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利
[摘要] 目的 探討風險管理在血液透析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本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9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6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風險管理,比較兩組的護理效果。 結果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3.4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61%(P<0.05);觀察組的醫囑處理不當、透析護理不當、不規范護理及護理投訴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意外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風險管理應用于血液透析護理管理,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降低護理風險發生率,并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護理管理;血液透析;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10(b)-0119-03
血液透析是利用半透明膜原理,排出患者體內的代謝產物、有毒物質以及多余的水、電解質而實現凈化血液的方法,是目前臨床治療急慢性腎衰竭的重要腎代謝療法[1]。血液透析專科性強,技術含量較高,臨床護理風險較高,同時,隨著透析治療人群的增長,血液透析相關操作風險也呈增加趨勢[2],因此,強化血液透析護理管理中的風險管理,對于確保治療過程安全順利至關重要。本院在血液透析護理管理中介入風險管理,觀察其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本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92例,均自愿并知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將所有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6例。觀察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20~66歲,平均為(38.4±5.3)歲;透析頻率為1~3次/周,平均為(2.3±0.4)次/周;原發病:28例慢性腎衰竭,13例糖尿病腎病,5例高血壓腎病。對照組男27例,女19例;年齡22~68歲,平均為(39.1±5.2)歲;透析頻率為1~3次/周,平均為(2.3±0.5)次/周;原發病:27例慢性腎衰竭,14例糖尿病腎病,5例高血壓腎病。兩組的年齡、性別、透析頻率及原發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遵醫囑施護。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風險管理,方法如下。
1.2.1 健全風險管理制度 根據血液透析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護理風險及其原因,完善告知以及簽字制度,制訂并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程,并強化護理風險監控,確保各項操作規程及規章制度落到實處。
1.2.2 加強護理培訓 加強對醫護人員的護理風險教育和培訓,提高其風險意識及責任意識;加強操作技能培訓,降低因操作技術原因所致的風險事件,確保動靜脈穿刺一次性成功,以免因多次穿刺導致內瘺血腫甚至鼻塞等;操作過程中應嚴格執行無菌消毒原則,各項透析用品均應為一次性用品。
1.2.3 制訂應急預案 根據科室情況及本組患者情況,制訂科學可行的應急預案,以預防異常情況,如病房停電、透析機故障及患者嚴重不良反應。
1.2.4 護理過程管理 ①內瘺穿刺部位應按照規定應用膠布固定,靜脈穿管部位進行換藥固定,以免穿刺針脫落或者穿刺部位感染;②在血液透析過程中,應加強巡視,密切觀察穿刺部位以及插管部位是否有滲血或者導管移位等,觀察透析器是否存在凝血及肝素追加量是否準確等;③在血液透析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血壓和脈搏變化情況,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一旦發現出汗、心悸、頭暈、耳鳴、抽搐等癥狀,應立即匯報醫生并予以妥善處理,以免發生嚴重并發癥;④密切監測患者透析前后體重變化,并準確計算干體重,以指導超濾脫水治療,避免發生透析中失衡;⑤透析器及透析管路在透析前均應以生理鹽水徹底預沖,確保透析器的閉路循環時間充足,以免發生熱原反應;⑥規范配血及輸血流程,并嚴格執行相關操作流程與制度,分開保存患者間的血液或者血液標本,以免錯輸或者血液錯放。
1.2.5 加強護患溝通 強化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宣教,并及時向其反饋治療方案及治療進展,以免因溝通不良導致醫患糾紛。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血液透析過程中的風險事件發生情況,按照醫囑處理不當、透析護理不當、不規范護理、護理投訴與意外事件5個方面統計。采用科室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調查兩組的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和不滿意4級。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總滿意度較對照組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護理滿意度的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風險事件發生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的醫囑處理不當、透析護理不當、不規范護理及護理投訴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意外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風險事件發生情況的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0.05
3 討論
血液透析是一種有創療法,且操作過程復雜,對醫生操作技術及護理配合均具有較高的要求。血液透析的治療對象主要是急性藥物或毒物中毒者、急慢性腎衰竭患者,患者多病情危重、病情變化快且全身狀況較差,隨時可能發生嚴重并發癥或醫療意外事件等[3-4]。血液透析主要是通過人工處理患者體內的血液而實現凈化血液的目的,醫療器械將直接與患者體內的血液接觸,且反復動靜脈穿刺或長時間深靜脈置管等,極易引起并發癥[5]。此外,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普遍存在機體抵抗力差及免疫功能缺陷等,常合并重度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及嚴重貧血等,部分患者甚至需要予以重復輸血維持治療,極易發生病毒或細菌感染而導致病情加重[6-7]。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對于透析機及相關儀器操作情況直接影響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強化血液透析風險管理至關重要。endprint
傳統護理管理多針對個人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因素開展管理,而忽略了護理制度管理及護理流程中存在的危險因素。此外,這種護理管理方法僅僅對風險發生以后具有作用,而難以預防風險的發生[8]。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建立健全血液透析管理及操作規章制度,規范醫療護理行為,不僅有利于提高醫護質量及工作效率,還可有效避免因人為因素所致的風險事件[9]。同時,加強醫護人員業務技術培訓,可減少因技術因素所致風險,確保患者的安全,而加強醫護人員的風險意識及責任意識是開展風險管理的根本要求和基本保障[10]。制訂完善的應急預案,對于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也具有積極作用。在血液透析治療全程中,科學嚴謹的護理配合,嚴格掌握護理細節,充分識別并處理潛在護理風險,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護理風險[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實施風險管理后,醫囑處理不當、透析護理不當、不規范護理及護理投訴等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同時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達93.48%,相比于對照組的82.61%顯著提高,表明風險管理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并預防風險事件的發生。
綜上所述,風險管理應用于血液透析護理管理,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減少或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燕萍,徐連芳.風險意識在基層醫院血液透析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9,23(15):1385-1386.
[2] Brookhart MA,Schneeweiss S,Avorn J,et al.Comparative mortality risk of anemia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incident hemodialysis patients[J].JAMA,2010,303(9):857-864.
[3] 周麗華,劉坤濤,謝鵬程,等.血液透析裝置臨床應用中不良事件分析及風險管理[J].中國醫療設備,2011,26(8):74-76.
[4] 祝亮.采用連續性腎臟替代與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重癥急性腎衰竭的臨床效果對比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4,13(6):476-478.
[5] 談青.血液透析患者的護理風險管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4):71-72.
[6] 韓詠梅,喬淑芳,張英,等.風險管理在血液透析過程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22):2624-2625.
[7] 姚冰,封文媛,張曉華,等.血液透析中心的護理風險管理[J].中國保健營養,2013,23(11):6705-6706.
[8] 劉芙蓉.護理風險管理對血液透析的安全分析及對策研究[J].健康之路,2014,(2):30.
[9] 吳傳芳,席明霞.血液透析室護理風險管理的實踐與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11,9(35):97-98.
[10] 葉春.血液透析護理風險管理[J].西部醫學,2010,22(11):2174-2175.
[11] 邵素美.風險管理在腎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8):73-74.
[12] 叢鳳爽,張春梅.血液透析護理中風險管理的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24):257-258.
(收稿日期:2014-07-08 本文編輯:李亞聰)endprint
傳統護理管理多針對個人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因素開展管理,而忽略了護理制度管理及護理流程中存在的危險因素。此外,這種護理管理方法僅僅對風險發生以后具有作用,而難以預防風險的發生[8]。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建立健全血液透析管理及操作規章制度,規范醫療護理行為,不僅有利于提高醫護質量及工作效率,還可有效避免因人為因素所致的風險事件[9]。同時,加強醫護人員業務技術培訓,可減少因技術因素所致風險,確保患者的安全,而加強醫護人員的風險意識及責任意識是開展風險管理的根本要求和基本保障[10]。制訂完善的應急預案,對于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也具有積極作用。在血液透析治療全程中,科學嚴謹的護理配合,嚴格掌握護理細節,充分識別并處理潛在護理風險,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護理風險[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實施風險管理后,醫囑處理不當、透析護理不當、不規范護理及護理投訴等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同時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達93.48%,相比于對照組的82.61%顯著提高,表明風險管理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并預防風險事件的發生。
綜上所述,風險管理應用于血液透析護理管理,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減少或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燕萍,徐連芳.風險意識在基層醫院血液透析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9,23(15):1385-1386.
[2] Brookhart MA,Schneeweiss S,Avorn J,et al.Comparative mortality risk of anemia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incident hemodialysis patients[J].JAMA,2010,303(9):857-864.
[3] 周麗華,劉坤濤,謝鵬程,等.血液透析裝置臨床應用中不良事件分析及風險管理[J].中國醫療設備,2011,26(8):74-76.
[4] 祝亮.采用連續性腎臟替代與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重癥急性腎衰竭的臨床效果對比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4,13(6):476-478.
[5] 談青.血液透析患者的護理風險管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4):71-72.
[6] 韓詠梅,喬淑芳,張英,等.風險管理在血液透析過程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22):2624-2625.
[7] 姚冰,封文媛,張曉華,等.血液透析中心的護理風險管理[J].中國保健營養,2013,23(11):6705-6706.
[8] 劉芙蓉.護理風險管理對血液透析的安全分析及對策研究[J].健康之路,2014,(2):30.
[9] 吳傳芳,席明霞.血液透析室護理風險管理的實踐與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11,9(35):97-98.
[10] 葉春.血液透析護理風險管理[J].西部醫學,2010,22(11):2174-2175.
[11] 邵素美.風險管理在腎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8):73-74.
[12] 叢鳳爽,張春梅.血液透析護理中風險管理的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24):257-258.
(收稿日期:2014-07-08 本文編輯:李亞聰)endprint
傳統護理管理多針對個人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因素開展管理,而忽略了護理制度管理及護理流程中存在的危險因素。此外,這種護理管理方法僅僅對風險發生以后具有作用,而難以預防風險的發生[8]。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建立健全血液透析管理及操作規章制度,規范醫療護理行為,不僅有利于提高醫護質量及工作效率,還可有效避免因人為因素所致的風險事件[9]。同時,加強醫護人員業務技術培訓,可減少因技術因素所致風險,確保患者的安全,而加強醫護人員的風險意識及責任意識是開展風險管理的根本要求和基本保障[10]。制訂完善的應急預案,對于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也具有積極作用。在血液透析治療全程中,科學嚴謹的護理配合,嚴格掌握護理細節,充分識別并處理潛在護理風險,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護理風險[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實施風險管理后,醫囑處理不當、透析護理不當、不規范護理及護理投訴等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同時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達93.48%,相比于對照組的82.61%顯著提高,表明風險管理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并預防風險事件的發生。
綜上所述,風險管理應用于血液透析護理管理,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減少或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燕萍,徐連芳.風險意識在基層醫院血液透析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9,23(15):1385-1386.
[2] Brookhart MA,Schneeweiss S,Avorn J,et al.Comparative mortality risk of anemia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incident hemodialysis patients[J].JAMA,2010,303(9):857-864.
[3] 周麗華,劉坤濤,謝鵬程,等.血液透析裝置臨床應用中不良事件分析及風險管理[J].中國醫療設備,2011,26(8):74-76.
[4] 祝亮.采用連續性腎臟替代與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重癥急性腎衰竭的臨床效果對比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4,13(6):476-478.
[5] 談青.血液透析患者的護理風險管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4):71-72.
[6] 韓詠梅,喬淑芳,張英,等.風險管理在血液透析過程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22):2624-2625.
[7] 姚冰,封文媛,張曉華,等.血液透析中心的護理風險管理[J].中國保健營養,2013,23(11):6705-6706.
[8] 劉芙蓉.護理風險管理對血液透析的安全分析及對策研究[J].健康之路,2014,(2):30.
[9] 吳傳芳,席明霞.血液透析室護理風險管理的實踐與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11,9(35):97-98.
[10] 葉春.血液透析護理風險管理[J].西部醫學,2010,22(11):2174-2175.
[11] 邵素美.風險管理在腎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8):73-74.
[12] 叢鳳爽,張春梅.血液透析護理中風險管理的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24):257-258.
(收稿日期:2014-07-08 本文編輯:李亞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