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人曾說過“聰明的老師總是反思自己,愚蠢的老師總是責怪別人。”在實施新課標的今天,面對如此充滿活力的研究型課程,“不能拿昨天的知識教今天的學生為明天服務”。培養反思型教師是時代飛速發展的需要,是課改深入發展的需要,是學校和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反思;學習力;科研;交流
所謂反思型教師是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和文化素養,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學習能力,能自覺地運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導實踐的新型教育工作者。他們能在實踐中反思(教學實踐中),實踐后反思(教學實踐后),為實踐而反思(在教學實踐前)。也就是說,教師進行反思,其目的不只是為了回顧過去,更是讓教師以教學過程更優化為目的,指導未來的實踐活動。
一、增強學習力是培養反思型教師的關鍵
1.博覽群書為其首。堅持定期學習時事政治,尤其是要多讀有關社會發展、教育改革的新觀念、新思想的書籍。因為現代課程已朝著綜合性的方向發展,而原有的單一學科型教師,已跟不上教育發展的需要。因此,必須要求教師重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
2.教學反思不可怠。對于教師來說,“反思教學”就是教師自覺地總結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簡單地說,教學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中學,學中教。教師并不是完美的人,也不是全能的人,教師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對學生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只有如此,教育民主的思想才能深入教育中。
寫好教學反思,除了常規的寫成功之處,寫不足之處,還可以寫教學機智。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令人遺憾不已。
學生創新也值得一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能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總而言之,寫課后教學反思,貴在及時、堅持、執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寫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
二、依托科研是培養反思型教師的重要途徑
教師只有緊緊依托科研加強教育教學的實踐探索,才能逐漸成長為反思型、專家型的教師,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因此,科研是培養反思型教師最重要的途徑,也是最有效的途徑。在“新課標下教師行為與學生行為的研究”在學校總課題的研究中,每門學科的老師都參與其中。在科研的過程中,教師的反思意識、反思能力得到了強化和提高。老師在課題研究中體會到: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互動的前提,創設問題情景是互動的關鍵,小組學習形式是互動的主體。低年級老師在課題研究中反思到:1、2年級學生在語文課中的思維訓練要在具體情境中活躍思維,在質疑問題中培養思維能力,在探索求異中發展思維能力。在科研的過程中,教師的反思意識反思能力得到了強化和提高。善于反思的教師更會發現實踐中的問題,艱辛的實踐探索后取得的成功又進一步刺激教師去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
三、構建交流平臺是培養反思型教師的必要條件
交流平臺是一種開放的心理相容的合作學習的寬松環境,培養反思型教師必須在這樣的環境中經常進行,眾多的信息交流,在彼此交流的沖撞中得到啟示產生新的理念,新的思想火花。讓信息的收集、篩選、整理、傳播的過程成為增強教師學習力的過程。如:經常組織教師開展專題研討,每次研討之前進行提綱預告,讓教師先作思考,在研討時就可進入深度會談。在這濃濃的研討氛圍中,教師的反思能力轉化為一種為學生發展的創造力。還可組織教師走出校門,與兄弟學校交流學習,相互研討。邀請專家上門指導研討反思。經常組織有反思力度的反思隨筆進行交流展示。這樣互相學習,優勢互補,博采眾長,有助于加速形成教師的反思型特質。
正如美國學者波斯納所認為的那樣: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所以,我們要持之以恒地進行教學反思,真正地做好“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真正地使教師實現由經驗型向科研型、智慧型的轉化。
參考文獻:
李先達.校本教研: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J].當代教育論壇:上半月刊,2009(07).
作者簡介:張敏,女,1979年4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平涼路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