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
摘 要:在高中學習中,學生學習內容多而學習時間有限,如何使學生在有限時間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能、學習效率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著教師要有較強的自我調控能力來充實新知識,調整知識結構,還要從微觀、日常的水平上去觀察和接受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隨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和預定的教育計劃和程序,才得以實現最優化的教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就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作相應闡述。
關鍵詞:高中教學;化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118-01
在高中學習中,學生學習內容多而學習時間有限,如何使學生在有限時間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能、學習效率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著教師要有較強的自我調控能力來充實新知識,調整知識結構,還要從微觀、日常的水平上去觀察和接受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隨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和預定的教育計劃和程序,才得以實現最優化的教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就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作相應闡述。
一、鼓勵學生化被動為主動的學習
多年來,課堂上教師習慣于自己設計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究,很少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導致突然給學生機會讓學生提問時,竟然不知道如何提問。以下是調查時部分學生的回答“找不出問題”、“理解不深,想不出問題”、“不知道如何提出問題”、“問題太小,無價值”、“太快,來不及思考提問”、“提出問題的機會少”。
根據我國的教育現狀,還是要用考試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特別在高三的應試訓練中,有的學生做了很多題目,比較有感覺和經驗,但是現在的信息、情境題越來越多,需要學生閱讀分析材料,套用正確的知識去靈活面對,計算題也大多結合工業生產的背景進行設計,為了算而計算的題目少了。所以地毯式轟炸做題以增加熟悉度不再是高水平考試的目的了,高水平的考試考的是學生的學科基本素養,正確分析評價的能力。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如主動編題,看書上的資料也能有編題的可能性。有的同學還編出一些計算題,第6小問編得符合實際情況,因為氣體是流動的,有損耗。這和書本上的“高爐煤氣”含有哪些氣體,為何稱之為“煤氣”是不謀而合的。
二、注重細節教學,關注學生的想法和體驗,保護并開發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新課程要求在教學中多聯系化學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等方面的應用,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調查、咨詢等多種方式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解決生活中的有關問題。而高中學生會接觸到很多與化學有關的實際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系實際,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開闊思路,綜合運用化學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分析解決有關問題,要通盤考慮課堂內外的教學活動,制訂周密的計劃,事先確定活動的時間、地點、形式、內容。要克服見一步走一步、備一課講一課的被動局面,要有大局觀。例如:在《化學①》(必修)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教學中,介紹鐵和鋁及它們的化合物在生活中的一些應用:介紹生活中的鐵合金和鋁合金;引導學生提出問題——(1)鐵銹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要求通過實驗分析鐵銹中的鐵是Fe2+還是Fe3+?聯系如何防止生銹?了解鐵和血紅蛋白的關系,鐵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鐵在人體中吸收和利用的過程。(2)讓學生推選代表取來渾濁的河水并在課堂上加上明礬,通過實驗的現象說明明礬在凈水中的應用,再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明礬的凈水原理,鋁及其化合物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和影響;學生通過學習,發現化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由于貼近社會和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到親切,就像一塊磁石極大地吸引著學生的實驗興趣和創新欲望,教師應因勢利導,積極組織做好這些實驗。
化學實驗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將化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知識的應用不僅是學習教材內容要求做的實驗,而且更重要的是緊密聯系實際,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如:《化學①》(必修)P.95實踐活動——雨水pH的測定,《化學②》(必修)P.68的實踐活動——在塑料袋中放一只成熟的蘋果,再放些青香蕉或青橘子,將塑料袋口扎緊,密封好。每天觀察它們的變化等等。通過以上探究實驗,學生不難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得出如何催熟青香蕉或青橘子。
三、注重知識傳承,把化學知識從零散的記憶整合為理論知識的貫穿體驗
在學習高中化學的過程中,大多學生有知識雜亂、記憶點多的印象,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雖然由于一些知識教授范圍的局限性,教師不能在高中課堂上完整地闡述一門科學。但“授之以漁”的教學策略應該是教師所追求的,給學生一些啟迪,讓學生有自動往“深”和“全”去探索的目標和勇氣,但如何實施,這需要一些教學設計和聯想。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縱貫知識體系,特別是將學科中一些抽象的理論知識生活化,經驗化。
如例題:已知鈣的化學活動性比鈉強,但事實鈣與水的反應遠不及鈉劇烈,合理的解釋是什么?解析:按照金屬活動順序,鈣比鈉活潑,與水反應應該更加劇烈,但由于生成物Ca(OH)2是微溶物,會覆蓋在固體鈣的表面,阻止鈣與水接觸,反而速度變慢。
那么,下面的這道大相徑庭的題目也會用到“接觸面”來考慮。例題:用等質量的金屬鈉進行下列實驗:①將金屬鈉用細鐵絲網網住后進入蒸餾水中;②將金屬鈉用帶孔的鋁箔包住后進入蒸餾水中; ③將金屬鈉直接投入盛有過量稀鹽酸的燒杯中;④將金屬鈉直接投入盛有過量氫氧化鈉的燒杯中。
試精確判斷下列各種情況下產生氫氣的量的關系應是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C包有鋁箔的鈉和水反應后形成的堿液會繼續和鋁反應生成氫氣;而用鐵絲網網住的鈉會沉在水底反應,和③④的區別是鈉浮在液體面上,因鈉呈熔化態,會和空氣中的O2等反應而致產生的氣體少。答案是C。
李艷
摘 要:在高中學習中,學生學習內容多而學習時間有限,如何使學生在有限時間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能、學習效率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著教師要有較強的自我調控能力來充實新知識,調整知識結構,還要從微觀、日常的水平上去觀察和接受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隨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和預定的教育計劃和程序,才得以實現最優化的教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化學;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291-02
在高中學習中,學生學習內容多而學習時間有限,如何使學生在有限時間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能、學習效率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著教師要有較強的自我調控能力來充實新知識,調整知識結構,還要從微觀、日常的水平上去觀察和接受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隨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和預定的教育計劃和程序,才得以實現最優化的教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就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作相應闡述。
一、鼓勵學生化被動為主動的學習
多年來,課堂上教師習慣于自己設計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究,很少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導致突然給學生機會讓學生提問時,竟然不知道如何提問。以下是調查時部分學生的回答“找不出問題”、“理解不深,想不出問題”、“不知道如何提出問題”、“問題太小,無價值”、“太快,來不及思考提問”、“提出問題的機會少”。
根據我國的教育現狀,還是要用考試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特別在高三的應試訓練中,有的學生做了很多題目,比較有感覺和經驗,但是現在的信息、情境題越來越多,需要學生閱讀分析材料,套用正確的知識去靈活面對,計算題也大多結合工業生產的背景進行設計,為了算而計算的題目少了。所以地毯式轟炸做題以增加熟悉度不再是高水平考試的目的了,高水平的考試考的是學生的學科基本素養,正確分析評價的能力。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如主動編題,看書上的資料也能有編題的可能性。比如曾經有一道高三化學知識背景的反應,又是高爐煉鐵原理的實驗室設計,它包括了氣體的凈化、檢驗、酒精燈的點和熄順序等,有的學生可以設計很多問題,說明他對知識掌握的全面、考慮問題更縝密。如:
1、長頸漏斗中的水的作用?
2、兩試管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分別是?
3、先點哪盞酒精燈?為什么?
4、第2盞酒精燈的作用是什么?
5、先熄滅哪盞酒精燈?
有的同學還編出一些計算題,第6小問編得符合實際情況,因為氣體是流動的,有損耗。這和書本上的“高爐煤氣”含有哪些氣體,為何稱之為“煤氣”是不謀而合的。
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有效的教指的是促進學生學的教,它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間接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習能力,達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進是立竿見影的,能夠即時顯現的;間接促進是著眼于長遠的。相對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長效,這兩種效果要同時兼顧。
二、注重細節教學,關注學生的想法和體驗,保護并開發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新課程要求在教學中多聯系化學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等方面的應用,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調查、咨詢等多種方式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解決生活中的有關問題。而高中學生會接觸到很多與化學有關的實際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系實際,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開闊思路,綜合運用化學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分析解決有關問題,要通盤考慮課堂內外的教學活動,制訂周密的計劃,事先確定活動的時間、地點、形式、內容。要克服見一步走一步、備一課講一課的被動局面,要有大局觀。例如:在《化學①》(必修)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教學中,介紹鐵和鋁及它們的化合物在生活中的一些應用:介紹生活中的鐵合金和鋁合金;引導學生提出問題——(1)鐵銹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要求通過實驗分析鐵銹中的鐵是Fe2+還是Fe3+?聯系如何防止生銹?了解鐵和血紅蛋白的關系,鐵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鐵在人體中吸收和利用的過程。(2)讓學生推選代表取來渾濁的河水并在課堂上加上明礬,通過實驗的現象說明明礬在凈水中的應用,再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明礬的凈水原理,鋁及其化合物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和影響;學生通過學習,發現化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由于貼近社會和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到親切,就像一塊磁石極大地吸引著學生的實驗興趣和創新欲望,教師應因勢利導,積極組織做好這些實驗。
化學實驗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將化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知識的應用不僅是學習教材內容要求做的實驗,而且更重要的是緊密聯系實際,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如:《化學①》(必修)P.95實踐活動——雨水pH的測定,《化學②》(必修)P.68的實踐活動——在塑料袋中放一只成熟的蘋果,再放些青香蕉或青橘子,將塑料袋口扎緊,密封好。每天觀察它們的變化等等。通過以上探究實驗,學生不難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得出如何催熟青香蕉或青橘子。這些與生活密切聯系的知識將會使學生認識到生活、生產中處處有化學,化學就在身邊,更深刻地認識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及用知識、智慧和行動保護環境的責任心和光榮感。也充分體現化學課程的人文內涵,發揮化學課程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積極作用。
三、注重知識傳承,把化學知識從零散的記憶整合為理論知識的貫穿體驗
在學習高中化學的過程中,大多學生有知識雜亂、記憶點多的印象,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雖然由于一些知識教授范圍的局限性,教師不能在高中課堂上完整地闡述一門科學。但“授之以漁”的教學策略應該是教師所追求的,給學生一些啟迪,讓學生有自動往“深”和“全”去探索的目標和勇氣,但如何實施,這需要一些教學設計和聯想。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縱貫知識體系,特別是將學科中一些抽象的理論知識生活化,經驗化。
如例題:已知鈣的化學活動性比鈉強,但事實鈣與水的反應遠不及鈉劇烈,合理的解釋是什么?解析:按照金屬活動順序,鈣比鈉活潑,與水反應應該更加劇烈, 但由于生成物Ca(OH)2是微溶物,會覆蓋在固體鈣的表面,阻止鈣與水接觸,反而速度變慢。
那么,下面的這道大相徑庭的題目也會用到“接觸面”來考慮。
例題:用等質量的金屬鈉進行下列實驗:
①將金屬鈉用細鐵絲網網住后進入蒸餾水中;
②將金屬鈉用帶孔的鋁箔包住后進入蒸餾水中;
③將金屬鈉直接投入盛有過量稀鹽酸的燒杯中;
④將金屬鈉直接投入盛有過量氫氧化鈉的燒杯中。
試精確判斷下列各種情況下產生氫氣的量的關系應是( )
A.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②>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C包有鋁箔的鈉和水反應后形成的堿液會繼續和鋁反應生成氫氣;而用鐵絲網網住的鈉會沉在水底反應,和③④的區別是鈉浮在液體面上,因鈉呈熔化態,會和空氣中的O2等反應而致產生的氣體少。答案是C。
又如,初中課本中提到了原子組成分子;在高中共價鍵的學習中,把這句話翻出來,但強調的是如何“組成”的,為什么水分子是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的組成比例,把共用電子的飽和性提出來,并且指出最外層8電子后達到能量最低的穩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