來”。初中生大多比較感性,各種和課文內容或作家相關的事都會使學生興致勃勃地進入學習狀態。所以,教師在上新課時,可以用與新課內容相關的小故事來作開場白。如,教學《幼時記趣》一文時,考慮到這是篇文言文,而單調的古文翻譯,學生肯定不喜歡。所以,教師可以先把文中的內容編成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學生聽,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讓他們借助注釋和詞典以及老師的適當點撥,達到讀懂這篇文言文的目的。如此一來,學生的興趣始終集中在課堂教學內容上,整堂課的教學效果也相當好。
當然,教材的不同,課堂導語的設計方法也不盡相同,常見的有詩詞格言導入法、問題懸念導入法、實物對照導入法等等。但無論采用哪種,都應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使他們產生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煥發出課堂教學的活力。
二、聯系實際,營造生活情境,拓寬學生的求知視野
一個班的學生不可能語文水平完全相同,總有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不扎實,對語文學習退避三舍。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有美感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求知視野。如,“假如我是導游”是中學語文口語交際訓練中較難的部分。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對教師在課堂上單一的灌輸書面知識缺乏興趣,更不愿在此背景下開口練習。對此,教師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如趁學校舉辦展覽時,教師可要求一個或幾個學生擔任展覽會的“導游”,由“導游”帶領全班同學參觀展覽,向同學們講解具體的展品。在參觀的過程中,允許參觀的同學向“導游”自由提問。這樣,在“展覽會”這個生活情境中,“導游”因為有了忠實的聽眾,有了交流對象,講解的興致變濃了,并且會自然地運用體態動作來增強語言表達的感染力。在參觀展覽的過程中,聽的同學因為能自由地提問,能邊聽邊作出回應,實現了與“導游”的互動,一改課堂上沉默靜聽的僵化形象……如是,“假如我是導游”這一口語交際訓練因為具體生活情境的創設,被演繹得生動活潑,讓學生都樂意去嘗試、去參與。
三、創設表演情境,讓學生迅速、主動地理解課文
中學語文教材中安排了戲劇和小說,其中所選的篇目大多適合表演。在教學這些課文時,如果光靠音樂、朗讀和教師的講解等恐怕不能達到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教學效果。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地創設生動、逼真的表演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生課堂主動學習的內驅力。如,教學《偉人細胞》時,教師可以把課文當作劇本,將文中具體的人物角色分配給學生來扮演,讓學生在表演中把靜止的語言文字變成活生生的場景。而學生為了演好角色,會主動去查找資料,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反復閱讀課文,掌握故事情節,熟悉人物臺詞,認真揣摩人物的語言、行為、神態、心理的變化。當表演者通過表演把文字訴諸形象時,既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又體驗到了創造的樂趣,還對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語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看的學生一下就明白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也能體會到作品的主題。
四、借助多媒體,渲染情境,培養學生的領悟能力
荀子曾指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可見,“聞見”是教學的基礎,而多媒體技術的出現,實現了“聞”與“見”的良好結合。如,以《感悟珍珠港》一文為例,為了讓學生對戰爭這一歷史主題有深層的認識,教師可運用多媒體先放映電影《珍珠港》中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的片段,使學生對戰爭的殘酷、慘烈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之后,教師根據課文內容,用多媒體展示珍珠港的地理位置圖和現在的面貌,以便學生明白珍珠港在軍事上和歷史上的重要性。在合作探究性學習部分,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又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一戰、二戰、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相關圖片及造成損失的具體數據,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討論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學生便能輕而易舉地指出:“警示后人要牢記‘人類啊,若是繼續濫用戰爭,你終將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像這樣,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的需要,恰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讓學生對戰爭的殘酷有了深刻的認識,能啟迪學生的思維,去思考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激發學生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層次的思考,從而更好地把握課文內容。
總之,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結合不同課文的特點,巧妙地創設情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才能激活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對語文真正做到“好學、樂學”,從而讓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煥發出活力,讓師生共同感受“生命因語文的存在而精彩”。
參考文獻:
[1]徐東海,羅先鳳.創設情境教活語文[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1(1).
[2]李吉林.情境教學實驗與研究[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喬炎紅,女,本科,就職于江蘇省常熟市海虞中學,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