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事執行是民事法律訴訟的最后一項工作,也是法律威嚴的具體體現。然而我國的法律對于法院民事執行并沒有比較直接具體的規定,導致在民事執行中出現很多問題,使得法院執行難成為一個社會性問題,嚴重影響了法律應有的懲罰力度和救急效力。然而,法院執行的改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從法制體系的建設、執法權的運行、執法過程的監督等多個方面都不斷改進,才能實質性地提高法院的執法效果。
【關鍵詞】民事執法;執行拍賣;執行財產調查;執行監督
法院執行是指人民法院執行組織以國家強制力量為后盾,依照法定的程序,針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文書,迫使義務人履行法律義務的司法活動。而所謂的法院執行難就是由于各種客觀因素以及主觀因素導致執行工作難以繼續或難以實現。目前,法院執行難主要體現在民事案件的執行中。法院執行是法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執行的效果直接決定了法院判決的效力,法律執行保護的是法律債權人的利益,只有通過法院的強制執行來強迫當事人履行法律義務才能維護法律的尊嚴,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不受侵害。因此,法院執行在司法工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法院執行措施的改善也成為當務之急。
一、法院執行難的現狀與危害
法律、法院在人民群眾的心目中有著神圣的地位,什么事情交給法院來判決執行都是百分之百放心的。然而,事實上,從上個世紀末開始,法院執行難的問題就不絕于耳,很多民事案件雖然法院做了判決,但是由于無法執行使得判決成為了一紙空文。據統計,在99年至08年之間,法院民事案件的執行率不到50%,雖然從中央法院到基層法院各類改革措施層出不窮,但是執行難的問題仍然比較常見。無論是在報紙媒體還是在網絡新聞中,常常可以看見法院執行難的相關報道。
法院執行難現象不僅給當事人、給法院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也給整個社會的信念、風氣,給法律的權威造成了不良影響。執行不力就使得法院的判決成為了一紙空文,債權人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應有的補償無法獲得。從法治的角度來說,也使得“執法必嚴”成為了一句空話,撼動了中國法治的基本原則。從債務人的角度來說,違反了法律規范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使得他們日后對于法律的畏懼感更加輕微,也更容易走上違反犯罪的道路。從法院的角度來說,強制執行不利不僅是對法院形象的打擊,也是執法資源的浪費。而對于整個社會而言,法律的強制執行無法實現會影響整個社會對于法律的信心與敬畏之心,嚴重則造成整個社會秩序的混亂。
二、法院執行難的成因
(一)法制傳統的缺失
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就是人治的社會而非法制的社會,雖然在封建時期也出現過各種形式的法制條文和法制規范,但是人的權利終究高法一等。新中國成立后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但是法制的傳統并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要錢沒有,要命一條”這樣的傳統觀念根植于百姓的心中,當法院進行強制執行時,被執行人往往都是與法院各種對抗,從暴力對抗到逃跑躲藏到以性命相威脅,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這種對抗性的行為使得執法人員對執行財產掌握不透,難以找到被執行人員。
另一方面,在地方法院的民事執行中還存在著嚴重的保護主義行為。生活中,常常有一些民事案件半途流產的現象,當地政府部門雖然聲稱保持著中立的立場,但是卻不配合法院的工作,以各種借口向法院施壓,隱瞞事實的真相,使得法院的司法行為成為畫地為牢的局勢,影響執行的效力。
(二)法院執行的法律基礎薄弱
目前,我國采取的是“審執合一”的立法模式,沒有單獨的強制執行法,而是將強制執行的規定統一納入《民事訴訟法》中。在第三篇中以三十條條文對民事執行進行了法律規范,這樣的規范對于每年幾十萬的案件數量,各種各樣的案例情形是遠遠不夠的。中央立法的過于寬泛化還會導致各個地方出臺的規定各不相同,從而造成執法的混亂。條約的過于框架化使得被執法人員擁有了對抗的工具,想方設法轉法律的空子,使得法院的執行力弱化。雖然有一定的司法解釋對法律條文進行擴充,但是過于模糊的規定仍然使得具體情況出現時無法可依。例如被執行人員謊報財產、隱匿贓款、他人為被執行人員的潛逃和隱藏提供便利等情況都是現實中經常出現的,而卻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予以規定。
(三)社會誠信影響法院執行
中國的社會是一個誠信相對比較缺失的社會,尤其是在名利主導著社會的思想之后,賴賬、欺詐的行為時有發生。而這種失信的行為又傳導成了一種鏈條效應,你不講誠信我也不講誠信,“欠債的是爺爺,討債的是孫子”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這種思想與鏈條效應也會影響到法院的執行,被執行人會習慣性地選擇賴賬,選擇與執行人員對抗。另一方面,我國對于誠信沒有行之有效的監督體系,雖然已經開始有機構對欠債不還的“老賴”進行通報,但是離普遍性的誠信監督還有遙遠的距離。不僅如此,對于失信行為沒有足夠的懲罰力度,使得這些人對于“失信”沒有懼怕,反正失信的成本很小,何不一試。正是社會對于失信行為的縱容滋生了更多的失信行為與觀念。社會誠信的缺失,嚴重影響著法院的執行效果。
(四)執行監督機制的缺失
任何一項權利想要行使得當都需要有效的監督,而強制執行是一項至高無上的國家權利,其監督機制卻極其滯后。首先,法律對于強制執行檢查監督方面的規定幾乎還處于空白的狀態。檢查機關對于強行執法的監督也處于真空狀態。沒有來自立法和檢查機關的監督,執法就相當于擁有了“自由之身”,有的時候還容易成為“脫韁之馬”,執法時大打折扣,遠遠達不到應有的力度與效果。
(五)執行威懾力度不足
本人認為,執法難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抗拒執行的成本過低,讓那些選擇抗拒執行的人沒有風險意識。中國目前的法律體系屬于大陸法系,主要是借鑒德國等發達國家的法律構造,因此,在強制執行的方式方法上也是相似的,不外乎凍結、查封、扣押、拍賣、追究刑事責任等方式。然而,中國卻比國外存在著更為嚴重的執法難問題,其原因就在于執行威懾的不足。抗拒執法的當事人在貸款、出境、就業等問題上并不會受很大的影響,這也是對他們抗拒行為的間接鼓勵。雖然,我國在07年已經開始運行全國法院執行安全信息管理系統,但是一方面由于沒有法律作為規范,另一方面沒有全面、及時的案件作為信息基礎,使得該平臺還不能起到有效的威懾作用。endprint
(六)對于妨害執行的懲罰力度不足
在對于妨害執行的懲罰方面,《民事訴訟法》和《刑法》都存在空白,且二者銜接不到位。強制執行是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不是審判的附屬物,它必須擁有自己的制度和原則,但是,中國卻通過“審執合一”的方式對審判和強制執行進行了統一規定。這樣的規定無論是在理論是還是在實踐中都不利于法院執行,更不利于對犯罪行為的追究。此外,《刑法》對于個人、企業、政府部門協助當事人妨害強制執行的行為沒有做任何的規定,而《民事訴訟法》也沒有做出任何具體詳細的規定,使得這一塊成為了法律銜接的空白,為法院的強制執行造成了很大的障礙。
三、法院執行措施的改進策略
(一)強制執行權分權運行,實行全方位的監督
所謂強制執行的分權運行就是將權利的不同內容相分離,通過相互的監督來達到執行的高效。將民事執行權進行分離一能避免權利的過度集中,二能對權利的執行進行督促,避免執行的被動性,三能保障權利執行過程中的客觀性、公正性。執行權的分權運行包括裁決權和實施權的分離,財產、人員查控和處置權的分離等,法院執行的整體調控工作則由綜合管理部門負責。綜合管理部門不參與任何具體的執法活動,只負責各工作部門之間的協調。
此外,還要對法院的執行實行全方位的監督,包括上級法院的監督、檢查監督以及群眾的信訪監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檢查監督。《民事訴訟法》的最新修正案已經出臺,其中已經開始涉及法院執行的檢查監督問題,只要人民檢察院認為同級或更低級別的法院對民事訴訟案件判決或執行有錯誤,就有權利對其進行監督。雖然最新修訂案已經邁出了檢查監督立法的第一步,但是其所提供的檢查監督方式仍然比較有限,主要有抗訴、檢查建議等方式。筆者認為檢查建設的形式還應該有所擴展,檢查機關可以參與執行的現場監督、執行人員出現違法行為檢查機關可以依法查處、法院判決執行明顯有誤時檢查機關可以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如敦煌檢查機關就已經開始對法院執行實行現場監督。最后,我們的立法還要對檢查監督的司法程序、啟動方式、監督范圍等做出明確的規定。
(二)完善民事執行威懾機制
在我國,民事執行的威懾機制還屬于新鮮事物,在法律規范、執行制度等方面都不太完善,實際操作起來困難重重,很少能夠達到懲罰的效果。因此,完善民事執行威懾機制是改進法院執行的重要途徑。從立法的角度上,要保障債權理念,充分體現嚴格執法的概念,樹立法律的威嚴。建立社會信用信息平臺,對每個人的失信行為進行公示,讓那些失信、違法人員付出代價,通過信息的透明度和對稱性來推動社會信用制度功能的發揮。當然,社會信用信息平臺的建立是個復雜而龐大的工程,我們必須要選擇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可以由政府和中央銀行為主導,海關、稅務、工商等共同建立一個信用信息系統,同時完善對于失信行為的懲罰制度。其次,要完善財產的登記和公示制度,只有對當事人的財產了如指掌,才能在執行和債權人的救濟中達到更好的效果。我國12年的修訂的民事訴訟法也對財產的報告進行了相應的規定。最后要完善民事執行的聯動機制,強制執行不僅是司法部門的工作,還牽涉到房產、公安、銀行、出入境管理部門等多個部門,需要得到廣泛的協助,通過多個部門的協調合作,加大執行威懾的效果。
(三)完善民事執行拍賣制度
民事執行拍賣制度是對債權人利益保障的重要方式,也是對被執行人財產變現的最好手段。為了保證當事人的合法利益,必須要保證拍賣的公平、公正、公開。法院在執行拍賣之前可以對財產的保留價格和降價幅度舉行聽證會,在聽取多方意見的基礎上確定一個合理的保留價格和降價幅度,每次拍賣的降價幅度都應該控制在10%以內。每一次的拍賣都要派專門的監督員到活動現場進行監督,保證拍賣活動的合法、合理。拍賣員可以由中級法院進行統一的安排,對其所轄范圍內的地方法院進行全面的監督。對于拍賣活動的具體執行,筆者認為法院作為拍賣主體要比委托第三方執行機構更為合理。因為法院是獨立于任何利益主體之外的,由法院執行具體的拍賣活動能夠保證整個活動的公正性,也能避免出現問題后的責任糾紛。因此,各地方法院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拍賣機制。
(四)通過懸賞執行提高法院執行的效率效果
懸賞執行相對于其他的法院執行方式實踐的比較晚,我國于2001年開始執行懸賞執行制度,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早在2007年,吉林市法院就曾成功采取懸賞執行為多名農民工討回欠款。然而,我國的懸賞執行還存在諸多問題,如各地懸賞執行的范圍規定不一、賞金標準不一等,阻礙了懸賞執行進一步發揮作用。筆者認為,懸賞執行是一項行之有效的執行方式,為了更好地發揮其效用,必須對懸賞執行進行進一步的規范。對于懸賞執行的啟動主體、啟動范圍、賞金 標準、舉報線索的核定、舉報人身份的保密性措施等都要有一個系統性的規范。懸賞執行必須由利益相關的當事人提出申請,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愿。在懸賞執行時還要禁止一切通過非法手段獲得線索的行為,建立道德風險防范制度。
(五)加強執法立法,推動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目前我國強制執行的立法還處于空白狀態,這是法院執行難的根本原因,審執合一的模式也是法院執行增加了相當的難度。因此,法院執行改進的重要一步就是強制執行立法的完善,最好能夠盡快出臺專門的強制執行法,對強制執行的具體內涵、執行程序、權利義務等做出詳細的規范,讓所有的執行工作都能夠有法可依,只有有法可依才能做到執法必嚴。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關鍵時期,在加強立法的同時還要強化社會的法制教育,普及法律觀念和法律知識,破除地方保護主義等黑暗行為。讓每個人心中都有法的信念,做事時都有法的考量。
參考文獻
[1] 何世川,韋吉利.試論法院執行難問題的成因及其對策[J].西部,2010(23).
[2] 馬浩.我國懸賞執行制度的“興”與“行”[J].蘭州學刊,2013(10).
[3] 李晨.優化我國民事執行工作——以完善民事執行檢查監督為視角.華東政法大學,2012.
[4] 沈文欣.民事執行威懾機制研究[D].廣西大學,2013.
[5] 楊青山.民事執行拍賣制度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3.
作者簡介:羅彪(1978- ),男,漢族,四川江油人,四川師范大學法學學士,成都市成華區人民法院執行局,執行長,研究方向:執行措施的改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