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俊
摘 要 網絡成癮對大學生“三觀”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使大學生的世界觀發生偏差,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使大學生產生社會交往障礙,逃避現實,使大學生對現實生活產生悲觀和失望情緒。
關鍵詞 大學生 “三觀” 網絡成癮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網絡成癮,也稱為網絡過度使用或病理性網絡使用。是指由于過度使用網絡而導致明顯的社會、心理損害的一種現象。網絡成癮是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學生以其對新事物和科技產品接受的積極性和能力、以其大學生活中相對寬裕的時間,以及相對來說的壓力偏小和缺乏家長的監管,所以成為互聯網使用的最有活力的主體,因此高校也成為網絡成癮的重災區。
基于大學生特殊的年齡段和大學階段對于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人際交往方式的重要性,網絡成癮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惑,很多大學生為此荒廢了學業,糟蹋了身體,甚至造成人際交往障礙。相對于有一定社會經驗的成人來說,大學生掌控自己的行為的能力明顯較弱;相對于未成年人,大學生已經初步成型的人格特征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抗拒家長和學校對其的正確引導。因此大學生一旦網絡成癮,其所受的傷害要大于一般的網絡使用群體。
網絡成癮對大學生最大的傷害莫過于其對大學生“三觀”的負面影響?!叭^”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立正確的“三觀”的,對于我們正確應對這個世界、對于我們為人處世,都是基本的前提。大學生處于“三觀”的形成向成熟過渡的階段,是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所謂的“人格重建”期, “三觀”呈顯搖擺不定和脆弱的特征,因此最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和影響。而從目前來看,大學生把握世界、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最普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網絡,因此網絡對大學生的“三觀”的形成、變易所產生的影響極其巨大,甚至可以說是根本性的。因此關注網絡對大學生“三觀”的影響,是整個社會特別是高校的應盡責任。
網絡成癮對大學生“三觀”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網絡成癮使得大學生把網絡當成了唯一的世界,導致世界觀發生偏差
網絡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按照后現代主義的解釋,虛擬世界是對現實世界的反叛、解構,它摧毀界限,遠離現實,體現著一種對立;但二者的統一也是顯而易見的,如主體的一致性;信息的共享性;虛擬利益的實體化等。總之,“虛擬社會里發生的問題還得跑到現實社會里來解決”。
網絡虛擬世界是現實世界的延續和延伸,是現實世界的投影,但網絡虛擬世界絕對不能取代現實世界。現在的問題是,網絡成癮導致大學生把網絡虛擬世界當成了真實的世界,甚至當成了唯一的世界,而把現實的世界虛無化。
網絡虛擬世界正向現實世界無限地趨同。厄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斷言:“數字化生存……幾乎具備了遺傳性,因為人類的每一代都會比上一代更加數字化”。①當今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作為網絡主力軍的大學生的“數字化生存”的程度遠高于前人和其他的網絡使用者??梢哉f在現實世界中有的東西,網絡虛擬世界中一樣不缺,甚至還有一些現實世界所沒有的東西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出現?,F實世界的社會結構,如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虛擬世界中同樣是健全的。如大型網絡游戲《傳奇世界》就構建了一個完整的虛擬社會體系,每一個玩家都能在游戲中體會不一樣的人生?!队⑿勰甏穭t創設了最真實的國家系統、嚴密的政治體系、完善的國戰機制,而且把國家的發展和個人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在玩游戲的過程中甚至能使玩家體味到國家榮譽等情感。
正是因為網絡虛擬世界介乎于真實和虛幻之間的這種特質,使得許多大學生對網絡虛擬社會的認同度遠高于現實社會。網絡成癮的大學生除了日常生存如吃飯、睡覺等必需的時間外,大部分的時間都呆在網絡中,在網上娛樂、交友、購物、閑逛、泡論壇。長時間的“數字化生存”使他們對世界的認知產生錯覺:把虛擬的世界和現實世界完全對立起來,把虛擬世界當成主要的世界。網絡成癮的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實際上就是一種動物式的生存,學業漫不經心,生活簡單粗糙,精神萎靡不振;而一旦進入網絡,那就是呼風喚雨,得其所哉。這種狀態下形成的世界觀肯定是不全面的。比如《英雄年代》創設了最真實的國家系統,玩友們甚至可以發起國戰。但我們注意到英雄們發起國戰的方式往往就是在線交流,這當然和現實社會的狀況相去甚遠,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國家觀、社會觀也肯定是不全面的,甚至是畸形的。
2 網絡中各種負面的信息使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發生扭曲
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說:“中國不會拒絕互聯網這種技術,因為它需要現代化,這是我們可乘之機,我們要利用互聯網把美國的價值觀送到中國去。”
的確,互聯網是把雙刃劍,互聯網開放的特性,不可避免地導致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但中國不會因噎廢食。正如一名學者所言,互聯網只有“公?!睕]有“領海”,所以中國在借助互聯網實現現代化的同時,還沒有能力對互聯網中充斥的大量垃圾信息進行有效攔截,這就為奧爾布賴特的想法提供了實現的可能性。
互聯網信息的良莠不齊,要求使用互聯網的人有能力對信息進行正確的區分,這對使用者的社會經驗、知識儲備、意志毅力等都有較高的要求,而網絡成癮的大學生正好表現為社會經驗欠缺、意志比較薄弱等特征,最容易受到互聯網上各種垃圾信息的誘惑而不能自拔,使其價值觀、人生觀發生扭曲:
(1)由于美國等西方國家在互聯網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其宣揚的價值觀、人生觀在互聯網上大行其道,對網絡成癮的大學生來說,其標榜的民主、自由的誘惑性是不言而喻的,其對中國和中國奉行的共產主義的價值觀、人生觀進行攻擊的信息往往使網絡成癮的大學生倍感親切。
(2)各種網絡小說的存在,使網絡成癮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極易被誤導和扭曲。比如網絡上大量充斥的穿越小說穿越劇,難免使大學生產生此生不如意就推倒重來的想法;大量校園小說中的主人公縱意花叢的描寫無疑會使大學生覺得那才是美好的校園生活;一些官場小說的成長不用說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就是社會經歷豐富的成年人也會感嘆社會的黑暗。
(3)各種黃色信息的存在,對正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道德層面的巨大挑戰。這些信息的泛濫,對大學生的婚姻觀、戀愛觀、性心理的影響無疑是負面的。比如在網絡虛擬社會中,人們可以和素不相識的人結婚,甚至可以和多個人結婚,這勢必會造成網絡上情感的過度支出和混亂,然后在現實中處理戀愛和婚姻問題時要么是比較輕率要么是手足失措。
3 現實和虛擬的倒錯使大學生產生社會交往障礙,使大學生進一步逃離現實,形成惡性循環
網絡成癮在社會交往上,表現為虛擬人際交往成癮。而網絡成癮的大學生之所以陷入虛擬人際交往不能自拔,往往是因為其現實人際交往的圈子中受到排擠或者是被拋棄,現實中的孤獨感在網絡中得到慰藉,進而對這種虛擬的人際交往成癮。
網絡成癮的大學生對現實人際交往的逃避,往往是因為其在現實人際交往中的失敗,比如性格靦腆,高中的出類拔萃和大學的平庸之間的巨大反差導致的人際關系定位的偏差,家庭環境的原因比如和父母之間的溝通困難等。而那種渴望朋友、渴望交流和溝通而不得的狀況在網絡中能夠得到很好的改善,因為“網絡社會的‘去身體、‘多重身份、‘虛擬性和‘匿名性等特征,使得網民擁有平等、自由選擇和決定自己身份、角色的絕對權利。”②網絡成癮的大學生在這種虛擬人際交往中能夠獲得其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很難獲得的尊重,或者他(她)所認為的“友誼”。所以最后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逃避現實的人際交往→在虛擬人際交往中獲得“成功”→進一步逃避現實的人際交往。
4 網絡成癮使大學生對自我的掌控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對現實世界產生悲觀和焦慮的情緒
網絡的迅速發展帶來許多的社會問題,如網路倫理就是近幾年的一個熱點。人們對網絡的關注也必然導致網絡成癮的大學生對自己過度使用和依賴網絡的行為進行一定程度的反思。而反思的結果不外乎好壞兩種:好的是有的網絡成癮的大學生開始約束自己,減少上網時間;壞的就是依然如故,甚至變本加厲。
變本加厲的原因在于,當網絡成癮的大學生發現自己的問題并試圖戒掉網癮的時候,他們可能面臨兩種情況:一是自己約束不了自己;二是發現自己與現實的世界格格不入,無法融入。這兩種情況都會使他們發現這個現實的世界遠不如他們能夠呼風喚雨的網絡世界,發現自己對自我和現實世界缺乏掌控,發現現實世界遠不如他們期望的那么美好。如果此時沒有人加以正確的疏導,這些發現會使他們重回網絡的懷抱,而且更加沉迷。
綜上,網絡成癮對大學生“三觀”的負面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作為社會、政府、大學,必須對此加以重視,并積極應對。
注釋
① [美]尼古拉·厄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272.
② 陳光磊,黃濟民.青少年網絡心理.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77.
參考文獻
[1] 格拉德·佛里拉(Gerald R.Ferrera),史蒂芬·里特斯亨(Stephen D.Liehtenstein),馬格·里德(Margo E.K.Reder)等.網絡法:課文和案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