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們的精神家園,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在于傳承與創新。結合藝術高職院校的相關現狀,淺析文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在以人為本。
關鍵詞:文化;文化傳承;文化創新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這一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就文化改革發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和重要舉措。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也關系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時代課題。加快發展文化事業,主要應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現代傳播體系、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和提升人民幸福指數;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擴大文化消費以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構建未來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
從決定中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原因和根本動力是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同時,科學發展作為我們時代的主題,要求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文化、經濟、政治日益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促進文化繁榮,大力發展作為“軟實力”的文化,已經成為全面增強綜合國力、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從理論上說,任何一個社會都是由政治、經濟、文化組成的系統,我們在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時也提到“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里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就分別是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以及社會建設的目標和要求。所以,經濟發展、政治發展跟文化發展是不可分割的。但在很多時候,它們的發展也不一定都是完全同步的,馬克思也曾經講過,一個經濟落后的國家,它的文化可能會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為此,就要求我們自覺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推動文化的發展,使人民群眾既有物質生活的保障,又有精神生活的享受。
我院作為文化單位,有很多身居一線的文化工作者,是優秀文化的生產者和傳播者,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我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做好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文化的傳承首先是人,文化人,即文人,是主要力量。按儒家的說法,人生在世,真正追求的是所謂的三不朽——立言、立德、立功,晉國執政者范宣子問魯國大夫叔孫豹說:“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叔孫豹說:“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而立言就是在文化傳承中承上啟下,開創一個時代文化的新局面。就我們學校的楚劇、文博等專業而言,這在數年前都是非常有影響的專業,但在現在來看都顯得差強人意,原因在哪里?老一輩的文化工作者對其專業知之甚深,能形象地演繹表現于人前,而我們現在的學生甚至還有一些青年教師,僅僅只能是技藝的訓練和傳遞,從“形”的方面來講可謂是趨于完美的,從“神”的角度看,把握得就遠遠不夠了,最后就成了完美的模仿,就只能說是文化的傳遞,而不是文化的傳承。
同時,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是內在統一的,傳承是基礎,創新是生命。在歌舞、器樂等方面,我們學校不是沒有優秀作品,但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作品確實不多。《決定》中提到的加強基層文化,開展群眾性文化,對我們應該是很有啟示的,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且應該是源于大眾又歸于大眾的,只有被大眾接受和喜歡的文化,才能擁有持久的生命力。比如唐詩宋詞,柳永的詞,有井水處就有人唱;白居易的詩他要拿去念給老太太聽,老太太能聽懂,他才會拿出去發表。大眾喜愛的文化本身應該是反應大眾生活的,著名戲劇家田漢說:“戲劇是民眾的。”戲劇來源于民眾,娛樂于民眾,是民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69年前,毛澤東同志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就倡導我們的文藝工作者要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從人民群眾豐富的實踐中汲取營養。老一輩文化工作者之所以能創作出眾多膾炙人口的精品,正得益于他們與人民群眾水乳交融的優良傳統。人民群眾對世界和自身的現實感受和精神追求都是文化原創力最深厚的根基,文化工作者要在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中進行藝術創造、實現文化的創新,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藝術說到底屬于精神產品,其娛樂、認識、教化和審美等社會功能,都是為人的精神培育和心靈塑造服務的。即便是娛樂,也要講求品格和目的。我國“文以載道”和“寓教于樂”的優秀文藝創演傳統是不能丟的。
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是人,文化的對象是人,文化的主體也是人,文化的根本功能和核心價值都應該是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為社會生活提供意義系統和價值系統,使人不僅在物質生活上,而且在知識、道德、審美各個方面得到全面發展。離開了人來談文化,離開了國民的文化素質、文明素質、精神面貌來談文化建設,就會忽略文化建設的根本。
長期以來,西方文化借助對其生活方式、傳媒廣告、游戲娛樂、交流研討、人權宗教的傳播和宣揚,試圖推廣其價值觀、政治體制、文化產品、生活方式。我們在發展文化產業、培育現代文化市場的同時,應注意對西方文化及其載體進行系統的、全面的剖析、辨別,或引進交流,或融合吸收,同時,對一些不適合我們的內容,也要去除,疏堵結合,趨利避害,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因此,《決定》在提到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時,首先講的就是要樹立正確的創作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對文化建設提出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文化必須擔負的社會責任。
只有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正確創作方向,不斷提高文化產品的思想道德內涵,不斷增加文化產品的知識含量,創作生產更多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才能使人民群眾在共享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中,體悟思想的偉力、道德的魅力、知識的吸引力;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寓教于樂中提升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我校的學生正是藝術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作為思政教師來講,應該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現階段正是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和思想道德修養的養成對他們今后的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我們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也起著巨大的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在當代中國的集中體現,它所蘊含的價值取向是當代中國全體社會成員都應該堅持的理想追求;它所貫穿的道德原則是當代中國全體社會成員都應該遵循的倫理規范;它所倡導的精神風貌是當代中國全體社會成員都應該具備的意志品格。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基本行為準則,歸根結底就是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修身立德、為人處事,從而使自己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忠誠實踐者。
讓我們一起用行動來證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核心價值觀順應人民意愿,給廣大人民帶來更多福祉,引導民族自信,引領社會進步,共同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中華書局,2009-10.
作者簡介:吳瑤,女,1982年5月出生,法學碩士,就職于湖北藝術職業學院,研究方向: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