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毅
【摘 要】文章是對一例高職畢業生就業焦慮的一般心理問題的咨詢案例報告。主要采用認知療法,提問、自我審查、演示、行為矯正技術,幫助求助者改變不合理的認知觀念,從而改變自身在特定環境中的行為模式,提高有效處理由面試挫折引起焦慮反應的能力和尋求問題解決最優方法的能力,幫助促進其心理成長,使其自己解決自身的問題。最后對咨詢效果進行回訪與評估,該求助者焦慮消除,并以正常狀態投入到面試中,本案例屬成功咨詢案例。
【關鍵詞】高職畢業生;就業焦慮;一般心理問題;認知療法
一、一般資料
求助者,女性,23歲,高職畢業生,體態正常,無重大疾病史,家族無精神疾病史。家庭條件很好,父母工作穩定。求助者是位非常優秀的學生,財務管理專業。她是班長,也是系里的學生會主席。她有一點優越感,大學期間學習成績很好,與同學關系融洽。
二、主訴與個人陳述
1.主訴:最近1個月來煩躁、食欲下降、經常失眠、情緒低落。
2.個人陳述:自己非常優秀,不僅是班長,而且是系里的學生會主席。曾經覺得即使全班同學都找不到工作自己也會找到,但事實是參加了近二十場面試都被拒之門外!面試了一家又一家,最終一無所獲。后來每天都在想:為什么找不著工作?是不是因為我上的是專科,學歷不夠高,專業不夠好?是不是我的外表不夠好?越想心情越煩躁,坐臥不安,食欲下降,晚上有時都睡不著覺。后來再有面試和同學一起去,走到門口卻手腳冰涼、說話都語無論次,胃里翻江倒海。以前表達流暢、滿懷自信,精神昂揚,難道身體出現了什么問題?!也主動去醫院檢查過,醫生說沒有問題。馬上就要畢業了,身邊的很多同學們都已經找到了工作,可自己到現在都還沒有著落。家里經常打電話詢問情況,我只好說是在等待結果。我到處找工作,可應聘了這么多家單位都沒有成功,越到后來越煩躁,經常失眠,自己很想得到心理老師的幫助。
三、咨詢師觀察與他人反映
1.咨詢師觀察:求助者期待地走進咨詢室,述說時,眉頭緊鎖,垂頭喪氣,不敢正面看咨詢師,來回搓手,內心體驗與表情一致。交談中稍有些拘謹,說話聲音不高,回答問題時思路清晰,表達清楚流暢。
2.家長、輔導員、同學反映:求助者學習認真,成績優秀。性格外向,大學三年來多次獲一、二等獎學金,還是學校的優秀學生干部,深得老師器重;大學期間曾出色地組織過幾次大型活動,也是學校里小有名氣的人物,與老師同學的關系都很好。
四、心理測驗結果
1.SCL—90自評量表:總分為214分,總均分為2.38分;軀體化均分2.32分;焦慮癥狀均分2.45分;其余各項均在2分以下。
2.焦慮自評量表:標準分55。
3.抑郁自評量表:標準分50。
從上述測驗結果來看,該求助者為輕度焦慮。
五、評估及診斷
通過會談和觀察,做出評估如下:
1.資料來源可靠。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求治動機強,態度誠實,前后一致。
2.求助者智力正常,性格外向,焦慮,煩躁,情緒低落,入睡困難,食欲下降。
3.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1)生理因素:該求助者沒有明顯的生物原因。(2)社會因素:存在負性生活事件,多次應聘面試失敗。(3)心理因素:專科學歷不夠高、專業不夠好就找不著工作;甚至懷疑是因自己的外表不夠好而找不到工作。無法接受自身挺優秀而找不到工作的現實。
4.診斷及診斷依據。(1)根據區分心理正常與異常的三原則:該求助者在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認識上統一、心理活動內在協調一致、人格相對穩定。該求助者在知情意上統一、有自知力、求助意愿強烈并且沒有出現幻覺、妄想、邏輯思維紊亂及行為異常,從而判斷該求助者無精神病。(2)按照癥狀學標準,該求助者表現出焦慮、煩躁、睡眠障礙等癥狀;從嚴重程度標準看,該求助者反應強度不甚強烈,反應只局限在找工作的范圍內,沒有影響邏輯思維等,無回避和泛化,沒有對社會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從病程標準看,病程只有1個多月,而在身體檢查中并未發現有器質性病變,因此排除嚴重心理問題。(3)參考心理測驗的評估結果,該求助者有輕度焦慮。
5.鑒別診斷。(1)與精神病相鑒別:根據郭念鋒區分心理正常與異常的三原則,該求助者在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認識上統一、心理活動內在協調一致、人格相對穩定。在知情意上統一、有自知力、求助意愿強烈,并且沒有出現幻覺、妄想、邏輯思維紊亂及行為異常,從而排除精神病。(2)與焦慮性神經癥相鑒別:焦慮性神經癥在癥狀表現上主要是焦慮,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決,對社會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出現泛化和回避,反應也與初始事件本身不相關,持續時間長,大于3個月或半年。而該求助者雖然存在焦慮癥狀,但持續時間為1個多月,內容未泛化,未嚴重影響社會功能,且求助者的心理沖突與現實處境直接相聯系,帶有明顯的現實色彩,與心理沖突的變形不同,因此可排除焦慮性神經癥。(3)與嚴重心理問題相鑒別:該求助者現實反應程度不強烈,未出現泛化,社會功能未受到影響,病程持續時間為1個多月,不到2個月。所以排除嚴重心理問題。
6.根據以上依據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是由就業受挫引起的焦慮,屬于心理咨詢范圍。主要變現為:(1)焦慮、煩躁、情緒低落,擔心自己找不到工作;(2)入睡困難,食欲下降。
六、咨詢目標的制定
根據以上的評估與診斷,同求助者協商,確定如下咨詢目標:
1.具體目標與近期目標:(1)改變其不合理認知,減輕其心理壓力,幫助求助者對原來的面試情境做出合理有效的認知行為反應。(2)改變焦慮的情緒。(3)改善睡眠和進食。
2.最終目標與長期目標:幫助求助者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促進其心理成長,使其自己解決自身的問題,如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特點等;明確自己的需求,知道自己到底要找什么樣的工作;改變自己以往面試中的行為模式,提高有效處理各種引起焦慮事件的能力和尋求問題解決最優方法的能力,從而促使求助者獲得心理成長,找到滿意的工作,最終解決自身的問題。endprint
七、咨詢方案的制定
(一)采用的咨詢方法與適用原理:認知療法
根據分析,求助者覺得自己找不著工作是因為專科學歷不夠高、專業不夠好才;甚至懷疑是因自己的外表不夠好而找不到工作,無法接受自己挺優秀而找不到工作的現實。隨著咨詢師與求助者談話的深入,求助者暴露出一個最重要的心理問題:就是求助者覺得第一次面試時考官就對她言語苛刻,對她不太尊重。僅因為第一次面試時考官就是這樣對待她的,所以自己在以后的面試中也要這樣對待每一個考官。導致她每次面試時都習慣用挑戰的心態去對待面試和考官,她的面試心態使她把每次的面試考場都變成了挑戰考官權威的戰場。這些明顯不合理認知,缺乏有效解決問題的行為模式。而這一系列的不良行為模式都與個體認知的偏差和不合理觀念有密切關系,而行為的不斷重復和強化,反過來又會加劇認知的偏離。因此本案例采用操作性、目標性、時效性很強、雙方可接受的認知療法加以矯正,幫助求助者盡快恢復正常狀態,提高有效處理各種引起焦慮事件的能力和尋求問題解決最優方法的能力,從而促使求助者獲得心理成長。
適用原理:
認知療法代表人物有阿倫·T.貝克和雷米。認為:錯誤的認知和觀念是導致情緒和行為問題的根源;認知過程決定著行為的產生;同時行為的改變也可以引起認知的改變。因此治療的著眼點是發現并糾正錯誤觀念及其賴以形成的認知過程,通過行為矯正技術學習適應性行為方式,從而建立合理觀念和適應性行為,努力使認知和行為建立起一種良性循環的過程。
貝克的觀念中的重要概念有:“共同感受”、“自動化思維”、“規則”。所謂“共同感受”就是指人們用以解決日常生活的工具,它常以問題解決的形式出現,包括從外界獲取信息,結合已有的經驗,提出問題和假設,進行推理,得出結論并加以驗證等一系列過程。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知覺和思維的過程。如果人們不能正確使用這一工具,對外界信息不能做出恰當的解釋與評價,就會使上述過程產生局限,造成認知歪曲,從而導致促誤觀念并最終引起不適應的行為。
但是人們在使用“共同感受”這一工具時,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認知過程。因此很多判斷推理都是模糊的、跳躍的,很像一些自動化的反應,這就是貝克理論中的“自動化思維”的含義。這樣,思維過程中一些錯誤觀念也因個體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維習慣而被保存下來,使個體自身對這些錯誤認知觀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這就需要咨詢師運用細致的分析技術,幫助求助者分辨改正這種錯誤的習慣化的認知過程。
雷米在的理論和貝克理論的基本前提都是一致的,即都認為導致不良適應行為和情緒的根本原因是錯誤的認知過程和觀念。雷米認為,這些錯誤觀念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以群集的方式表現出來,他認為每一組群集中的各個錯誤觀念其重要性是不同的。有一些觀念是主要的基本的,它支配著那些較為次要的觀念。基本觀念并不是一開始就表現出來,這些觀念往往隱藏得較深而不容易被發現。因此雷米指出,認知治療的目的是要揭示并改變那些中心深層的錯誤觀念,而治療的手段則因從邊緣、表層的錯誤觀念入手,逐步靠近中心挖掘深層,并最終予以糾正。這樣才能最終改變那些不適應的情緒和行為。
另外,求助者年紀較輕,智力和文化水平較高,領悟能力較強,較適合認知療法。
(二)心理咨詢師與求助者雙方的責任、權利、義務
求助者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1.責任。(1)向心理咨詢師提供與心理問題有關的真實資料;(2)積極主動地與咨詢師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3)完成雙方商定的作業。
2.權利。(1)有權利了解咨詢師的受訓背景和執業資格;(2)有權利了解咨詢的具體方法、過程和原理;(3)有權利選擇或更換合適的咨詢師;(4)有權利提出轉介或中止咨詢;(5)對咨詢方案的內容有知情權、協商權和選擇權。
3.義務。(1)遵守咨詢機構的相關規定;(2)遵守和執行商定好的咨詢方案各方面的內容;(3)尊重咨詢師,遵守預約時間,如有特殊情況提前告知咨詢師。
(三)心理咨詢師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1.責任。(1)遵守職業道德,遵守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2)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3)嚴格遵守保密原則,并說明保密例外。
2.權利。(1)有權利了解與求助者心理問題有關的個人資料;(2)有權利選擇合適的求助者;(3)本著對求助者負責的態度,有權利提出轉介或中止咨詢。
3.咨詢師的責任、權利和義務。(1)向求助者介紹自己的受訓背景,出示營業執照和執業資格等相關證件;(2)遵守咨詢機構的有關規定;(3)遵守和執行商定的咨詢方案各方面的內容;(4)尊重來訪者,遵守預約時間,如有特殊情況提前告知求助者。
(四)技術
為了能盡快發現求助者行為背后的不正確的認知觀念,咨詢師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把求助者引導到某個特定的問題范圍內,要求求助者集中注意那些具體的問題和可以觀察到的事實,而且這些問題和事實通常是求助者所忽略的。因此咨詢師應引導求助者對它們進行體驗和反省。
1.提問。就是由咨詢師提出某些特定的問題,把求助者的注意力引導到與他的情緒和行為密切相關的方面。這些問題指導著談話方向,并引出許多求助者以前經驗過的但卻忽略的問題。對于某些較為重要的問題,咨詢師可以多變換幾種方式提問,這樣可以使問題突出,從而使求助者能夠把他意識到的和未意識到的經驗聯系起來加以比較,發現自己思維過程中不合理的地方,并能主動加以改變。
2.自我審查。鼓勵求助者說出自己的看法,并對自己的看法進行細致的體驗和反省。咨詢師通過特定的問題,使求助者注意到被他忽略了的認知經驗,而這些認知經驗就是求助者當前不適應情緒和行為的認知基礎。因此這些認知經驗重新加以體驗和評價就能使求助者很快發現自己的認知過程是不合邏輯的。而一旦認識到這一點,求助者就有可能從這種不合理的認知框架中擺脫出來。endprint
3.演示。鼓勵求助者進入一種現實或相像的情境,使他能夠對其錯誤觀念的作用方式及過程進行觀察,由咨詢師設定某種劇情,并且和求助者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這樣隨著劇情的發展,求助者的行為及其背后的認知過程就會通過他所扮演的特定角色表現出來,從而使他能夠直接觀察和體驗。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求助者把“我”的行為和觀念投射到所扮演的“角色”身上,通過觀察體驗角色,使他能夠客觀的看待自己的問題。
4.行為矯正技術。認知理論認為,認知過程決定著行為的產生,同時行為的改變也可以引起認知的改變。認知和行為的這種相互作用關系在求助者身上常常表現為一種惡性循環,即錯誤的認知觀念導致不適應的情緒和行為,而這些情緒和行為往往會使求助者獲得一些不利于身心健康與成長的經驗,從而反過來影響認知過程,給原有的認知觀念提供證據,使之更為鞏固和隱蔽,使求助者的問題一步一步嚴重起來。因此咨詢師可以先通過設計特殊的行為模式或情境,幫助求助者產生一些通常被他忽視的情緒體驗(而這些情緒體驗對于求助者的認知觀念的改變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只要求助者一有什么積極的表現,咨詢師馬上給予強化,并督促他反省獲得強化后的情緒體驗。這樣就可能使求助者獲得愉快的情緒,并可能做出更多的主動性行為。這些行為和情緒上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的體驗和反省會促使求助者主動發現并改變原有自己對問題的認知。另一方面,在行為矯正的特定情境中,求助者不僅體驗到什么是積極的情緒,什么是成功的行為,也學會了如何獲得這些體驗的方法。這樣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就能運用這些方法去獲得積極的體驗和成功的行為。
行為矯正技術就是時刻把求助者的行為和認知過程聯系起來,并努力在兩者之間建立起一種良性循環的過程。
(五)咨詢時間與收費
1.咨詢次數預計為5次,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時。
2.本校學生咨詢,不收取任何咨詢及測試費用。
八、咨詢實施過程
(一)咨詢方案設定
由雙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氣氛中共同商定。在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基礎上,咨詢預計進行5次,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1.咨詢第一階段:診斷評估與咨詢關系建立階段(第1、2次咨詢)
內容包括: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收集相關信息,探尋求助動機;進行心理測試,確立咨詢目標,制定心理咨詢方案。通過這兩次的咨詢可基本完成本階段的任務。
2.咨詢第二階段:咨詢階段(第3次咨詢)
根據制定的心理咨詢方案,首先運用認知療法(使用提問、自我省察、行為矯正技術)去接觸求助者的認知過程及認知觀念,把求助者引到某個特定的問題范圍內,引導求助者對一些具體的問題和觀察到的事實進行體驗和反省,盡快發現求助者行為問題背后的不正確的認知觀念(包括表層的深層的)。幫助求助者分析和解決問題,糾正錯誤認知,認知重建,用新的思維方法來代替、評估舊的思維觀念,用新的行為來代替舊的不恰當的行為方式,從而改變不良情緒和行為。
另外,使用提問和自我審查技術,也能盡可能多的提供有關求助者行為和情緒問題的多方面信息,有利于進一步深入治療。
3.咨詢第三階段:鞏固新觀念,認知復習(第4次咨詢)
使用演示、行為矯正技術(模擬面試現場進行情境表演,來達到幫助求者達到認知復習的目的):求助者扮演求職者,咨詢師扮演面試官。咨詢師在劇情發展過程中注意觀察求助者對待考官的行為方式,如果咨詢者表現出恰當的行為方式和積極的情緒,咨詢師馬上給予強化,使求助者獲得愉快的情緒,并做出更多的主動性行為,充分調動求助者內在的潛能來進行自我調節,咨詢師考察求助者是否能夠真正有意識的把正確的認知和行為方式應用于面試和日常生活中。
4.咨詢第四階段:咨詢的回顧和總結階段(第5次咨詢)
咨詢師做好咨詢的回顧和總結,鞏固前幾個階段治療所取得的效果;心理測驗(對比咨詢前和咨詢后的結果);指出繼續努力的方向;咨詢結束時,與求助者商定以后如果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聯系咨詢師再進行咨詢。
(二)具體咨詢過程
第一次咨詢
1.時間:2013年11月11日上午 12:00—13:00
2.目的:(1)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2)了解基本情況;(3)探尋改變意愿。(4)介紹咨詢中的有關事項與規定。包括咨詢師和求助者的權利和義務。
3.方法:會談
4.過程:(1)通過尊重、熱情、真誠、共情和理解等技術與求助者建立良好咨詢關系,爭取求助者的信任與合作。并介紹咨詢中的有關事項與規定,包括咨詢師和求助者的權利和義務。(2)填寫咨詢登記表,詢問基本情況;收集臨床資料,探尋求助者的內心沖突及改變意愿。
5.家庭作業:(1)找出自己的10個優點(可以尋求父母、親人、老師和同學的幫助);(2)每天寫出兩件自己覺得成功的事,每天大聲朗讀5遍。
第二次咨詢
1.時間:2013年11月19日上午 12:00—13:00
2.目的:(1)鞏固咨詢關系;(2)進行心理測試;(3)確立咨詢目標;(4)制定心理咨詢方案。
3.方法:會談、心理測驗
4.過程:(1)討論求助者作業完成的程度,同時給予肯定。(2)說明測驗的目的,安排求助者進行心理測驗。(3)將測驗結果反饋給求助者,并做出初步問題分析。(4)與求助者共同確定咨詢目標與方案,幫助求助者建立自助態度,使其積極參與治療過程。
5.家庭作業:每天寫出兩件自己覺得成功的事,每天大聲朗讀5遍。
第三次咨詢
1.時間:2013年11月25日下午 15:30—16:30
2.目的:(1)再次鞏固咨詢關系;(2)向求助者說明認知療法理論,以及選擇此方法的原因;(3)使用提問、自我省察、行為矯正技術引導求助者盡快發現求助者行為問題背后不正確的認知觀念。幫助求助者分析和解決問題,糾正不合理認知,認知重建。使求助者學會如何正確的使用思維工具來代替非邏輯的認知,從而做出對挫折和失敗更為客觀、現實的歸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