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蕓竹 張恩陽 李彬漢

【摘 要】通過對部分金融類企業關于金融類畢業生質量的要求,主要從個人能力、行為習慣、精神面貌幾個層次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大部分金融類企業更加注重的是個人能力上的要求,在行為習慣上,企業更關注畢業生的生活禮儀,而在精神面貌上,愛崗敬業的精神和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則更讓HR欣賞。
【關鍵詞】金融類畢業生;個人能力;行為習慣;精神面貌
在世界角度看,隨著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逐漸減弱,全球經濟逐步回暖,各項經濟指標數據利好,金融類企業正迎來一波新的發展機遇;而在國內,在國務院的關注與社會強烈反應下,金融類院校如雨后春筍,新開院校及專業應接不暇,競爭也漸漸激烈。
配第克拉克定理表示,勞動力會進行梯度轉移,從第一、第二產業逐步向第三產業轉移。在這一個供給與需求都同步增大的時代,金融企業需要更多優秀的金融人才,其評價大學生個人能力的指標愈加復雜;而高校金融專業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提升學生其他方面能力過程中,如何做到畢業生與就業崗位需求相匹配,如何更好地提高金融類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這是一個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鑒于此,我們就此展開了調查。調查的對象從供給與需求雙向下手,包括部分金融類院校及畢業生,涉及銀行、保險、證券等多個金融領域;針對個人能力、行為習慣、精神面貌等方面了解了企業訴求。通過此次調查,我們可以更了解企業需要金融類畢業生應具備的如何素質,初步構架出金融類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
一、個人能力的重要性
金融類畢業生到金融企業就業,一大優勢就是充分的專業對口。調查表明,個人能力是各企業HR選擇時比重最大的一項,參與調查的50家企業中,超過70%的企業在選擇畢業生時會充分考慮畢業生的個人能力。所有企業都認為個人能力并不僅僅包括專業知識,大多數企業表示在聘用畢業生會仍會對其在崗位工作上進行相應的培訓。企業對個人能力的要求,部分企業更關注畢業生的語言能力,3/4的企業表示會考察畢業生外語甚至漢語的運用能力。同時,部分企業也關注畢業生對工作及環境的適應性與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
另一方面,企業認為畢業生在校期間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及是否參與社團活動也從側面體現了個人能力。大學生在校期間如果能勝任學生干部工作,說明其具有良好的管理與協調能力,以及對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畢業生更具備合作精神與創新能力,對于今后的工作有著積極而且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由此分析看出,個人能力已不僅僅是在校時對成績的要求,成績之外的各項指標也已逐漸納入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中。
除了前文提到的之外,企業對學生是否在假期有專業實習很關注。因為金融行業是服務業,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生時代學會基本的業務知識,那么企業就不用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培訓新員工,這樣從某種意義上確實減少了企業的機會成本。
二、企業對畢業生行為習慣的考量
“金融業是服務業,處于第三產業,這就要求我們需要直接面對客戶,對客戶進行服務。所以所有從業人員的行為習慣、禮儀舉止也尤為重要。”某銀行管理人員在接受訪談時尤其強調了金融類畢業生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在隨后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在接受調查的50家企業中,有86%的企業把行為習慣作為評價畢業生的重要指標。由此可見,言談舉止、待人接物,這些大學生平時生活中并不注意的部分也漸漸影響其日后的工作及人生。
在行為習慣的具體內容中,“文明禮貌”、“行為嚴謹”是企業共同認同的素養要求,有90%的企業認為其重要性是“十分重要”,剩余的企業則認為“比較重要”。而在“家庭背景”、“性別外貌”等客觀條件上,超過半數的企業選擇了“一般重要”或者“基本不重要”。企業認為,家庭因素或相貌因素在大多數崗位上并不影響畢業生對公司的效用,他們在對畢業生進行評價時并不會因此產生偏頗。
三、畢業生精神面貌的要求
現代經濟已逐步走向知識經濟,思想道德水平對工作的影響愈加嚴重。對畢業生精神面貌的要求,就是要求畢業生能愛崗敬業,把工作看作是物質和精神上的一種享受,能夠自發地追求職業理想,對自身進行自我完善,從而積極踏實地投身工作。“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并不只局限于自身。它會影響到周邊的人,更是代表公司的一種形象。”某企業HR表示他對畢業生精神面貌尤為關注,“如果一個人樂于工作,那他身邊的人也會積極工作。”
從調查數據來看,在50家企業中有超過45家企業表示會在征聘時關注畢業生的精神面貌,他們認為從事金融業的人員精神面貌必須良好,客戶會認為他們代表著企業形象。認為“踏實肯干”、“自我要求高”屬于“十分重要”或“比較重要”的企業占84%,而認為“積極樂觀”屬于“比較重要”的企業也有32家。
四、評價指標
通過此次對企業的走訪,對學校培養方案的調查。我們最后通過整理問卷數據得出如下表的結論。每一項總分都是100分,學生可根據自己情況給自己打分,最后加權平均的分數就是對自己就業能力的一個簡單評價。
五、結語
通過對企業高管的訪談及調查問卷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在現今時代,金融類畢業生的機遇并沒有減少,反而隨著經濟的回暖而逐漸增多,許多金融類企業都清晰地表明了對專業人才的訴求。單單金融基層的崗位已數量巨大,而中高層職位的復合型人才缺口也不小,隨著畢業生人數的增加,競爭逐漸明顯,對金融類畢業生的就業質量要求也不會低。
專業性的知識和技能必不可少,但在平日的學習生活中,更應到注重對個人能力其他層面的培養,嘗試擔任學生干部、積極參與社團活動都能有效地提升自身日后競爭力。當然除了在學校學習專業知識和鍛煉自己各項能力的同時,也應抽出時間去社會上實習,增加自己的職場適應能力。與此同時,日常生活的行為習慣要文明禮貌,嚴謹認真,不用過分擔心自身家庭背景的因素,養成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踏實肯干,以良好的心態面對日后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簡紅艷,豐鵬,朱彥冰.當代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1.
[2] 蔡龍生,張書穎.提高大學生職業素質 避免和減少企業解聘[J].職業時空,2008.
作者簡介:樊蕓竹(1993.03- ),男,重慶人,上海金融學院,研究方向:金融風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