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楊亞云+李皎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科技的關系,列舉了近年來云南農業科技取得的成效,具體分析了云南農業科技在產業化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如何更好的發揮農業科技在農業產業化中作用的對策。
關鍵詞: 農業科技;農業產業化;云南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31-0013-02
0 引言
2012年,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決定》、《關于加快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等文件要求指出,加快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勢在必行,打響云南“四張名片”,提出農業科技支撐能力行動。2013年省科技廳制定了《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加快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在發展高原特色農業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也提到要強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1 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科技的內涵
1.1 云南農業產業化 2012年,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4700個,龍頭企業達到2500戶,實現銷售收入1150億元。全省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150億元,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1300億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56萬個,社員35萬戶,帶動農民176萬戶,促進了農民收益增加。全省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超過4500萬畝,甘蔗、茶葉、橡膠、咖啡等特色經濟作物居全國前列。甘蔗種植面積居全國第二,茶葉面積居全國第一、產量居全國第二。橡膠種植面積、產量均居全國第一。蔬菜躍居全省大宗農產品出口第一位,成為南菜北運、滇菜外運的重要基地。咖啡種植面積產量均居全國第一。
1.2 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科技的關系
1.2.1 農業產業化提高了農業的科技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戶的小規模分散經營制約了現代科技的應用和推廣,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農業產業化將現代企業管理方式引入農業,采用新的科學技術組織生產,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一方面,龍頭企業為了提高農產品質量,積極應用現代的加工技術和裝備。另一方面,農產品原料基地的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為采用優良品種、改進栽培技術、應用農業機械、搞好儲藏運輸創造了良好條件。
1.2.2 農業科技促進了農業產業化持續發展 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生產、加工、運輸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依靠科技。農業科技進步,可以為農業發展提供大量先進的農具、農業機械、運輸工具、設施等,從而改善和提高現有農業生產技術裝備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投入產出率。此外,依靠農業科技可以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單位資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農業資源能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用,減輕了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為農業產業化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2 云南農業科技發展取得的成效
2.1 云南農業科技水平穩步提升 云南省高穩產農田達3800萬畝,農作物綜合機械水平達1億畝。建立了元謀無公害特色蔬菜、思茅茶葉、大理野生食用菌等6個國家級加工示范基地,還有丘北辣椒系列產品加工基地等6個國家農業產業化創業基地。云南農業科技成果有935項獲省部級以上獎勵,云南省農業植物新品種累計申請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247個,獲得授權74件,居全國第11位。擁有嵩明縣、宣威市、硯山縣3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有昆明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云南紅河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石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國家級科技平臺和農業科技園。科技機構漸成體系,云南省擁有農業研究機構55個,農業研究機構科技活動人員數3598人。云南高等院校內設了科研機構,如在云南農業大學建立了生物多樣性國家工程中心、高原特色農業協同中心等。
2.2 龍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高 云南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龍頭企業將許多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直接運用于生產加工過程,直接推廣到戶,覆蓋從技術設備、良種供應、種養管理到產品收購、加工、儲運和銷售全過程,大大縮短了科學技術的推廣周期,開發出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的農產品。
2.3 農業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得到加強 云南省逐步建立起農業信息體系建設,構建起省、州、縣三級農業部門運作體系,擁有各類信息服務機構155個,工作人員735人、農村信息員3685人。建成覆蓋全省鄉村的云南農業信息網、云南農業技術推廣網等農業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平臺,金農工程、“三電合一”等項目扎實推進,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云南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迅速,2013年12月12日,云南省與阿里巴巴集團合力推進的淘寶特色中國云南館在“雙十二”試運營,云南館銷售定單數超過4萬單,總銷售金額達到200多萬元人民幣。
2.4 境外農業合作平臺建設取得新進展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與東南亞各國開展農業科技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在老挺、柬埔寨、緬甸等國建立了農業示范園、境外動物疫情監測站,開展如“老北農業示范中心”、“越中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業科技友誼示范園”等項目。云南省培育的雜交水稻、陸稻、雜交小麥等品種已被周邊國家引進、示范和大面積推廣,推動云南乃至中國農業先進技術、良種、農資和農產品“走出去”,提高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力。
3 云南農業科技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科技經費投入不足 云南農業科技資金投入不足,從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應用到產業轉化,經費保障不足,嚴重阻礙科技興農技術進步。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投資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為5%,發展中國家為0.67%,中國平均為0.27%,云南省農業科技投入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0.15%,遠遠落后于其他省市,大部分科研推廣機構出現“牌子空了”、“隊伍散了”,農技服務職能空洞化的狀況。云南涉農企業對于農業科技研發的經費投入有限,自主研發創新能力不足,產品加工增值低,而個人科研投資幾乎是看不見的。由于科研經費的不足,導致云南農業科技試驗及示范工作難以開展,造成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慢。也導致云南農業科研設施建設落后,新儀器設備缺乏,影響科技工作水平的提高。
3.2 農業科技人員缺乏 一是涉農科技人員不足。截至2012年底,全省有農業科技人才約1600人,農技推廣人才約4.5萬人。平均每萬畝耕地有農業科研人才0.23人,技術推廣人才6.54人。農村實用人才、農技推廣人才和農業科研人才等農業農村人才不足,農技推廣人員待遇太低,不愿深入到農業生產一線中去,導致了農業科技創新動力的嚴重不足。二是農業人才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術人員知識老化,熟悉傳統農業技能占大部分,熟悉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新技術的少。全國農技推廣人員本科學歷不到10%,推廣人員中具有對口專業學歷的不到55%,云南專業技術人員青黃不接、人員老化現象尤為突出。三是一些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中的農民帶頭人大多數綜合素質不高,仍以當地的“土專家”,農民特派員為主,懂技術人才缺乏,制約了科技推廣的創新和發展。
3.3 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 目前科技進步對農業產業化的貢獻率水平不高,科技參與產業鏈發展的范圍較小,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2012年云南農業科技貢獻率為50%,農業綜合機械化率為3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云南省絕大多數農產品以初級產品為主,農產品深加工轉化率只有31%,深加工比例不到5%。農技推廣的“最后一公里”存在困難,大量科技成果未能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造成農業科技資源的嚴重浪費。農民是農業技術應用的使用者,但云南農村農民科技意識淡薄,對于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吸收、利用、消化的能力不足。此外,科技服務組織與農戶之間關系不密切,科技服務組織不了解農戶和農村對于科技的需求,導致一部分科學研究缺乏實際應用價值,降低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3.4 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 農業科技與生產脫節的現象突出。云南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行政色彩較濃,以政府基層農技推廣部門為主,政府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業科技龍頭企業之間相對獨立,缺乏有效的溝通與合作。云南農業科技研究多集中在產中環節研究,產前、產后技術力量薄弱,尤其產前的良種良苗、產中的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產后的農產品的加工和綜合利用、保鮮技術等的研發和利用十分薄弱。科研體系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象也存在。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負責科研成果的轉化、推廣,農業科研部門負責農業科學的研究,造成農業技術與科技成果之間分離。同時,許多部門對農業的科研項目進行立項和管理,帶來較多的低水平的重復研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少。
4 促進云南農業科技發展的對策
4.1 提升農業科學技術水平 構建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體系和推廣應用平臺,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優良品種的選育、示范,推廣高效栽培和養殖關鍵技術、設施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病蟲害預防與控制技術。加大無公害生產技術的推廣,保證農產品良好品質。加強配方施肥、動植物疫病綜合防治等農業綜合配套技術推廣,加大重大技術推廣項目的實施,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區和示范場。不僅要開發、引進和推廣降耗增效和優化農產品品質的技術,還要加大農產品加工保鮮儲運、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
4.2 創新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體系 積極構建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密切結合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鼓勵龍頭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攻關,采用一流的設備,改進加工生產工藝,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支持龍頭企業購買科研院所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推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積極扶持科技型龍頭企業的發展,提高科技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作用。
4.3 加強農民科技教育培訓 只有加強對農民培訓,才能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發展農業高中等教育,培養農業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的專門人才;推行“綠色證書”制度,使農村職業教育規范化、制度化;開辦各種形式的農業職業教育,利用農廣校、農民夜校等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全面提高農民的文化科技水平。
參考文獻:
[1]徐寶明.云南農業科技創新與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2]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決定[Z].云南政報,2012(18).
[3]李春海.以農業科技創新引領支撐高原特色農業建設[N]. 云南日報,201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