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考英語即將改革,地方本科高校將轉型為應用型或職業型,這些改革對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語教師來說既是挑戰又是契機。高校英語教師應該及時調整心態,順應時代潮流,抓住改革契機,積極尋求改變和突破,加強學習,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進而指導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改變“大學生過剩”與“技工嚴重缺乏”冰火兩重天的反差格局。
【關鍵詞】高校轉型;大學英語教師;轉變
2017年英語將退出高考實行社會化考試的消息就像一顆重磅炸彈,在學生、家長、老師中引起了不小的議論。較為普遍的觀點是,沒了高考壓力,英語的重要性將被極大的削弱。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中國發展高峰論壇上發言透露,600多所1999年大學擴招后“專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將實行轉型,向應用技術型轉,向職業教育類型轉,重點培養工程師,高級技工,高素質勞動者等。在英語退出高考,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這樣的大環境下,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工具,真的就不重要了嗎?即將轉型的地方高校英語教師真的沒有生存空間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事實上,此次高校改革對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語教師來說是挑戰更是契機。只要高校英語教師能夠以市場為指導,積極改變,加強學習,他們就可以在解決大學生就業難,改進社會整體的資源配置效率方面大有作為。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到2010年4月,我國共有有普通高等學校1983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792所,除38所“985工程”高校、112所“211”工程高校外,有642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占普通本科院校的81.06.每年的大學畢業生多達好幾百萬,可是就業率卻遠不如人意。實際上,并不是用人單位不要人,而是我國目前高校的培養模式不適應社會需要。用人單位希望招聘有工作經驗的員工,而大學生卻是眼高手低,實際運用能力差,于是變造成了“大學生過剩”與“技工嚴重缺乏”冰火兩重天的反差格局。筆者認為,即將發生的高等學校的轉型將是一個極好的契機,高校英語教師要抓住這個機遇,順應時代潮流,應該從以下做起:
一、改變教學方法和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盡管多年以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被大力倡導,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學生和教師普遍以應試過級為主要導向,甚至以過級率衡量教學效果與水平,所以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課堂教學模式仍為主導。教師注重的是語言知識的灌輸,甚至是應試方法的指導——講單詞、教語法,學生被動地聽課、做筆記,課堂上缺乏雙向互動和英語交流。很多學生雖然通過了四六級考試,卻無法在真正的語言交際環境中實現有效交際。而語言習得心理主義學派主張以具體的交際功能項目為主要線索,在真實的情景中恰當地使用真實的語言。因此,教學過程中應該把重心從單純的語言知識的講解延伸到在一定語境中培養交際能力,將基礎知識與培養應用能力相結合,滿足學生當前及未來的需要。方法就是盡量創造與學生專業發展方向及就業方向相關的環境,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鍛煉實際應用能力。
二、理論聯系實際,多參加實踐活動,以實踐經驗來指導學生
大部分地方高校英語教師的專業知識是毋庸置疑的,他們有著較強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對專業內的外國語言文學較為精通,并在長時間的教學活動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專業內的傳道、授業、解惑方面完全勝任。但是由于高校教師大部分都是畢業以后直接進入高校,又缺乏對當地區域文化與語言經濟方面相關的研究,空有理論而無實踐經驗,教出來的學生也是空有理論而無實踐技能,與社會嚴重脫節,無法盡快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或者根本不是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我們處在一個科技空前發展,知識迅速更新的時代,若不與時俱進,加強學習與實踐,勢必被社會所淘汰。所以高校教師必理論聯系實際,既要有充分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熟悉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狀況,定期到企事業單位中進行掛職鍛煉,參加社會上的產學活動和調研活動,將教學經驗和理論知識與當地社會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以實際有效的經驗來指導學生,縮短學生的社會適應期,積極的服務區域經濟建設。
三、注重學生的人文素質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人文素質是指人文科學知識在個體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其人格、氣質和修養等方面的內化。人文素質教育是指一種生活態度、人生觀及人格修養的教育,其目的在于陶冶人文精神,培養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大學英語課程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學教師不能把課堂目標局限于講單詞、語法等語言知識而應該以學生的價值實現、人格完善、能力提高、興趣滿足、知識面擴大等方面來定位教學目標,與學生開展探討,激勵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總結文章的主題,理解作者的目的和意圖,將人文素質教育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同時,注重講解語言交際中文化差異、價值觀念、交際模式等文化因素,將語言教學與文化背景知識相結合,透過課文剖析折射出來的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洞察力與敏感度,增強跨文化意識。同時要將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對比,培養愛國主義情懷與跨文化交際能力。
總之,在高等教育向應用型轉型、英語逐漸由應試教育轉向為能力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只有加強學習,加強實踐,以就業與社會需求為導向,根據時代發展來確定教學目標,對教學各個環節做出及時調整,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才能培養出滿足市場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才會在改革浪潮中站穩腳跟。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2010年具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高等學校名單[N].中國教育報,2010-04-28.
[2] 胡忠坤,舒海英.高等應用型本科教育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M].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6):153.
作者簡介:周玫(1985- ),女,陜西安康人,安康學院外語系助教,主要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