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永梅
摘 要:利用"咬文嚼字"這一古時方法求得語文閱讀課堂有效教學效果的達成不失為一種好方法。關鍵在于如何實施,只要實施得好,效果是極為明顯的。本文筆者主要闡述通過推敲細微之處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推敲;有效性;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245-01
語言是需要細心咀嚼,耐心推敲,潛心領悟的。葉圣陶先生就曾說過:“如果能引導學生仔仔細細讀文本,獲得透徹之理解,則學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的影響。語文教學之思想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每一篇文章都是由許多字詞有機組合而成,詞是一篇文章的細微之處,但往往就是這些細微之處造就千古絕唱,“春風又綠江南岸”中一“綠”字,讓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為之叫絕。咬文嚼字,也要讓學生學會品味課文中的語言精妙之處,推敲推敲,思索思索,在咬文嚼字的過程當中提升學生課堂思維的廣度、深度和效度。
一、詞語的對比中推敲。
不同的人物,所說的話不同,所做的事情也會不同,性格當然也會不同。兩者之間的對比,能夠讓我們嚼出不同的味道來。如三上《哪吒鬧海》一課,夜叉和三太子的出場方式并不相同,我們在這不同之中能夠嚼出甘甜的味道。
教師出示:夜叉從水底鉆出來,只見一個娃娃在洗澡,舉起斧頭便砍。
三太子跳出水面,氣沖沖地對哪吒說……
師:“夜叉和三太的出場方式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不一樣在哪里?”
生:“夜叉是鉆,三太子是跳”。
師:“一個鉆,一個跳,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生:“夜叉的功夫差,知道有一個人讓龍宮都搖晃起來,很害怕,偷偷地看一下。”
生:“三太子自認為自己的武藝高強,他沒有把哪吒放在眼里。”
生:“夜叉是海里的小鬼,當然鬼頭鬼腦的,三太子是太子,又認為自己武功高,肯定不會把哪吒放在眼里,他才不會像夜叉那樣不顧及自己的形象呢!”
從這一個鉆一個跳,不難對人物性格做出準確判斷。
二、看似不值一提的詞的推敲
課文中有這樣一些詞,教參中的重點詞語提都沒提到,也常被教師和學生忽視,看似微不足道,可往往就是這些詞能幫助學生思考,突破文章的重難點,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愉悅。如四下的《最佳路徑》中那位老太太擔心自己的辦法是否能賣出葡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抓住“擔心”一詞引導學生思考、推敲。
師:“老太太會擔心些什么?”
生:“擔心葡萄賣不出去。”
師:“除此之外,她還會擔心什么?”
生:“她還會擔心人們到葡萄地里亂摘,可摘下來又不要了,扔在地上。”
師:“有道理。”
生:“她還會擔心別人摘了她的葡萄以后不給錢就跑了。”
生:“她還會擔心別的同行來破壞。”
師:“她有這么多擔心,為什么還選擇這樣的賣葡萄方式呢?”
生:“她年紀大了,沒精力了。”
師:“很好,他聯系了上文,我們讀出就要像他這樣。還有其他的原因嗎?”
生:“她是有很多擔心,但她想也不見得就有這么多沒素質的人,我也年紀大了,就相信他們吧!”
生:“她想別人是來采摘葡萄的,而不是來這里破壞的。他們除了摘葡萄也不會做其他些壞事吧!”
生:“我相信他們會給錢的,那個不給錢的人他自己會良心不安的。”
生:“我讓他們自己選葡萄摘,是相信他們,我想他們也愿意讓我相信。“
從整篇課文的線索性大問題——“格羅培斯的迪斯尼樂園路徑設計為什么被評為世界最佳設計?它與法車南部農民賣葡萄有什么聯系?”回答情況來看,原本設想的“信任”一點較難說出的難題不攻自破,水到渠成,學生就說出了答案。
這些詞看似不值一提,實際作用不容小視。這就需要教師能夠看出這些詞的“含金量”,適時、適度、適當地引導學生咀嚼、推敲。
三、標點符號的推敲。
標點符號可以說是文章中最不起眼的了,有些標點卻在行文這中傳遞一種信息,有時是此外不聲勝有聲的精邃,有時是熱情洋溢情感宣泄,無獨有偶都是耐人尋味的。如六下的大江保衛戰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荊江告爭!武漢告急!九江告急!”這三個驚嘆號無不傳遞出“急”,而且是越來越急。再如四下“蟻國英雄”一文中最后:“一會兒,蟻團沖進了河流里,隨著向對岸的滾動,河面上升騰起一層薄薄的煙霧……”這個省略號中包含著什么?這些都是可以引導學生推敲的地方。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華,相激而發靈光;文原無聲,人讀方出情思。讀,就是要咬文嚼字的推敲一番,有所思才有所得。真正的知識更多來自思考而不是書本。讀書太多不思考,頭腦膨脹而壓抑。有句古話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教師就是應該引導學生“讀”出“情思”,使學生的每一點體會,都來自他們自己對文本的深入有效閱讀,引導學生讀進去,也就走近書本,走進作者的心靈,走進了一個學生自己能感覺體驗的世界,使之與“那個世界”產生共鳴,不吐不快。
參考文獻:
[1] 鄭金星,試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閱讀與鑒賞(教研版),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