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因為成長環境、習性、愛好、能力和認知等的不同,其學習需求也不同。作為教師,應當想方設法尋找到適應不同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特性施教,即差異教學。
關鍵詞:差異教學;備學生;多元智能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曾經有位老師這樣和我說:人們把教師比喻成園丁,這是很貼切的比喻。如果學生是小草,那么教師教育的目的就是讓綠茵鋪滿大地;如果學生是小樹,那么教師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它茁壯成長,成就一片綠蔭;如果學生是花朵,那么教師教育的目的,便是讓花兒綻放出美麗和芬芳。教育的目的在于成就一個人,從各個方面激發人的潛力,使其獲得成功。但是,草、樹、花是不同的,即使同樣是花,也有許多不同的品種,學生與學生也是不同的,作為園丁的教師,不能用培養樹木的方法培養小草,也不能用種植蒲公英的方法去種植牡丹。
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論,即根據學習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但是在如今的課堂中,“一刀切”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于是課堂上出現了這樣的“怪現象”:學習好的學生覺得太簡單不聽課,學習差的學生覺得太難聽不懂,而覺得老師教授的內容難度適中的學生卻因為老師要停下課來進行課堂管理而常常被打斷思路覺得厭煩,甚至厭學。精心準備的課件卻沒有發揮它預想中的作用,對于教師來說,是一件多么挫敗與沮喪的事情啊!是時候將孔子的“因材施教”運用到課堂上來了,不能再“一刀切”,這意味教師需要將學生分層,針對學生個體,提出合適的學習要求,采取相應的教學手段,在現代,我們稱之為差異教學。
既然是差異教學,那么首先肯定是了解學生的差異所在,了解每一個個體,即我們所說的“備學生”。面對一個全新的班級,作為教師,應當如何了解學生的興趣、能力、學習需求等呢?要深入地了解一個人,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和他朝夕相處,觀察他的生活、和他談心。可是這種方法顯然不適合教師了解學生,至少在中國,這種做法是難以實現的:一個教師往往要教授兩到三門課程,教授的班級通常也在兩個以上。教師可以在教授過程中根據不同班級學生的情況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但是不能針對學生個人進行教學方式方法的調整。如何快速了解學生呢?前人在這方面做過許多研究,其中美國哈佛大學的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教授于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為許多教育學家認同和采納。“多元智能理論”相信每個人與生俱來地擁有8種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語言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體育智能、交際智能、內省智能和自然智能。每個人擁有的智能的量是不同的。教師可以根據“多元智能理論”設計調查問卷快速有效地了解學生的能力、長處、適合他們的學習風格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擁有的不同的智能的量進行分組,從而為不同的學生設計出不同的教學活動,如為語言智能較強的學生設計閱讀環節,為體育智能較強的學生設計表演環節等,或者將擅長不同智能的學生分成一組使其分工合作完成任務。使用多元智能理論,教師可以完成對學生的分層。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根據調查的結果和學生進行單獨的或集體的交流,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自己,積極尋找和發現自己喜歡和憎惡的某些事物和做出某些行為的原因,與學生一起找到適合學生自身的學習方法。“備學生”是一個持久而連續的過程。隨著老師對學生了解的深入和學生自身的發展,針對學生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也要不斷調整,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將學生“備”好,老師才可以開始備課。磨刀不誤砍柴工,相信每個老師都會同意:課前準備越充分,上課時遇到的壓力就越小,成就感就越強,并且在課堂上教師能將更多的精力用來關注學生的動態,而不是教學的內容上。因此備課是教師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師應當謹記亞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教師教授課程,應當從學生已知的東西講起,從中揭示能夠引起他們疑問的那個方面,使他們產生一種驚奇感。因此備課時,應當將知識點聯系生活,從學生熟知的事物著手,然后才考慮:使用什么樣的教學策略和課堂活動能夠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學內容,并對教學內容感興趣,為課堂教學和課堂活動需要做哪些準備,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何時以何種形式給出反饋等。差異教學要求老師在課堂上使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策略和評估手段,使學生能夠“學有所得”。
到了課堂,教師需要做的事情,便是將學生分組,分發材料,并通過提問將學生引入到創設好的課堂情境中,引發學生的好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教師是作為引導者而非主導者的存在。老師的主要精力應當放在學生身上,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有的學生能夠很好地理解老師的講授知識,有些卻不能跟上老師的思路;有的能記牢學過的東西,有的則比較健忘。這都需要老師對學生的密切關注,以便及時發現哪些學生開始聽不懂他的講解,及時弄清楚學生忘記了什么,他不理解的原因是什么,怎樣才能夠幫助他們克服困難等。
一個優秀的教師如同一個優秀的推銷員,需要充分了解客戶的需求。然而每位“客戶”都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習性、愛好、能力和認知等參差不齊,因此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也不盡相同。作為教師,我們應當想方設法尋找到適應不同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特性施教,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才華得到展示。
參考文獻:
[1]伊麗莎白·布盧瑞克斯.好老師因材施教的12個方法[M].李紅,譯.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27.
[2]蘇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長的談話[M].趙瑋,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205,233.
[3]尼克·麥克基恩.教師一定要思考的四個問題:今天,我們怎樣做教師[M].馮怡,譯.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171.
作者簡介:林超,1986年5月出生,女,本科,就職于廣東省河源市理工學校,研究方向:教學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