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司法中應當引入比“控股股東”外延更廣的“控制股東”概念,以實現與“實際控制人”概念的無縫對接。控制股東濫用資本多數決原則使自身處于受托人地位,中小股東對控制股東不濫用控制權的合理預期使二者之間產生信義關系,由此導致了控制股東對中小股東信義義務的產生。
【關鍵詞】控制股東;信義義務;中小股東
一、控制股東概念:公司法立法漏洞的填補
對于控制股東的概念,我國《公司法》并沒有做出規定,而是規定了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的概念。其中,控股股東是指股份占公司股本總額50%以上,或者雖不足50%,但依其持有股份所享有的表決權足以對股東大會產生重大影響的股東。實際控制人是指雖不是公司的股東,但通過投資關系、協議或者其他安排,能夠實際支配公司行為的人。實際控制人的概念將股東排除在外,其預設的前提是有股東身份且能夠控制公司的人是控股股東,而不具有股東身份卻能夠控制公司的是實際控制人,二者共同構成了公司法上能夠控制公司的主體。可以說立法者的主觀愿望是好的,目的是將所有可能控制公司進而影響公司利益相關者的主體都涵蓋進來,但是他們忽略了這樣一個群體的存在——他們是公司的中小股東,但是卻通過隱名持股、表決權信托、投票權征集等方式獲得超出其所持股份的表決權,或者通過與公司簽訂的控制協議等“非股權控制”方式實際獲得了公司的控制權。對此,不少學者提出在公司法中引入比“控股股東”外延更廣的“控制股東”概念,以實現與“實際控制人”概念的無縫對接。有學者認為應當將“控制股東”定義為擁有控制權的股東,而不考慮其股權大小。我同意上述學者將“控制股東”定義為對公司擁有實際控制權的股東,該定義反應了控制股東的實質特征,但過于籠統且與現行公司法中控股股東的概念表述相差太大,考慮到今后立法完善的可行性及便利性,借鑒我國證監會《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2012年修訂)》第八十四條規定對于控制權的定義,我將控制股東的概念定義如下:控制股東指股份占公司股本總額50%以上,或者雖不足50%,但依其可實際支配的公司股份表決權足以對公司股東大會的決議產生重大影響的股東。
二、信義義務是否適用于控制股東:學界的質疑
信義關系的概念最初源自衡平法所創造信托關系中,隨后經由衡平法適用到與受托人、管理人和保管人等有關的法律關系中,之后擴展到包括代理、合伙以及公司董事等存在信任關系的行為中。信義義務通常指在特定關系中受信人對受益人負有的為受益人最大利益行為的義務,是一種最大忠誠義務。
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控制股東應當承擔信義義務,但是不乏有反對的聲音。對于該問題,我認為確有探討的必要。反對學者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論證控制股東不應承擔信義義務。第一,信義義務在本質上是一種利他性的義務,在分析某義務是否屬于信義義務時,關鍵是判斷該義務是否是一種為他人最大利益行事的義務。將信義義務擴展到控制股東身上會出現一定問題。股東由于主要是為了自己利益行為,不具有完全利他性的特征,不符合嚴格的信義義務的要求。第二,控制并不必然導致信義義務。實際上,信義義務源自依賴關系,而非控制。信義關系中確實通常包括受信人對受益人事務的控制成分,但并不是所有的信義關系都涉及到控制。反過來,并不是所有的涉及到財產控制情形的法律關系都屬于信義關系,如保管合同中保管人能夠控制保管物,但對于對寄存人并不負有信義義務。這些法律關系中當事人是通過合同來保護自身利益的。第三,控制股東所控制的財產并非中小股東的財產。公司是獨立的法人,享有獨立的法人財產權。股東對公司的債務只承擔有限責任,股東出資后財產所有權由公司所有,因此控制股東支配的是公司的財產,而不是股東的財產,如有信義義務之存在也應當對公司承擔而非中小股東。
三、控制股東對中小股東承擔信義義務的法理基礎:對質疑觀點的回應
(一)控制股東濫用資本多數決原則使其處于受托人地位
資本多數決原則決定了股東擁有的表決權數與其所持股份成正比,使得控制股東的意思通過股東大會決議而上升為公司的意思,并對中小股東產生拘束力。控制股東的意思吸收了中小股東的意思,使中小股東不得不遵從控制股東的意愿,形式平等的資本多數決最終導致事實上的不平等,者給控制股東濫用資本多數決留下空間。股東平等原則確認了持股類別和比例相同的股東享有相同的獲取利益及參與經營管理的權利。中小股東與控制股東所享有其股份對應的財產收益權和表決權在權利性質上是一樣的,但基于資本多數決原則的運作,小股東的意思被控制股東的意思所吸收,這就產生了小股東意志與小股東財產利益的實際脫離,其財產利益被控制股東控制,導致控制股東通過控制公司進而成為了中小股東財產利益的受托人。根據現代公司的治理結構,控制股東雖并不直接指揮公司行動,公司的經營管理權集中于董事手中,但董事會被持有多數表決權的控制股東所控制,當控制股東通過表決權優勢控制股東大會,進而控制董事會時,便能夠實際支配公司行為,將公司的利益通過利益輸送的方式轉移至自己手中,從而損害公司及中小股東利益。
(二)中小股東對控制股東的合理預期使二者之間產生信義關系
對于控制股東濫用控制權侵害中小股東利益的行為,美國法院通過判例法發展出三種測度方法:第一,認為壓迫行為指明顯有違交易公平,對受害方施以負擔的粗暴和錯誤行為。第二,認為違反信義義務的行為即為壓迫行為。第三,認為壓迫行為是從根本上破壞股東合理預期的行為。目前,第三個標準得到廣泛認同。因此,確定股東的“合理預期”(reasonable expectations)在測度控制股東是否對中小股東實施“壓迫行為”時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何為股東的“合理預期”?紐約州上訴法院在In re Kemp v. Beatley,Inc一案中的解釋認為,在中小股東將資本注入公司時,控制股東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中小股東所懷有的心理預期,且這種預期對中小股東的投資起著重要作用。因此,這種“合理預期”中自然包含著中小股東對控制股東不濫用控制權損害公司及自身利益的預期,這是這種預期構成了二者之間的信義關系,控制股東對中小股東的信義義務由此產生。endprint
(三)信義義務并不排斥利己因素的存在
反對觀點也提到,只有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信義義務從本質上才是完全利他義務。雖然信義義務以利他為其本質特征,但其并非絕對排斥利己因素的存在。比如,上市公司對董事、高管的股權激勵政策就是為了通過將上市公司的利益與董事、高管的利益進行捆綁,以股權收益來激勵高管盡職履行工作職責,為公司創造最大利益。我們不能因為董事、高管為公司最大利益服務的同時有利己因素的存在就否認其對公司和股東承擔的信義義務。因此,信義關系并不排斥受托人謹慎、勤勉、忠實地為受益人利益行事外,在保證自身利益與受益人利益不沖突、不損害受益人利益的情況下,將自己的利益也考慮在內。即不能因為控制股東在承擔信義義務時有利己因素便否認該義務的存在。
因此,我同意范世乾博士“信義義務產生于信賴關系而非控制”、“控制不必然導致信義義務”的觀點。但是,不同意其結論。雖然控制股東所控制的財產是公司財產而并非中小股東的財產,但是其通過控制股東大會和董事會,能夠實際支配公司行為,進而處于中小股東財產利益受托人的地位。并且,中小股東對控制股東的合理預期使得二者之間產生了信義關系,由此導致控制股東信義義務的產生。控制股東的信義義務并不排斥義務人在為受益人利益行事時利己因素的存在。
參考文獻
[1] 李建偉.關聯交易的法律規制[M].法律出版社,2007.
[2] 葉敏,周俊鵬.公司實際控制人概念辨析[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7(06).
[3] 朱慈蘊,鄭博恩.論控制股東的義務[J].政治與法律, 2002(02).
[4] 王保樹,楊繼.論股份公司控制股東的義務與責任[J].法學,2002(02).
[5] 郭富青.公司收購中目標公司控股股東的誠信義務探析[J].法律科學,2004(03).
[6] 范世乾.論控制股東濫用控制權行為的法律規制[D].中國政法大學,2008.
[7] 朱慈蘊.資本多數決原則與控制股東的誠信義務[J].法學研究,2004(04).
[8] [韓]李哲松.韓國公司法[M].吳日煥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9] 劉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權的保護[M].法律出版社, 1997.
[10] 羅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王世威(1989- ),男,漢族,山東菏澤人,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