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瑾 周勝林 付康康
【摘 要】高校學生自治組織是學生自愿組成、自主開展活動的非官方群眾性組織。大學生立足高校自組織在方向性的自我教育、規范化的自我管理、多元化的自我服務和靈活性的自我創新等方面的實踐,實現對自身能力、知識和素養的持續提升。
【關鍵詞】高校學生自組織;全面發展;方向
隨著高校教育教學的改革深化,學分制和第二課堂教學正在逐漸弱化學院、專業、班級官方性組織在大學生學習工作生活中角色。同時,大學生基于自愿性、合作性、自治性的原則建立起包容著不同專業、不同特點的學生自組織,以順應校園文化繁榮發展的大勢。所謂高校學生自組織,是指大學生自發成立、自主發展、自行運作和自我治理,具備一定規模、擁有組織章程和組織框架的非官方學生組織。高校學生自治組織是學生自愿組成、自主開展活動的群眾性組織,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特點。高校學生自治組織對在校大學生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號召力和引導力,并在提升大學生能力、知識和素養等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在教育管理實踐中,我們發現:在學生自治組織中,大學生樂于溝通、有序協作,積極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能達成群體共識并迅速傳播。同時,在微觀的群體組織中,大學之間極具包容性、理解性地尊重彼此個性、學習彼此特長、模仿彼此素養。作為大學生群體中新組織的高校學生自組織有著組織松散、管理自治的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給高校學團組織的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高校學生自組織的發展現狀、產生原因、組織特征、活動規律、社會影響等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正因為面臨諸多困惑,高校學團主管部門和思想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充分認可和利用高校學生自組織在組織青年學生、團結青年學生、教育青年學生、服務青年學生的優勢,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充分調動大學生自組織提升大學生自我群體能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的原則,依托大學生自組織使自律與他律有機結合加強大學生群體素養的提升;堅持繼承優良傳統與改進創新相結合的原則,探索新形勢下依托學生自組織學習理論知識和開展實踐活動新途徑、新辦法。
一、高校學生自組織中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知識是指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客觀世界和人類自身的成果。能力是人對知識的內化、運用、創新的水平和程度。素質是指個人的才智、能力和內在涵養。大學生參加學生自組織提升知識、能力、素質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因此,科學把握知識、能力與素質在學生自組織中的落腳點是大學生能力、知識和素養持續提升的起點,也是大學生自組織建設發展的關鍵。
(一)自組織方向性的自我教育
方向比努力重要。為堅定理想信念、政治信仰,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群體的理論水平,強化自我群體組織思想引領的育人功能。大學生立足本土化和國際化視野,結合思想教育特點和學校辦學特色建立起了追夢人勵志協會、行政技能開發協會、民生學社、《大學之道》編委會、勞關研學社、農村基層治理研究會、鄧小平理論研究協會和新儒商協會等大學生自組織。這些大學生自組織符合大學生身心發展階段性的特點,也契合高校的德育的主要任務。由此不難看出,大學生在自組織中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的自覺性﹑積極性值得肯定和支持。調查研究也表明:方向性自我教育的大學生自組織面向大學生實現實際,對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積極作用和現實意義。自自我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知識水平,提升自我認識﹑自我監督和自我評價的能力,在追求真﹑善﹑美之中提升了自我品德素養。
(二)自組織規范化的自我管理
無規矩不成方圓。高校學生自組織隨組織松散但其管理也井然有序、充滿活力。在大學校園里,學團組織和教學單位依托的學生組織往往具有嚴密的組織性和紀律性。這些官方性的學生組織充滿了自上而下“管”的剛性氣息。為了有所彌補和提升,大學生相得益彰地成了一些自下而上“理”的柔性團體,以更全面地對學習目標、思想動態、心理咨詢和行為規范進行有效管理和約束。在大學校園里,自我管理的概念往往狹隘性的轉化為大學生日常事務的自我管理。這也是大學生心理協會、留學生交流協會、每周經濟論壇、海天調研協會、企業管理協會、法律知識協會、工程管理協會、雷雨話劇社等學生自組織表現出專業化和技術性業務管理范圍的原因所在。在這些相對瑣碎的事務性管理以規范化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理念之中開拓了大學生的眼界和知識,大學自組織在個人靈活性的協作和團隊創造性的凝聚之中,以自我提升和自我激勵為核心實現了工作能力和實踐素質的跨越式提升。
(三)自組織多元化的自我服務
盡管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獨立性和自主性很強,在成長中也必然地將個人成長、學校進步和社會發展結合在一起。基于發現自我奉獻他人的心理動機,大學生秉承“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本理念,充分利用學習之外的時間、精力和資源為他人、學校和社會的飛發展貢獻力量、創造福利。自我服務在心理意識上更多的源于大學生對“超我”的持續追求,大學生相信在相當學識的支撐之下,依靠自我能力能夠“自給自足、自供自需”滿足自我、他人、乃至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人道精神之中展現青春朝氣、散發青春活力、傳遞青春能量。在沖浪口才協會、DIY俱樂部、集郵協會、飛揚卡耐基協會、公寓愛潔協會、網絡愛好者協會、志愿者協會、愛心社等大學生自組織中,大學生所奉獻出的服務往往是志愿和無償的,但在與人便利之中大學生也獲得了一定的存在感和滿足感。這也是大學生在個體自我成長中滿足歸屬和愛的需要的必然。
(四)自組織靈活性的自我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是大學生在學期間應著重培養的素質。高校也矢志通過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挑戰杯大賽、大學生創業等項目培育積極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為了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創新意識和能力的要求,大學生以過硬的專業為基礎,基于研究興趣和共同愛好組織成專業性研究和實踐性創新的自組織展示自我創新想象、培養創新思維、塑造創新人格。在廣泛參與學科類競賽等創新實踐活動之中,ACM技術協會、開源軟件俱樂部、企業管理協會、物流協會、電子商務協會、金融協會、數學建模、IE協會等學生自組織的蓬勃了起來。學術科技類的學生自組織以豐富多彩的科技文化創新活動引領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開展專業學習、勇攀科技高峰。同時,在創業成為青春中國夢的感召之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主動學習KAB、SYB課程,依托大學生創業園、KAB創業俱樂部、職業發展協會等學生自組織投身于創業洪流之中,將專業文化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endprint
二、高校學生自組織自我建構的趨勢方向
高校學生自組織是共同興趣、共同愿景大學生聚集在一起交往的一種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學生通過自組織的創造性活動對自組織產生了一種基于文化認同的組織依戀。這種依戀引導大學生尋找到現實世界的存在感,也潤色了大學生精神世界的歸屬感。然而,高校大學生自組織如何更好地在大學生能力、知識和素養的提升方面發揮引領作用,如何建立高校自組織科學發展的長效機制,如何更好地組織、團結、服務更多的大學生仍有待深入解析與探究。
在人文精神的視域下,高校學生自組織是大學生為滿足不同的人性需要而成立的,歸根到底是“人”的組織。高校學團組織工作應著重研究學生自組織中大學生對人的價值和人格發展的解讀。同時,堅持人性回歸的必然性,肯定大學生以經濟人、社會人、文化人、生態人的角色和身份在自組織中承擔的責任。高校學生自組織的往往也會堅持理想主義,克服困難去實現組織成員基于共同愿景的目標去尋找組織責任和個人興趣的幸福感,而這種目標漸進性地滿意狀態正是大學生能力、知識和素養自我完善的表征。
在結構主義思潮的啟示下,高校學團組織應從學生教育管理系統化的視野出發,整體性地對官方性的學生組織和非官方的自組織進行邏輯層次上的規劃和部署。僅僅從高校學生自組織獨立發展的視角,解讀其存在的辯證意義和規范其發展的方向路徑是不科學的。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將學生自組織的建設發展放到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服務的整體網絡之中綜合考量,定義、拓展、運用、創新高校學生自組織的地位作用和發展方向。進而,從頂層設計的視角建設高校組織自組織發展的制度環境,并對其實施針對性和有效性的引導,以此為大學生能力、知識和素養的持續提升提供更多地支持。
參考文獻
[1] 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意見[R].中青聯發[2005]5號,2005.
[2]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R].中發[2004]16號,2004.
[3] 閆艷,王秀閣.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14-17.
基金項目:2013年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青少年專項(項目編號:13CQSZ01);山東工商學院2011年社團課題大學生社團與校園文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1ST156);山東工商學院2013年青年基金項目;2014年山東工商學院共青團工作研究專項。endprint