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制度是少年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刑訴法雖然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制度予以明確,但仍停留在原則性規定上。當前,針對該制度存在的問題,宜從明確社會調查主體、規范社會調查的內容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完善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制度。
【關鍵詞】社會調查;法律依據;制度完善
一、概述
2013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刑事訴訟法》第268條規定: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法院在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時,可以根據情況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護教育等情況進行調查。2012年第二次修訂否認《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第486條就檢察機關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開展社會調查進行了進一步細化,對于檢察機關進行社會調查的范圍、調查內容、調查主體等予以規定。由此,社會調查制度作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的組成部分,正式在我國刑事訴訟程序中予以明確。
二、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制度存在的幾個問題
(一)調查主體不統一
通過兩高的司法解釋可以看出,我國社會調查的主體主要有四類:控訴方(包括公安機關和檢察院)、辯護方、社會團體組織、法院。在司法實踐中,我國各地法院采取了不同的嘗試和探索,如江蘇法院委托社區矯正機構;山東法院聘請團委、婦聯干部和學校老師等等。在社會調查主體的確定上,各地的做法顯得過于混亂,容易造成地區間社會調查司法協作無法進行。調查主體的多元化和混亂,很可能使社會調查工作走向兩個極端,一是重復調查,二是相互推諉。各個調查主體基于其角色本能,在調查內容方面可能各有側重,造成調查結果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沖突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訴訟各方相互質疑、爭辯,則可能延誤審限,同時也是對未成年被告人身心的摧殘。
(二)調查內容不明晰
開展社會調查,應針對哪些方面進行,新刑訴法僅僅是泛泛規定,有待實踐中的細化和補充。以各地實踐看,江蘇省規定“自我認識”“幫教條件”是調查內容;湖北省規定“受害人意見”也是調查內容。調查報告是社會調查的總結,調查內容的不統一,就造成了社會調查報告在客觀內容方面也不統一。除此之外,實踐中對社會調查報告是否應該存在主觀內容有著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認為不需要制作專門的調查報告,只要把各種調查材料匯集提交給法庭就可以,而對材料的加工容易加入制作者的主觀成分。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社會調查報告多以表格的形式存在,內容主要由選擇題構成。這種表格通常由法院制作,然后下發給有關被調查人填寫;二是認為調查報告要專門制作,根據調查的原始資料,進行科學的歸納總結與分析,形成一定的結論,并可以給出一定的建議。”
三、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制度的完善
當前,我國宜在確定雙向保護原則、客觀、中立原則、全面調查原則的指導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制度,實現辦案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一是明確社會調查的主體。在實踐中,有的地區是由辦案人員調查,有的由律師進行調查,也有的是由第三方調查。具體而言,在案多人少、司法資源不足的現實條件制約下,辦案人員自行調查并不可取;律師由于職業自身的利益傾向性,通常更加注重收集那些對未成年人有利的材料,而忽視那些可能給未成年人帶來不利的材料,有時難以確保調查結果的客觀真實。有鑒于此,雖然新《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調查主體應當是辦案機關,但由辦案機關委托中立第三方進行調查,既可以節約司法資源,提高司法效率,也使得由他們所作的社會調查報告更容易被辦案機關所采納,有助于妥善處理未成年人案件,切實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因此,公安機關在偵查環節應當委托司法行政機關進行社會調查,檢察機關在受理案件時,對缺少社會調查報告的,應當讓公安機關予以補充,也可以委托司法行政機關進行調查。在提起公訴時,檢察機關應將社會調查報告隨案移送人民法院。
二是規范社會調查的內容。為了保證社會調查制度的規范運行,應當明確社會調查報告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犯罪未成年人的個人情況及犯罪后的表現等,其中犯罪動機、目的尤為重要;第二、未成年人的生活環境及與之聯系的各種社會關系,如:家庭情況、父母管教方式、在校學習情況、社會交往等;第三、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對其步入犯罪泥潭產生重要影響的人和事件;第四、未成年人的興趣愛好、智力能力、身心發育成熟程度、情感類型等個性特征,注意其生理心理有無畸形變態,并區分是屬于醫學上的病態還是思想認識上的偏激反常。通過社會調查,了解犯罪成因,找出教育和矯正方案,為恰當處理案件提供參考。
三是界定社會調查報告的效力。從現有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來看,并未對社會調查報告的證據屬性作出明確規定。由于社會調查的內容主要是反映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成長經歷和接受幫教的條件,而不直接反映案件本身的事實。因此,對于社會調查報告是否可以作為法庭證據仍然存有爭議。筆者認為,社會調查報告在檢察機關審查逮捕時需要將其作為逮捕必要性的重要參考依據,在作出是否起訴的決定時也需要考慮,包括量刑建議也需要得到社會調查報告的支持。因此,社會調查報告的證據屬性至關重要。從理論上,社會調查報告屬于品格證據的范疇,不能作為定罪的證據,但可以作為程序性事實(例如是否逮捕、是否起訴)和量刑的重要依據。在證據形式上,由于我國《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了證據的形式,因此,有必要對社會調查報告進行形式轉換,轉化為證人證言的形式加以使用。按照證據采信規則中質證原則的要求,可以通過調查機構出具書面證人證言或調查員出庭等形式接受質證。
參考文獻
[1] 尹琳.日本少年法研究[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05.
[2] 汪貽飛.論社會調查報告對我國量刑程序改革的借鑒[J].現代法學,2010(1).
作者簡介:邱躍群(1984- ),男,福建石獅人,南安市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檢察科科員(助理檢察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