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將信息技術與各學科進行整合,成為了新課改教學的大勢所趨。以高中語文教學為例,結合教學經驗,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模式進行幾點闡述和說明,以期得到拋磚引玉之效。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語文;教學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大力推進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從而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師的教學方式的有利變革。”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依據新課標教學要求,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使高中語文在信息技術環境支持下,煥發出其獨有的魅力和活力。
一、運用信息技術,轉變教學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傳統高中語文教學,受應試教育觀念影響,我們的課堂對學生進行的都是“滿堂灌”,致使語文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呆板無趣,我們自然也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信息技術的應用,則為達到這一教學目的提供了可能,它可以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己學、主動學,從而實現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效結合。
如,在教學《中國與西方文化資源》這一課時,因為是一篇文化批評論文,且高一學生因為缺乏相關知識背景和理論修養,對文化這一塊內容顯得比較生疏,因此,課前我為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項作業:回家利用網絡技術搜集有關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內容,并比較它們之間的優點與缺點、長處與短處,然后,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將其制作成課件。課堂上,5人為一組,對課件進行演示、講解。如此,既使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及其之間的結構性差異有了初步認識,同時也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將課堂學習權利還給了學生,促進了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
二、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融聲音、視頻、圖像、文化、動畫等多種傳播媒介于一體,所以,身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應充分利用和把握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勢,將語文教學內容以形象逼真、生動有趣的方式展現出來,為學生創設一種直觀式教學情境,如此,便能使學生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以極高的熱情和積極性投入新課的學習。
如,在教學《江南的冬景》這一課時,我就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了有關江南冬景和北方冬景的相關圖片,并配上舒緩的
音樂,如此,課文中所描繪的江南冬景和北方冬景便以生動、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現在了學生眼前,尤其是湖水凝寒、翠竹披綠、楓葉欲燃、蘆花搖白的江南冬景,更是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我們正式學習這篇文章時,學生也就能借助之前映入眼簾的江南美景圖,去仔細品味郁達夫那筆隨意轉、舒卷自如、誠摯坦白的文字,也能深刻領悟到文章內容所體現的自然之美,培養學生感受和欣賞自然之美與文章之美的能力。
三、運用信息技術,展示課文情節,增強學生感性認識
傳統高中語文課堂,教師一般采用讓學生自讀或學生朗讀的方式去展現課文情節,然而,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無法真正理解和體會已經距離我們時代久遠的社會特點和人物感受。而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語文教學,則能使學生生動體會那個遠離我們世界的人物感情、人物特點。
如,在教學《祝福》這一課時,為了使學生深刻領悟這篇小說的主旨意圖,正確把握人物的命運走向,我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了《祝福》這部電影,這樣,課文中所描寫的那個魯鎮以及那個遙遠的、不屬于我們生活的地方,便生動逼真地出現在了學生面前,學生對祥林嫂的遭遇以及整個故事的情節脈絡,也有了更清晰、更形象的認識,達到了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解讀,增強學生對文本內涵感性認識的教學目的。
總之,希望廣大語文教師能夠在日后教學實踐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優化教學過程,豐富教學內容,使高中語文課堂在信息環境支持下,變得妙趣橫生,精彩四溢!
參考文獻:
徐亞強.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初探[J].甘肅高師學報,200(01).
作者簡介:王麗麗,女,1986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宿遷中學,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