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滿都拉 王艷華 胡曉穎
摘 要:物理學中的研究方法有許多種,理想化方法即為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種,在物理學建構大廈的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理想化實驗是人們在思想中塑造的一種理想實驗,是邏輯推理的一種十分特殊的形式,理想化實驗并沒有脫離生活實際隨心所欲的假想,而是以實際生活的實踐經(jīng)驗作為想象的基礎點,在已經(jīng)存在的科學實驗的基礎之上建立的、模擬的。理想化方法抓主排次對實際的情況進行的科學抽象,最后深入本質得到真相。
關鍵詞:理想化方法;理想化模型;理想化實驗
物理學術語理想化方法,就是一種理論思維的方法,是人們在認識事物、探索事物內(nèi)在本質和規(guī)律的過程中形成的。物理建構大廈的組成,包含了形形色色的理想化方法。理想化方法包括: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實驗兩個部分。
1.研究的內(nèi)容
1.1理想化模型
將現(xiàn)實生活中復雜難辨的各種因素影響下的物理過程,提取出來其受影響的主要因素,進行抽象化的過程。舉個例子,在學習電學時,我們研究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時,研究電荷作用力的大小受什么因素影響的時候,可以知道受到帶電體的形狀、大小、所帶電荷量的多少、電荷的分布、電荷之間的相對位置,以及介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么多的因素夾雜在一起如果我們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地考慮各種因素,就會感覺無從下手,也根本得不到最終我們想要的結果。在物理研究歷史以來,大量的實驗表明:起決定作用的就是電荷的電量,以及介質的介電常數(shù)。這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我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清主次。建立“理想模型”,行之有效,化繁為簡。
物理學研究中,理論與實踐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缺一不可的,物理學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實驗事實需要理論知識的總結概括和描述,另一方面,理論知識也需要由實驗來驗證。這就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理念。
1.2理想化實驗
理想化實驗(是一種假想的實驗),是人們在思維進程中塑造的一種理想化的過程,(它是一種邏輯推理的思維過程和理論研究的重要方法),理想化實驗并沒有脫離生活實際隨心所欲的假想,而是以實際生活的實踐經(jīng)驗作為想象的基礎點,在已經(jīng)存在的科學實驗的基礎之上建立的、模擬的,理想化實驗是對實際的情況進行的科學抽象,最后深入本質得到真相。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十分重視理想實驗的研究。眾所周知愛因斯坦對于相對論的研究使得人類科學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愛因斯坦通過設想的閃電理想實驗,提出了同時性的相對性概念。這就是理想化思想在物理學中重要的運用之一。因為運用了理想化的思維方式,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為人類物理科學的發(fā)展翻開了嶄新的一頁,譜出了震撼宇宙的一首華麗的樂章。
2.研究的方法
2.1對象模型
理想化模型中的對象是用來代替研究對象實體的理想化模型,比如質點、彈簧振子都屬于對象模型,是對實物的一種理想的簡化,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2.2條件模型
條件模型就更多了,比如很光滑的水平面,平直無摩擦的軌道等,就如一個神話故事需要為之作為背景的天宮。
2.3過程模型
我們知道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許多物理過程都是在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發(fā)生的,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分清主次,要忽略次要因素的作用和影響,只考慮主要因素引起的變化,這樣的過程叫過程模型,其實是對干擾因素的一種簡化,排除干擾。例如,在平拋的過程中,在高度較小時,空氣的作用忽略不計時,可抽象為豎直方向上的自由落體運動和水平方向上的勻速直線運動,但是空氣在物理過程發(fā)生的進程中也確實起到了影響,由于其影響力較小,屬于次要因素,故而將其忽略,這就是化繁為簡的理想化方法。
3.實踐調查
在為期半月的實習過程中,我通過實習過程中對學生以及指導教師的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現(xiàn)在陳述如下:
3.1對學生的調查
3.1.1問題一
解決問題中缺乏模型意識,對基本知識概念不理解。表現(xiàn)在:思維障礙缺乏模型意識,對概念和規(guī)律掌握不夠深刻通透。通過對學生的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在概念、規(guī)律的學習中,對模型是什么樣的形象認識不清晰,猶如瞎子摸象,知其一面而不知其全貌。通過此次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只知道物理學習中有“質點”,但是怎樣的情況物體可以被視為質點并不清楚。
3.1.2問題二
不清楚建立理想化模型的方法和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突出的表現(xiàn)出了一個嚴重的知識弊端,那就是對于理想化方法中的模型化知識屬于蜻蜓點水一般,認識只是在極其表面的程度。以質點為例:絕大部分同學知道質點是理想化模型,但其中只有一半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建立?是如何建立的。同樣質點的應用過程中也反映出來這個問題。這就是知識儲備完全不夠的表現(xiàn)。
3.1.3問題三
思維定式的影響。表現(xiàn)為:經(jīng)驗模型造成了我們所熟知的思維定式。造成了思維方向偏離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使得思維發(fā)散受到束縛。潛在性假設,思維自閉封鎖兩種表現(xiàn)潛在性假設即為:過去經(jīng)驗對解決當前問題的一種影響。課本上或參考資料上的習題,經(jīng)常是直接給出簡化后的物理模型圖景,學生自然而然地直接忽略了建模的思想過程,使得學習解決問題變成了因成績而必須要做的無謂的事情。這就像我們沒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知道學習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到底該為誰服務。就像文章《等待戈多》中,兩個流浪漢都在等待戈多,卻不知道戈多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人還是物。這樣長此以往怎么會有創(chuàng)新意識?思維身陷囹圄,甚至瀕臨窒息。
3.1.4問題四
沒有掌握相應的建模方法和技能。具體表現(xiàn)在: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建模。
3.2對教師的調查
在實習過程中我除了對學生進行調查以外,還對部分指導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有一部分教師本身對物理模型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認為物理模型就是書上所提到的質點、點電荷和單擺是理想化模型;還有一部分教師認為學生功底太差,應該好好學習掌握基礎知識,而不是進行什么建模思想的訓練。這些教師把物理模型建立的責任推到科學家的身上,忽略了每一個孩子都可能成為科學家的可能。要知道人的潛力是有諸多可能性的。為了自己教學的簡易,避重就輕,不開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的智力。這就猶如將科學知識直接灌入學生的胃中,卻不給學生咀嚼消化的時間,試問這怎么可能不會營養(yǎng)不良呢?另外,有些教師認識到了物理模型的重要性,但不知應如何在日常教學中,系統(tǒng)有效地開展物理模型的教學。就像我們明知道前方就是伊甸園,卻不知哪條道路是真的通向那里的。
3.3調查總結
3.3.1結論一
通過實習過程中對學生以及指導教師的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現(xiàn)在陳述如下。發(fā)現(xiàn)九成以上的學生的解題模式為:拿到習題先進行審題,然后頭腦風暴所學過的公式,直接套用然后求解:然而專家的解題模式大為不同除了跟學生一樣先進行審題以外,要選取研究對象,建立物理模型,進而分析物理過程和狀態(tài),運用適當?shù)母拍詈鸵?guī)律求解,作答后還要進行必要的檢查。學生所形成這樣的解題模式是由于長期以來的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的固有化模式所造就的。
3.3.2結論二
3.3.3調查結束語
通過此次調查問卷,學生學習的問題只是暴露出了冰山一角。教學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我們首先應該弄清楚學生為什么不能很好地理解我們所傳授的知識,通過現(xiàn)象要看到問題的本質。所謂的因材施教,對癥下藥,不外乎就是這個道理。同時,我們應該注重教育者本身的作用,不能單方面的、片面的做教學評價,重要的是全方位地理解學生,選定教學方法,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是重中之重。作為新世紀的物理教師,我們不能拿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簡單單一性原則來要求我們自己,必須得適應時代變革,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劉遠全.物理學中的理性化方法[N].科技咨詢導報,2007-11-01:19.
基金項目:本文系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高等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項目基金(NGJGH2013048)。
作者簡介:呼和滿都拉,男,1982年2月出生,碩士,就職于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師范學院物理系,研究方向:大學物理課程建設。
王艷華,女,1982年1月出生,碩士,就職于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師范學院物理系,研究方向:大學物理課程建設。
胡曉穎,女,1979年6月出生,碩士,就職于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師范學院物理系,研究方向:大學物理課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